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小学科学课教师应当改变以前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从而爱上科学课。
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变色花"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先看一朵纸花,"花瓣"上抹白醋,在"叶子"上抹碱水,再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花瓣"变成了红色,"叶子"变成了绿色。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水滴里的生物"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水滴里有动物吗?"大多科学生回答是否定的.这时,教师拿出水滴进行观察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有很多生物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用显微镜观察一滴脏水,启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例如:"神奇的水"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水接触得比较多,对水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水的基本性质。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水有什么特点?",他们很难全面回答。通过动手研究:会"爬"的水、会"团结"的水、会"喷射"的水、会"托举"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水,他们对"水有什么特点"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和浓厚兴趣,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利用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科学是学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他们的眼里,科学是一门看得见、用得上的学科,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科学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科学学科是亲切、真实的。例如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先让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然后学生学习做酸奶,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编题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做学问,会提出问题,编拟问题给自己思考,给别人思考。学生编题过程,是活跃的创新活动过程。学生在编拟科学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的科学知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进而认识到科学活动本身的社会价值,激励学习兴趣。
利用科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认识和探讨中能唤起科学美感,这对科学家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用处。他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他从中能得到乐趣。他所以能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下面我用例子谈谈如何利用科学美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1,学生学习热胀冷缩时,先用实验研究水在加热后水面上升,体积变大,然后我便引导学生利用科学对称美来思考:水在冷却后水面怎样,体积呢?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热胀冷缩。例2,在"看月亮"一节学习月相变化的规律时,我便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规律美来解决此问题。例1、例2的解法体现了科学对称美及和谐美,令人兴奋,使学生跃跃欲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科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科学或科学史上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发现科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力学之父──牛顿"、"生物科学创始人──达尔文"、"科学之神──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科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利用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并非全部在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陶冶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如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兴趣小组,开办科学板报,开展科学知识竞赛,开辟科学园地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给予成功的满足。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科学知识丰富而实用,只要教师善于组织这些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不能停留在兴趣上面,要不断引导,把这种直接兴趣发展成为爱好,并进而成为学生的志向,把学习跟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从而爱上科学课。
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变色花"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先看一朵纸花,"花瓣"上抹白醋,在"叶子"上抹碱水,再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花瓣"变成了红色,"叶子"变成了绿色。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于是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水滴里的生物"时,教师提出问题:"小水滴里有动物吗?"大多科学生回答是否定的.这时,教师拿出水滴进行观察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有很多生物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用显微镜观察一滴脏水,启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例如:"神奇的水"的教学,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水接触得比较多,对水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无法揭示水的基本性质。如果教师此时问学生"水有什么特点?",他们很难全面回答。通过动手研究:会"爬"的水、会"团结"的水、会"喷射"的水、会"托举"的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水,他们对"水有什么特点"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和浓厚兴趣,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利用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科学是学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他们的眼里,科学是一门看得见、用得上的学科,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科学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科学学科是亲切、真实的。例如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先让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然后学生学习做酸奶,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从而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编题活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做学问,会提出问题,编拟问题给自己思考,给别人思考。学生编题过程,是活跃的创新活动过程。学生在编拟科学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所学的科学知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进而认识到科学活动本身的社会价值,激励学习兴趣。
利用科学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认识和探讨中能唤起科学美感,这对科学家来说,是不言而喻的。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这样做有用处。他所以研究它,是因为他从中能得到乐趣。他所以能得到乐趣,那是因为它美。"下面我用例子谈谈如何利用科学美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例1,学生学习热胀冷缩时,先用实验研究水在加热后水面上升,体积变大,然后我便引导学生利用科学对称美来思考:水在冷却后水面怎样,体积呢?学生自然而然地知道了热胀冷缩。例2,在"看月亮"一节学习月相变化的规律时,我便引导学生利用科学规律美来解决此问题。例1、例2的解法体现了科学对称美及和谐美,令人兴奋,使学生跃跃欲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科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科学或科学史上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发现科学原理及他们的治学态度等。比如:笔者给学生讲"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力学之父──牛顿"、"生物科学创始人──达尔文"、"科学之神──阿基米德"等科学家的故事,不仅使学生对科学有了极大的兴趣,同时从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利用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并非全部在课堂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陶冶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如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兴趣小组,开办科学板报,开展科学知识竞赛,开辟科学园地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给予成功的满足。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科学知识丰富而实用,只要教师善于组织这些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不能停留在兴趣上面,要不断引导,把这种直接兴趣发展成为爱好,并进而成为学生的志向,把学习跟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22/3/30 8:56:47
- 【点击频次】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