节点文献
小学低段学生“悦读”策略探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阅读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精神食粮,像一日三餐一样成为每天的生活行为之一。作为语文教师,笔者深切感受到,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并爱上阅读,一定要变“阅读”为“悦读”。低段的学生需要用我们的大手牵着孩子的小手一步一步阅读,营造阅读氛围,慢慢地,把孩子快乐地引进“悦读”之门,然后,使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得到紧密结合,不仅扩展了孩子们的读书领域,也使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真正达到“悦读”的效果。当然,这必须是孩子、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过程。
关键词:悦读 入门 效果 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要达到这个数字,并非容易。接手一年级,面对的是一群“屁股长刺儿”——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以及一群或忙碌或死盯成绩的家长,如何为孩子们打开阅读的窗扉,让他们早日进入阅读状态?教学中,我努力探索着从阅读到“悦读”的策略:
一、营造阅读氛围,开启“悦读”之门。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需求的内驱力,是学生主动积极的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自己想去读书,有读书的欲望,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集中精神阅读书籍。但是,阅读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逐渐形成的。说到阅读,很多家长甚至是教师,都认为阅读是在识字后开始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很多孩子错失了进入“悦读”之门的机会。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是听着或读着童话长大的。这就告诉我们,读并不是“悦读”的全部,读并不是“悦读”的开始。从孩子的生理发展来说,孩子接触阅读是从家长的讲述开始的。孩子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一个个故事的精彩,从而产生了一次次期待。这就为以后的“悦读”埋下了一颗阅读之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作为教师,我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悦读”的培养,追根溯源,还得从低年级开始。每一次的语文学习都是为开启“悦读”之门而进行的。正因为我意识到这点,所以面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时,笔者的教学便是为找到“阅读”之门的钥匙而进行的。初学拼音,课进行将近一半,小家伙们肯定坐不住了,屁股已经翘得老高,小手也开始不安分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课堂了,也正是孩子生理特点所呈现出的正常的现象。笔者想,如果此时,老师说要讲故事,想必每个孩子都是精神抖擞,双耳竖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于是笔者紧抓机会,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学生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笔者却戛然收声,告之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随后一本充满神奇的绘本展现在他们眼前,漂亮的封面和彩色的富有童趣的插图便会吸引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清澈的眼睛准能让你感受到他们的那种静心,与之前的闹腾竟如此的分明!他们却怎么都不会知道,这样精美的图案,这么生动的故事,却是教师的一番别有用意——交给孩子一把打开“悦读”之门的钥匙。
一、二年级的孩子真的是乳臭未干,笔者则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图文并茂的绘本阅读自然就成为我提供给他们的首选阅读材料。从我们教育的角度来说,绘本的阅读不仅仅需要“读图”,还要“听文”,让“文”与“图”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全新的“意”。这种意的产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 也是学习语言的起点。从某种程度上讲,低年级语文学习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即在:“语言的形象”和“形象的语言”上展开。语言的形象来自于图像与文字的相互呼应和补充,这种图文交互作用,让语文学习成为可视的、好玩的、有趣的过程。当“言、象、意”三者发生关联时,我们的语言学习便有了意义,悦读自然也就开始了。
因此说,低段的学生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大手牵着小手一步一步阅读,营造阅读氛围,慢慢地,把孩子快乐地引进“悦读”之门。
二、课内结合课外,拓宽“悦读”之路
我们的教材围绕专题组织内容,在选文上有不少浅显的、文质兼美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古诗等,这都为学生感受阅读乐趣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让阅读成为快乐的天地。
叶圣陶先生在谈阅读时曾说过:“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在儿歌、古诗等教学中,笔者就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通过拍手、问答、配乐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特色,感悟韵律美。又把阅读儿歌与欣赏童诗、指导课外阅读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童趣的,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就连课间还听到孩子们摇头晃脑,一板一眼地诵读着。
教材只是例子,课内的时间也是有限。那如何引导孩子课外阅读呢?课前布置阅读,课中进行阅读,课后补充延伸。比如:笔者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之前,先布置孩子读读《小青蛙喝水》,课中再带领孩子品读课文,课后引入《小青虫的梦》。就这样把昆虫之类的书带到了学生眼前。学完选学课文《象鼻桥》后,笔者则链接作者经绍珍的另外几篇童话故事——《快乐果》、《鹅卵石里的小白兔》,一系列的童话成为孩子的精神食粮。就这样,按文章的题材或内容或作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得到紧密结合,扩展了孩子们的读书领域,也使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三、家校融合一体,突破“悦读”之效
儿童的阅读,决不是只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我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认知起着直接的影响。一知名教育家曾经说过:“不读书的家庭,才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开展家庭读书活动,推进亲子阅读,既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又可以净化家庭空间,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感受浓浓的阅读之乐。儿童的阅读,即是一种学习手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大人有责任教会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因此,要想使孩子真正喜欢读书,感受读书的乐趣,笔者力争把握好家庭这一基地,开创好亲子阅读这渠道。
然而,从与家长的接触中,发现部分家长并没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部分家长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缺少科学的方法,很茫然。“悦读”的概念更是少之甚少。所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得指导学生与指导家长同步进行。笔者首先通过微信或微博的形式与家长进行联系,分别从阅读对孩子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入手,再从如何进行亲子共读,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等方面与家长进行交流。理论上的说教都是空洞的,显得无力,因此,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让几个有亲子阅读习惯的家长在班级微信群上分享自己的做法及收获,让大部分的家长能效仿之。再过段时间,笔者把亲子阅读当成一份作业布置给学生和家长。值得一提的是,有几个家长还创办了家庭“悦览室”,让亲子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切成为常态是亲子阅读的开始而不是结果。在这以后,笔者坚持每周一次写一份《致家长》,不仅对他们有鼓励和肯定,还不断地提出要求,同时,汇报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特别是亲子阅读带来的一些改变。另外要求家长第一时间向老师反馈孩子在家阅读兴趣、效果等。反馈时,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还可以是一个视频。继而与家长一起制定家庭阅读计划,每周评选周冠军,每月评选月冠军,并对亲子阅读最有实效性的家庭进行表扬。就是这样,一天天下来,孩子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分享喜乐,阅读自然就成了“悦读”。
四、师生交流互动,装点“悦读”乐趣
交流,是孩子们分享阅读成果的快乐时光。加拿大儿童文学教授帕瑞·罗德曼说:“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最大的就是交流的乐趣。”与纯粹意义上的阅读不同,面对低年级的孩子,当我给孩子们读完一本绘本或童话故事后,就可以进入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讨论活动。通过讨论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对阅读体验的乐趣。交流中,洋溢的是鼓励与激励,充盈的是渴望与希望……
笔者也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从而感受到“悦读”的乐趣。
阅读是伴随人的一生的,而“悦读”能为人的一生添光增色。作为低段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们打开阅读之窗,进入“悦读”之门,感受“悦读”之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高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对策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5(04).
[3]张启福.大师谈儿童能力培养.[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杜凤霞.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9):28-28.
关键词:悦读 入门 效果 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要达到这个数字,并非容易。接手一年级,面对的是一群“屁股长刺儿”——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以及一群或忙碌或死盯成绩的家长,如何为孩子们打开阅读的窗扉,让他们早日进入阅读状态?教学中,我努力探索着从阅读到“悦读”的策略:
一、营造阅读氛围,开启“悦读”之门。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需求的内驱力,是学生主动积极的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他们自己想去读书,有读书的欲望,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集中精神阅读书籍。但是,阅读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逐渐形成的。说到阅读,很多家长甚至是教师,都认为阅读是在识字后开始的,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很多孩子错失了进入“悦读”之门的机会。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是听着或读着童话长大的。这就告诉我们,读并不是“悦读”的全部,读并不是“悦读”的开始。从孩子的生理发展来说,孩子接触阅读是从家长的讲述开始的。孩子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一个个故事的精彩,从而产生了一次次期待。这就为以后的“悦读”埋下了一颗阅读之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作为教师,我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悦读”的培养,追根溯源,还得从低年级开始。每一次的语文学习都是为开启“悦读”之门而进行的。正因为我意识到这点,所以面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时,笔者的教学便是为找到“阅读”之门的钥匙而进行的。初学拼音,课进行将近一半,小家伙们肯定坐不住了,屁股已经翘得老高,小手也开始不安分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课堂了,也正是孩子生理特点所呈现出的正常的现象。笔者想,如果此时,老师说要讲故事,想必每个孩子都是精神抖擞,双耳竖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于是笔者紧抓机会,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学生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笔者却戛然收声,告之学生: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随后一本充满神奇的绘本展现在他们眼前,漂亮的封面和彩色的富有童趣的插图便会吸引所有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清澈的眼睛准能让你感受到他们的那种静心,与之前的闹腾竟如此的分明!他们却怎么都不会知道,这样精美的图案,这么生动的故事,却是教师的一番别有用意——交给孩子一把打开“悦读”之门的钥匙。
一、二年级的孩子真的是乳臭未干,笔者则根据孩子的生理特点,图文并茂的绘本阅读自然就成为我提供给他们的首选阅读材料。从我们教育的角度来说,绘本的阅读不仅仅需要“读图”,还要“听文”,让“文”与“图”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全新的“意”。这种意的产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起点, 也是学习语言的起点。从某种程度上讲,低年级语文学习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即在:“语言的形象”和“形象的语言”上展开。语言的形象来自于图像与文字的相互呼应和补充,这种图文交互作用,让语文学习成为可视的、好玩的、有趣的过程。当“言、象、意”三者发生关联时,我们的语言学习便有了意义,悦读自然也就开始了。
因此说,低段的学生需要用我们自己的大手牵着小手一步一步阅读,营造阅读氛围,慢慢地,把孩子快乐地引进“悦读”之门。
二、课内结合课外,拓宽“悦读”之路
我们的教材围绕专题组织内容,在选文上有不少浅显的、文质兼美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古诗等,这都为学生感受阅读乐趣搭建了广阔的平台,让阅读成为快乐的天地。
叶圣陶先生在谈阅读时曾说过:“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在儿歌、古诗等教学中,笔者就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通过拍手、问答、配乐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特色,感悟韵律美。又把阅读儿歌与欣赏童诗、指导课外阅读相结合,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童趣的,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就连课间还听到孩子们摇头晃脑,一板一眼地诵读着。
教材只是例子,课内的时间也是有限。那如何引导孩子课外阅读呢?课前布置阅读,课中进行阅读,课后补充延伸。比如:笔者在教《小蝌蚪找妈妈》之前,先布置孩子读读《小青蛙喝水》,课中再带领孩子品读课文,课后引入《小青虫的梦》。就这样把昆虫之类的书带到了学生眼前。学完选学课文《象鼻桥》后,笔者则链接作者经绍珍的另外几篇童话故事——《快乐果》、《鹅卵石里的小白兔》,一系列的童话成为孩子的精神食粮。就这样,按文章的题材或内容或作者,延伸到课外,使课外阅读和课内交流得到紧密结合,扩展了孩子们的读书领域,也使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三、家校融合一体,突破“悦读”之效
儿童的阅读,决不是只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我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长的素质对孩子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认知起着直接的影响。一知名教育家曾经说过:“不读书的家庭,才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开展家庭读书活动,推进亲子阅读,既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又可以净化家庭空间,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感受浓浓的阅读之乐。儿童的阅读,即是一种学习手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大人有责任教会他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因此,要想使孩子真正喜欢读书,感受读书的乐趣,笔者力争把握好家庭这一基地,开创好亲子阅读这渠道。
然而,从与家长的接触中,发现部分家长并没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部分家长虽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缺少科学的方法,很茫然。“悦读”的概念更是少之甚少。所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得指导学生与指导家长同步进行。笔者首先通过微信或微博的形式与家长进行联系,分别从阅读对孩子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入手,再从如何进行亲子共读,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等方面与家长进行交流。理论上的说教都是空洞的,显得无力,因此,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让几个有亲子阅读习惯的家长在班级微信群上分享自己的做法及收获,让大部分的家长能效仿之。再过段时间,笔者把亲子阅读当成一份作业布置给学生和家长。值得一提的是,有几个家长还创办了家庭“悦览室”,让亲子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切成为常态是亲子阅读的开始而不是结果。在这以后,笔者坚持每周一次写一份《致家长》,不仅对他们有鼓励和肯定,还不断地提出要求,同时,汇报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特别是亲子阅读带来的一些改变。另外要求家长第一时间向老师反馈孩子在家阅读兴趣、效果等。反馈时,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还可以是一个视频。继而与家长一起制定家庭阅读计划,每周评选周冠军,每月评选月冠军,并对亲子阅读最有实效性的家庭进行表扬。就是这样,一天天下来,孩子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分享喜乐,阅读自然就成了“悦读”。
四、师生交流互动,装点“悦读”乐趣
交流,是孩子们分享阅读成果的快乐时光。加拿大儿童文学教授帕瑞·罗德曼说:“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最大的就是交流的乐趣。”与纯粹意义上的阅读不同,面对低年级的孩子,当我给孩子们读完一本绘本或童话故事后,就可以进入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讨论活动。通过讨论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对阅读体验的乐趣。交流中,洋溢的是鼓励与激励,充盈的是渴望与希望……
笔者也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从而感受到“悦读”的乐趣。
阅读是伴随人的一生的,而“悦读”能为人的一生添光增色。作为低段的教师,我们一定要引导孩子们打开阅读之窗,进入“悦读”之门,感受“悦读”之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高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对策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5(04).
[3]张启福.大师谈儿童能力培养.[M].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杜凤霞.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9):28-28.
- 【发布时间】2022/3/30 8:57:25
- 【点击频次】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