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创建学习型大学的教员队伍知识管理研究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军校教员知识结构和任职教育能力能否适应当前军队院校向部队靠拢要求是创建学习型大学、实现教育转型的重要前提。文章在阐明教员队伍知识管理重大意义基础上,指出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完善教员队伍知识结构和提升任职教育能力,并在知识管理的总体构建和具体内容和步骤实施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学习型大学;教学团队;知识管理
紧贴部队、聚焦作战、瞄准未来为军队院校教学改革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习主席对军队院校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如何紧紧围绕实战化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找准课程定位,使培养目标与战斗力生成接轨,教学理念与部队需求接轨,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接轨,教学方法与训练要求接轨,考评机制与培养任用接轨,教员队伍与部队军官接轨,努力实现初级指挥生长干部任职能力教育与部队需求“无缝链接”,这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创建学习型大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策略。知识管理是指贯穿于知识传播、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等全部知识活动过程,其作用就是运用集体智慧打造知识共享平台,增强院校对军队建设新要求的警觉性和灵敏性,提高院校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绩效,最终结果是通过创建学习型大学,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知识传播体系、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以达到院校教育满足部队需求的目的。
一、充分认识教员队伍知识管理对创建学习型大学的重要意义
院校教育向部队接轨,要求教员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应该只是本专业单一而陈旧的体系,除了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任职能力教育知识、本专业知识以外,而更应该包括:一是军事基础知识,比如,了解侦察监视、隐形伪装、精确制导、电子对抗等知识;掌握作战训练必备的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现代通信等技术知识;熟悉信息化条件下陆、海、空、天、电、磁作战环境及对作战的影响;熟悉军兵种体制编制、武器装备、主要任务、战法训法及其在联合作战中的运用;
了解世界军事强国及周边国家、地区军队的军事战略、兵力部署和作战特点等情况。二是联合作战理论知识,比如,熟悉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方针原则、主要特点、作战样式、力量运用和基本战法;掌握联合作战指挥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熟悉联合作战政治工作的任务要求及组织实施。三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知识,比如,了解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形势;熟悉与执行任务相关的民族宗教、军事外交、对外宣传等政策法规;掌握反恐、维稳、处突、维权、维和、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方针原则、主要任务、基本程序及相关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恰恰是军校教员所欠缺的重要的军事知识。
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结合彼得?圣吉的组织理论,我们认为学习型大学,是一个有持续学习及创新能力、有共同愿景、能不断创造未来的教学组织,它就像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一样,能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我学习机制,将教员的学习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个人、团队和大学得到共同发展。因此,通过知识库这个平台,教员不仅可以实现知识共享,还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岗位实际需求,对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装备、新战法进行学习和探究,在指导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重点及运行机制上提出创新性的思路,使知识转化为战斗力,还可以对任职基础知识和任职岗位知识、本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整合,从中发现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立意新颖深刻、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二、深入思考教员队伍知识管理体系的总体构建
(一)加强知识管理必须有好的知识管理系统作为支撑
知识管理系统是采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融管理方法、知识处理、智能处理乃至决策和组织战略发展规划于一体,具有知识管理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的知识管理实施平台。大学新的任职能力培训体系的建立以及旧的学科体系的改革所需要的时间,通过大学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大大缩短,能够提高院校整合军事任职能力教育资源,创新适应任职能力教育转型需求的作战、训练、管理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以及转化具有领先水平的作战、训练、管理理论和技术成果的能力。
(二)加强知识管理需要建立知识库以推动显性知识的共享
知识库核心在于捕捉和整合新的显性知识,然后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使每一个教员都能分享,充实并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文化规范、知识内容等领域,从而促进大学和成员全面发展。为此,大学必须进行知识评价,清晰明确地把握自身不同部门的知识需求,并且知道何种知识已经在大学中可以得到,且它位于什么地方;确定何种能力是大学在竞争中必需的,即要找出组织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什么;知晓何种学习活动已经在先前阶段被实施以及何种知识已被掌握;追踪知识的传播和分享情况。
通过知识库这个平台,大学管理者能够快速有效地统计出知识的生产、利用与转化的总体情况以及各成员的研究及再造信息,并可根据这些信息来评价成员的研究成果,同时激励团队成员更积极地参与知识共享。
(三)加强知识管理还必须加大硬件和软件建设
一是建立大学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显性知识进行收集、存储、传递和反馈等,将从院校内部和外部搜集的如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技能等知识通过演讲、会议、网络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使知识在教员队伍中扩散。比如,建立教育教学知识库、建立成员信息库、构建教育知识网络、与兄弟院校保持合作与信息交流等。二是建设一个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网络平台。通过打造知识交流网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存储与管理,并将其作为沟通组织内部各个部门的桥梁,将院校内外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才联系起来,为教员和学员提供便利而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加速人员学习、创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加快推进教员队伍知识管理的建设步伐
(一)知识管理建设的主要内容
1.知识点的设定
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信息和知识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可以收集、存储和利用的客体属于信息,而我们把主体对客体的认知称之为知识,经过人的大脑吸收、处理之后的信息才能够变成知识,人对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因此,院校教员的知识管理也必须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要求管理者为教员创造好的环境促进其知识的提供与分享,设定教学中重要的、与部队需求紧密结合的
知识点,并且充分激发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信息技术只能够起到辅助知识传播与储存的作用,不能仅借助信息技术或者软件的解决方案进行知识管理。
2.知识链的创建
所谓知识链是指同一院校内部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知识连接。两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就是两个教员之间的知识链,知识经过教员相互提供、传播、获取和吸收,由一个知识点流向另一个知识点,两个知识点都既从对方获取知识同时又给对方提供知识,因此知识链是双向知识提供的,又因为院校内部存在着众多性质各异的知识点,所以他们之间的知识链也具有多样性。
知识链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前者指的是明晰知识之间的链接,而后者则专指隐性知识的链接。信息技术尽管不能代替面对面交流的需要,但还是在很多时候促成了明晰知识的传递,缩短了知识点之间的物理距离。而且,一条知识链可以通过技术同时连接更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知识点。例如,通过建立院校专业知识库,使知识需求者能够迅速地查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
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员的教学团队是一种重要的创建无形知识链的工具。教学团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非正式团队,群体中的人数也可能一直在变化,时多时少,他们被学科专业的力量吸引到一起,大家合作共事,彼此视对方为征询对象,并相互提供知识和知识传授的技巧,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信任关系。另外一种创建无形知识链的工具是项目团队,这种群体是以任务为中心通过行政力量建立起来的科研团队。此外,作为一种柔性知识管理的形式,定期、不定期的研讨会也是建立和丰富无形知识链的有效工具。
3.知识库的管理
知识库是院校为加快知识流通、实现知识共享而建立的一种知识集合体。军事院校应该根据学员未来的主要岗位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库。知识库不同于信息库,知识库不仅存储知识内容本身,还同时存储知识之间的语境,即这种知识或技能在哪种场域出现,出现的频率,出现的可能变体,解决措施和途径。知识库是为了方便一线教学人员减少重复摸索、归纳、总结的时间,适时查询到所需的知识,提高教与学的绩效而设立的,所以纸面形式的文档或资料系统和网络化的知识平台都属于广义知识库的范畴。知识库的内容,既要对院校现有的信息和知识进行系统的分类,提供各种任职岗位间和教学不同阶段的相关知识,方便教学
人员查询,还要结合教学人员的实际需求,对教学中所需军事知识、部队基层技术岗位业务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使更多不熟悉任职岗位的教学人员,尤其是对军队不了解的文职人员能快速获取相关知识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知识管理建设的主要步骤
1.明确院校战略目标和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必须与院校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各院校根据这个战略目标制订出的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必须满足持续性(意味着院校的整体知识存量必须有积累)、有规模(意味着院校的固有知识必须能在大范围内共享,尤其强调院校的军事教育和军事岗位知识对教员的扩散)、高附加值(意味着院校管理的知识必须促成教员和学员提炼出有发展潜力的知识)这三项限定性的指标。
2.确定院校知识管理的重点领域
在确定了院校的发展目标之后,教员知识管理的第二步就是明确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哪些专业或课程体现了院校的办学特色等等,从而确定院校教员队伍知识管理的重点领域。
3.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方案
通过分析重点专业或课程的教员的知识或技能特色,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方案。知识管理方案应包括:该专业或课程的知识需求是哪些?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人分布在哪里?得到这些知识的障碍在哪里?制订出解决障碍以获取所需求知识的目标,并选择最成熟的路径去促进这些最佳实践的传递,制订出知识管理实施的计划书。
4.评估引入知识管理的专业或课程
通过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对比,了解知识管理是否对该专业或课程的质量有了明显的和可衡量的效果,检测前期知识管理实施情况,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下一步教员队伍知识管理计划。
参考文献:
【1】张云瑾.机构知识库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8).
【2】屈轶.加快任职教育教员队伍建设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0).
【3】李树友等.任职教育教员队伍建设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2).
作者简介:曾贝(1966-05-),女,汉族,江西萍乡人,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军事教育学。
关键词:学习型大学;教学团队;知识管理
紧贴部队、聚焦作战、瞄准未来为军队院校教学改革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习主席对军队院校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如何紧紧围绕实战化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找准课程定位,使培养目标与战斗力生成接轨,教学理念与部队需求接轨,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接轨,教学方法与训练要求接轨,考评机制与培养任用接轨,教员队伍与部队军官接轨,努力实现初级指挥生长干部任职能力教育与部队需求“无缝链接”,这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创建学习型大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策略。知识管理是指贯穿于知识传播、知识生产和知识应用等全部知识活动过程,其作用就是运用集体智慧打造知识共享平台,增强院校对军队建设新要求的警觉性和灵敏性,提高院校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绩效,最终结果是通过创建学习型大学,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知识传播体系、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以达到院校教育满足部队需求的目的。
一、充分认识教员队伍知识管理对创建学习型大学的重要意义
院校教育向部队接轨,要求教员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应该只是本专业单一而陈旧的体系,除了教育学基础理论知识、任职能力教育知识、本专业知识以外,而更应该包括:一是军事基础知识,比如,了解侦察监视、隐形伪装、精确制导、电子对抗等知识;掌握作战训练必备的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现代通信等技术知识;熟悉信息化条件下陆、海、空、天、电、磁作战环境及对作战的影响;熟悉军兵种体制编制、武器装备、主要任务、战法训法及其在联合作战中的运用;
了解世界军事强国及周边国家、地区军队的军事战略、兵力部署和作战特点等情况。二是联合作战理论知识,比如,熟悉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方针原则、主要特点、作战样式、力量运用和基本战法;掌握联合作战指挥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熟悉联合作战政治工作的任务要求及组织实施。三是非战争军事行动知识,比如,了解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形势;熟悉与执行任务相关的民族宗教、军事外交、对外宣传等政策法规;掌握反恐、维稳、处突、维权、维和、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方针原则、主要任务、基本程序及相关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恰恰是军校教员所欠缺的重要的军事知识。
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结合彼得?圣吉的组织理论,我们认为学习型大学,是一个有持续学习及创新能力、有共同愿景、能不断创造未来的教学组织,它就像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一样,能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我学习机制,将教员的学习与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个人、团队和大学得到共同发展。因此,通过知识库这个平台,教员不仅可以实现知识共享,还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岗位实际需求,对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装备、新战法进行学习和探究,在指导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重点及运行机制上提出创新性的思路,使知识转化为战斗力,还可以对任职基础知识和任职岗位知识、本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整合,从中发现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立意新颖深刻、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二、深入思考教员队伍知识管理体系的总体构建
(一)加强知识管理必须有好的知识管理系统作为支撑
知识管理系统是采用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融管理方法、知识处理、智能处理乃至决策和组织战略发展规划于一体,具有知识管理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的知识管理实施平台。大学新的任职能力培训体系的建立以及旧的学科体系的改革所需要的时间,通过大学知识管理系统可以大大缩短,能够提高院校整合军事任职能力教育资源,创新适应任职能力教育转型需求的作战、训练、管理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教学改革,以及转化具有领先水平的作战、训练、管理理论和技术成果的能力。
(二)加强知识管理需要建立知识库以推动显性知识的共享
知识库核心在于捕捉和整合新的显性知识,然后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使每一个教员都能分享,充实并完善他们的思维方式、文化规范、知识内容等领域,从而促进大学和成员全面发展。为此,大学必须进行知识评价,清晰明确地把握自身不同部门的知识需求,并且知道何种知识已经在大学中可以得到,且它位于什么地方;确定何种能力是大学在竞争中必需的,即要找出组织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什么;知晓何种学习活动已经在先前阶段被实施以及何种知识已被掌握;追踪知识的传播和分享情况。
通过知识库这个平台,大学管理者能够快速有效地统计出知识的生产、利用与转化的总体情况以及各成员的研究及再造信息,并可根据这些信息来评价成员的研究成果,同时激励团队成员更积极地参与知识共享。
(三)加强知识管理还必须加大硬件和软件建设
一是建立大学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显性知识进行收集、存储、传递和反馈等,将从院校内部和外部搜集的如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技能等知识通过演讲、会议、网络视频等形式进行传播,使知识在教员队伍中扩散。比如,建立教育教学知识库、建立成员信息库、构建教育知识网络、与兄弟院校保持合作与信息交流等。二是建设一个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网络平台。通过打造知识交流网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存储与管理,并将其作为沟通组织内部各个部门的桥梁,将院校内外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才联系起来,为教员和学员提供便利而有效的获取信息的手段,加速人员学习、创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加快推进教员队伍知识管理的建设步伐
(一)知识管理建设的主要内容
1.知识点的设定
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信息和知识这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可以收集、存储和利用的客体属于信息,而我们把主体对客体的认知称之为知识,经过人的大脑吸收、处理之后的信息才能够变成知识,人对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因此,院校教员的知识管理也必须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要求管理者为教员创造好的环境促进其知识的提供与分享,设定教学中重要的、与部队需求紧密结合的
知识点,并且充分激发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信息技术只能够起到辅助知识传播与储存的作用,不能仅借助信息技术或者软件的解决方案进行知识管理。
2.知识链的创建
所谓知识链是指同一院校内部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知识连接。两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就是两个教员之间的知识链,知识经过教员相互提供、传播、获取和吸收,由一个知识点流向另一个知识点,两个知识点都既从对方获取知识同时又给对方提供知识,因此知识链是双向知识提供的,又因为院校内部存在着众多性质各异的知识点,所以他们之间的知识链也具有多样性。
知识链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前者指的是明晰知识之间的链接,而后者则专指隐性知识的链接。信息技术尽管不能代替面对面交流的需要,但还是在很多时候促成了明晰知识的传递,缩短了知识点之间的物理距离。而且,一条知识链可以通过技术同时连接更多分布于不同地点的知识点。例如,通过建立院校专业知识库,使知识需求者能够迅速地查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
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员的教学团队是一种重要的创建无形知识链的工具。教学团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非正式团队,群体中的人数也可能一直在变化,时多时少,他们被学科专业的力量吸引到一起,大家合作共事,彼此视对方为征询对象,并相互提供知识和知识传授的技巧,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的信任关系。另外一种创建无形知识链的工具是项目团队,这种群体是以任务为中心通过行政力量建立起来的科研团队。此外,作为一种柔性知识管理的形式,定期、不定期的研讨会也是建立和丰富无形知识链的有效工具。
3.知识库的管理
知识库是院校为加快知识流通、实现知识共享而建立的一种知识集合体。军事院校应该根据学员未来的主要岗位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库。知识库不同于信息库,知识库不仅存储知识内容本身,还同时存储知识之间的语境,即这种知识或技能在哪种场域出现,出现的频率,出现的可能变体,解决措施和途径。知识库是为了方便一线教学人员减少重复摸索、归纳、总结的时间,适时查询到所需的知识,提高教与学的绩效而设立的,所以纸面形式的文档或资料系统和网络化的知识平台都属于广义知识库的范畴。知识库的内容,既要对院校现有的信息和知识进行系统的分类,提供各种任职岗位间和教学不同阶段的相关知识,方便教学
人员查询,还要结合教学人员的实际需求,对教学中所需军事知识、部队基层技术岗位业务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使更多不熟悉任职岗位的教学人员,尤其是对军队不了解的文职人员能快速获取相关知识以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知识管理建设的主要步骤
1.明确院校战略目标和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必须与院校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各院校根据这个战略目标制订出的知识管理战略规划,必须满足持续性(意味着院校的整体知识存量必须有积累)、有规模(意味着院校的固有知识必须能在大范围内共享,尤其强调院校的军事教育和军事岗位知识对教员的扩散)、高附加值(意味着院校管理的知识必须促成教员和学员提炼出有发展潜力的知识)这三项限定性的指标。
2.确定院校知识管理的重点领域
在确定了院校的发展目标之后,教员知识管理的第二步就是明确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哪些专业或课程体现了院校的办学特色等等,从而确定院校教员队伍知识管理的重点领域。
3.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方案
通过分析重点专业或课程的教员的知识或技能特色,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方案。知识管理方案应包括:该专业或课程的知识需求是哪些?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人分布在哪里?得到这些知识的障碍在哪里?制订出解决障碍以获取所需求知识的目标,并选择最成熟的路径去促进这些最佳实践的传递,制订出知识管理实施的计划书。
4.评估引入知识管理的专业或课程
通过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对比,了解知识管理是否对该专业或课程的质量有了明显的和可衡量的效果,检测前期知识管理实施情况,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下一步教员队伍知识管理计划。
参考文献:
【1】张云瑾.机构知识库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8).
【2】屈轶.加快任职教育教员队伍建设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0).
【3】李树友等.任职教育教员队伍建设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2).
作者简介:曾贝(1966-05-),女,汉族,江西萍乡人,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军事教育学。
- 【发布时间】2022/2/28 10:01:30
- 【点击频次】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