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育人,是最博大精深的文化——读《礼记.学记》浅悟
【关键词】 ;
【正文】我们中国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国人的治国方略,经过诸子百家的争鸣与论辨,最终走上了礼治的道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蕴含了多种人文精神元素,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领。由此,抱着对《礼记》的尊崇,我学习了《礼记.学记》,老祖宗的东西真是字字珠玑,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短短几十字箴言告诉我,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要防患于未然,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要在适宜的时间对学生加以教诲、教导;要循序渐进,依据学生现有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要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这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读到此处,我不禁拍案赞叹:“这些精粹应该让我们每个人烂熟于心,贯穿于行动,才能使我们每位教师、每个孩子有所收益!”
我的学生如今不过8岁、9岁光景,即使他们从5岁开始有完整的记忆,距今也不过4年左右,一千四百多天。想来,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有多少呢?所以,他们时时处处都需要我们的指点与帮助!而这些教育精粹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少走许多弯路,使自己在工作中更快地成熟起来,对孩子们有更多的帮助!
记得去年教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展了古诗教学探究,由于在中学任教时上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诗歌的意境深深打动着我,而且当时正值冬日,我就想教授孩子们这一课,哪怕他们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的。于是,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是真正讲授起来的时候,孩子们听讲并不是很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校长给我指出:我选择的课程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程度太深了,孩子们理解不了,自然兴趣不高,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读了《礼记.学记》之后,我知道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是何等重要,教学中我们必须切实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才能事半功倍。而“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更让我实实在在记住了做事要未雨绸缪,在工作中必须预先把事情设想周全,才能防患于未然,想法永远比行动更重要。比如,走路队的时候,队伍最后总有几个孩子,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小打小闹,以前我总是路队临发时赶紧提醒他们,可是效果不佳。后来,我专门拿出时间对这几个孩子做思想工作,把该提醒的都对他们结结实实做了说明,立下了奖惩规矩,孩子们的风貌果然大有改观。餐厅纪律也是如此,我事先在班里强调了注意事项,比如进餐厅要鱼贯而入,不能跑动,凳子要轻轻放,进餐要安静,并且制定了奖罚措施,由桌长监督执行。这些举措收到的效果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学记》的博大精妙!
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习惯养成教育,因为《礼记.学记》告诫我们“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它让我深深懂得:教育无小事,事事皆学问。上课认真听讲、纪律、卫生、文明礼仪,哪一项习惯对于幼小的孩子们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坚决执行并持之以恒。接手二年级以后,班里有个叫小松的孩子,上课从来没有端端正正坐好过一次,座位靠墙的时候他就倚靠在墙上,座位在中间的时候他就趴在桌子上,起来回答问题站立的时候都是东倒西歪的,好像浑身没有骨头似的。讲课时突然袭击让他起来回答问题,永远都是茫茫然,不知所措。这个孩子真是让我伤透了脑筋,说了好多次,哄了好多次,点了好多次名,软硬兼施,任何作用都没有。但是,孩子的坏习惯必须要改,怎么办呢?思来想去,我利用一节体育课时间,把他单独留下来谈心,跟他商量如果常规习惯不好的话,不行咱就重新回一年级再去学习两天。谁知我刚开口,他就“哇哇”大哭起来,说不去一年级,太丢人了,让我再给他一次机会,以后一定好好表现。我跟他说了大半节课,他哭了大半节课,最后我假装终于同意他留下来,以观后效。第二天上课,这个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腰板挺直地坐着听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站立的时候也知道抬头挺胸、有筋有骨了,我马上大力表扬他,一天的时间他都高高兴兴的,表现特别好,让我非常感慨。“玉不琢,不成器”,真是这个道理。
我给孩子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颗很有灵性的石头,被挑选到新建的佛寺,准备雕刻成释迦牟尼像。两颗石头当中,第一颗比较好,雕刻师就先雕刻第一颗。但是在雕刻的过程中,第一颗石头一直喊痛,跟雕刻师说:“太疼了,我撑不下去了,你别雕了吧。”雕刻师说:“你再撑一会儿,忍受两个礼拜就好了。能撑过来,你将成为万人膜拜的偶像,忍受得住痛苦,你就会有所成就。”后来又雕刻了两天,第一颗石头不干了,他不配合了,雕刻师也就没办法雕刻他,只好先把他放在一边,然后去跟第二颗石头讲:“我现在要雕刻你,会很痛,你能不能忍受?”第二颗石头说:“我绝对可以忍受,你就尽情雕刻吧,我一定好好配合。”雕刻师雕刻的时候,第二颗石头始终没有抱怨,忍着疼痛一声不吭,所以在正常进度之内就雕好了,他成为了万人膜拜的佛像。后来到寺院朝拜的人太多了,尘土飞扬的,寺院就想了个办法,把第一颗巨石打成碎片,成为万人践踏的碎石铺在路上。我告诉孩子们,小朋友就像这些有灵性的石头,能够忍受痛苦,接受挑战,就能提升自己,成为美玉。假如不能忍受痛苦、不能付出辛苦去学本领,最后只会像碎石一样,被人践踏,被人轻视。《礼记.学记》的字字句句都铭刻在我心里,教给孩子们的同时,我也获得了进步,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吧,它们将成为我终生信奉的教义。我们小学阶段就是习惯养成的阶段,好习惯才有好性格,好性格才有好的命运!习惯对一个人终生的影响何等重要,我们必须要用好手中的刻刀,凿出孩子们身上的好习惯、好品质。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可见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对于因材施教是至关重要的,而“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这些话促使我做了更深入的思考,理解了“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育人,也当是最博大精深的文化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竭尽所能,于一丝一毫、一点一滴中透露出我们的教育智慧,尚不知能否达到“善喻”的境界,更何况在工作中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呢?
《礼记.学记》能让我潜心思考,俯身工作,能让我工作着并快乐着。在今后的工作中,它将永远是我的指路明灯,照耀我一路静静前行! 我心中的每个孩子都是展翅的天使,他们掬一怀灿烂的笑容临世,我要在这最纯的底色上,以爱为刻刀,为他们塑造最美的未来!用心呵护他们,用爱雕琢他们,牵住他们的小手,稳稳步向前方!我也希望自己能将育人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尽己所能,更透彻、更深远地继承并弘扬!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短短几十字箴言告诉我,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要防患于未然,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要在适宜的时间对学生加以教诲、教导;要循序渐进,依据学生现有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要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这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读到此处,我不禁拍案赞叹:“这些精粹应该让我们每个人烂熟于心,贯穿于行动,才能使我们每位教师、每个孩子有所收益!”
我的学生如今不过8岁、9岁光景,即使他们从5岁开始有完整的记忆,距今也不过4年左右,一千四百多天。想来,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能有多少呢?所以,他们时时处处都需要我们的指点与帮助!而这些教育精粹可以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少走许多弯路,使自己在工作中更快地成熟起来,对孩子们有更多的帮助!
记得去年教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展了古诗教学探究,由于在中学任教时上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诗歌的意境深深打动着我,而且当时正值冬日,我就想教授孩子们这一课,哪怕他们有一点收获,也是值得的。于是,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但是真正讲授起来的时候,孩子们听讲并不是很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校长给我指出:我选择的课程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程度太深了,孩子们理解不了,自然兴趣不高,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读了《礼记.学记》之后,我知道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是何等重要,教学中我们必须切实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才能事半功倍。而“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更让我实实在在记住了做事要未雨绸缪,在工作中必须预先把事情设想周全,才能防患于未然,想法永远比行动更重要。比如,走路队的时候,队伍最后总有几个孩子,趁我不注意的时候小打小闹,以前我总是路队临发时赶紧提醒他们,可是效果不佳。后来,我专门拿出时间对这几个孩子做思想工作,把该提醒的都对他们结结实实做了说明,立下了奖惩规矩,孩子们的风貌果然大有改观。餐厅纪律也是如此,我事先在班里强调了注意事项,比如进餐厅要鱼贯而入,不能跑动,凳子要轻轻放,进餐要安静,并且制定了奖罚措施,由桌长监督执行。这些举措收到的效果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学记》的博大精妙!
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习惯养成教育,因为《礼记.学记》告诫我们“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它让我深深懂得:教育无小事,事事皆学问。上课认真听讲、纪律、卫生、文明礼仪,哪一项习惯对于幼小的孩子们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坚决执行并持之以恒。接手二年级以后,班里有个叫小松的孩子,上课从来没有端端正正坐好过一次,座位靠墙的时候他就倚靠在墙上,座位在中间的时候他就趴在桌子上,起来回答问题站立的时候都是东倒西歪的,好像浑身没有骨头似的。讲课时突然袭击让他起来回答问题,永远都是茫茫然,不知所措。这个孩子真是让我伤透了脑筋,说了好多次,哄了好多次,点了好多次名,软硬兼施,任何作用都没有。但是,孩子的坏习惯必须要改,怎么办呢?思来想去,我利用一节体育课时间,把他单独留下来谈心,跟他商量如果常规习惯不好的话,不行咱就重新回一年级再去学习两天。谁知我刚开口,他就“哇哇”大哭起来,说不去一年级,太丢人了,让我再给他一次机会,以后一定好好表现。我跟他说了大半节课,他哭了大半节课,最后我假装终于同意他留下来,以观后效。第二天上课,这个孩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腰板挺直地坐着听课,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站立的时候也知道抬头挺胸、有筋有骨了,我马上大力表扬他,一天的时间他都高高兴兴的,表现特别好,让我非常感慨。“玉不琢,不成器”,真是这个道理。
我给孩子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颗很有灵性的石头,被挑选到新建的佛寺,准备雕刻成释迦牟尼像。两颗石头当中,第一颗比较好,雕刻师就先雕刻第一颗。但是在雕刻的过程中,第一颗石头一直喊痛,跟雕刻师说:“太疼了,我撑不下去了,你别雕了吧。”雕刻师说:“你再撑一会儿,忍受两个礼拜就好了。能撑过来,你将成为万人膜拜的偶像,忍受得住痛苦,你就会有所成就。”后来又雕刻了两天,第一颗石头不干了,他不配合了,雕刻师也就没办法雕刻他,只好先把他放在一边,然后去跟第二颗石头讲:“我现在要雕刻你,会很痛,你能不能忍受?”第二颗石头说:“我绝对可以忍受,你就尽情雕刻吧,我一定好好配合。”雕刻师雕刻的时候,第二颗石头始终没有抱怨,忍着疼痛一声不吭,所以在正常进度之内就雕好了,他成为了万人膜拜的佛像。后来到寺院朝拜的人太多了,尘土飞扬的,寺院就想了个办法,把第一颗巨石打成碎片,成为万人践踏的碎石铺在路上。我告诉孩子们,小朋友就像这些有灵性的石头,能够忍受痛苦,接受挑战,就能提升自己,成为美玉。假如不能忍受痛苦、不能付出辛苦去学本领,最后只会像碎石一样,被人践踏,被人轻视。《礼记.学记》的字字句句都铭刻在我心里,教给孩子们的同时,我也获得了进步,所谓“教学相长”就是这个道理吧,它们将成为我终生信奉的教义。我们小学阶段就是习惯养成的阶段,好习惯才有好性格,好性格才有好的命运!习惯对一个人终生的影响何等重要,我们必须要用好手中的刻刀,凿出孩子们身上的好习惯、好品质。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可见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对于因材施教是至关重要的,而“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这些话促使我做了更深入的思考,理解了“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育人,也当是最博大精深的文化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竭尽所能,于一丝一毫、一点一滴中透露出我们的教育智慧,尚不知能否达到“善喻”的境界,更何况在工作中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呢?
《礼记.学记》能让我潜心思考,俯身工作,能让我工作着并快乐着。在今后的工作中,它将永远是我的指路明灯,照耀我一路静静前行! 我心中的每个孩子都是展翅的天使,他们掬一怀灿烂的笑容临世,我要在这最纯的底色上,以爱为刻刀,为他们塑造最美的未来!用心呵护他们,用爱雕琢他们,牵住他们的小手,稳稳步向前方!我也希望自己能将育人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尽己所能,更透彻、更深远地继承并弘扬!
- 【发布时间】2022/3/30 8:54:17
- 【点击频次】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