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诗歌教学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文章以初中诗歌为原点,从背诵、意象、意境、赏析四个步骤教学生学诗,帮助学生品读诗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素养,并结合实践简要阐释其具体实践路径。
关键词:诗歌 背诵 意象 意境 赏析
诗言志,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它能洗涤灵魂,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引领学生对诗歌进行有效的阅读与赏析,方能让他们品诗如饮仙露琼浆、品山珍海味。如此美味佳肴、饕餮盛餐往往让学生“大饱口福”、陶醉不已。现就笔者平时教学诗歌时的做法细缕如下,亦算作是对诗歌教学的总结,以备后效。
背诵是诗歌学习的第一步。极品、至品,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看见就背下。在课堂上,为了扎实这一教学环节,笔者会这样去指导学生背诵。首先是读熟法。这一方法最适合于五七言绝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绝句,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且久远不忘;其次是尝试背诵法。一首绝句或律诗,朗读三二遍后,就能试着背诵。若背不出来,就打开课本看一看,然后再背,直到完全会背为止;再次是分解背诵法。词也是诗,它有上下阕,对于它的背诵,就把它分层,一层一层地熟读、背记。层能背下来了,连起来就全词背诵了,像《定风波》。再如长篇叙事诗,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长恨歌》等,就更应运用此法去背;第四是摘关键词(提纲)法。如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对这首词,把关键词“望”“惜”摘出,按关键词的提示,时而俯首闭目,时而张眼瞅书,很快就能背诵;第五是背默结合法。自己认为已能背诵了,就默写一次;默毕,翻开书页自己校正。凡有错处或漏处,自己划上记号,重新背记。再背再默,再默再背,直到烂熟于心即可;第六是浮现形象法。适用于背诵情景交融,文字画面强的诗词,如李商隐的《商山早行》。运用此法,还可在纸上随意地画简笔画,让画助背。在教学中除了运用以上六种方法外,为加强巩固,笔者还经常使用结对子背诵法和循环记忆法。让学生们形成终生记忆,永生不忘。古人云“熟背唐诗三百遍,不会写诗也会吟。”背为后面诗歌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诗歌时,要求学生第一时间熟读背诵,是笔者首当其冲须解决的。
第二步抓意象。诗歌建构的过程中,意象是最为基本的元素。意象是诗歌的细胞,它将作者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诗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较为固定。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菊象征清高;“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象征孤傲;“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的梅花象征坚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象征纯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月象征思乡等等。记一些特定的意象,也有助于学生第一时间把握诗歌的内容。学生在学诗歌时,只要及时而准确地捕捉到诗歌的意象,就能为诗歌的深入学习找到“终南捷径”。在教学《商山早行》时,笔者就要求学生捕捉诗中的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枳花、凫雁,通过这些意象学生就很容易明了这是一首感慨游子之悲,思乡之作。比如在教学《蒹葭》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快速捕捉到“蒹葭”“白露”“伊人”“秋水”等意象。全诗以秋景起兴,通过秋景的描写以及急切寻找着所谓伊人,让学生很快就看到了主人公内心的执着。再比如:在教学《乡愁》时,笔者就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轻而易举地找出“船票”“邮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并让他们了解其象征的是“探亲”“通信”“哀思”“乡情”的涵义。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到诗歌浓浓的思念家国的情感。
第三步品意境。诗歌的意境,古代诗人词人格外重视文学意象创造中的“意”与“象”的有机融合,重视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即意境。曹操的《观沧海》,其意境就雄壮阳刚,其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深邃沉郁的意境。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的意境就是深邃沉郁,其特点在于思想上厚积薄发,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言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其意境就旷达开朗,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王维的《使至塞上》其意境就苍凉悲壮。其特点在于写景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其意境就淡泊静谧,其特点在于题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
诗学到深处,自然就是写赏析。通过写赏析,悟出诗人的情感,透析出写作技巧。诗是无形的美,美是有形的诗。例如:《新柳》: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撩乱发青条,春风来几日。【写赏析】一“欺”,一“妒”,一“撩乱”,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新贵们一副小人得势的嘴脸。“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末一句,点明他确乎是位平步青云的暴发户。以物喻人,很有新意。再如:黄巢的《题菊花》一诗。并写了赏析。原诗是: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笔者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写赏析】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表现了一位胸怀大志者的本色。诗歌充满了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表达了作者宏伟的抱负。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遇命运的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是建立农民政权的施政纲领,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等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的文化长廊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初中诗歌教学,如果只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其中的魅力。四步法是帮助学生品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艺术》 作者:特级教师李镇西; 《百度文库》
关键词:诗歌 背诵 意象 意境 赏析
诗言志,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它能洗涤灵魂,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引领学生对诗歌进行有效的阅读与赏析,方能让他们品诗如饮仙露琼浆、品山珍海味。如此美味佳肴、饕餮盛餐往往让学生“大饱口福”、陶醉不已。现就笔者平时教学诗歌时的做法细缕如下,亦算作是对诗歌教学的总结,以备后效。
背诵是诗歌学习的第一步。极品、至品,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一看见就背下。在课堂上,为了扎实这一教学环节,笔者会这样去指导学生背诵。首先是读熟法。这一方法最适合于五七言绝句,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绝句,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且久远不忘;其次是尝试背诵法。一首绝句或律诗,朗读三二遍后,就能试着背诵。若背不出来,就打开课本看一看,然后再背,直到完全会背为止;再次是分解背诵法。词也是诗,它有上下阕,对于它的背诵,就把它分层,一层一层地熟读、背记。层能背下来了,连起来就全词背诵了,像《定风波》。再如长篇叙事诗,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长恨歌》等,就更应运用此法去背;第四是摘关键词(提纲)法。如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对这首词,把关键词“望”“惜”摘出,按关键词的提示,时而俯首闭目,时而张眼瞅书,很快就能背诵;第五是背默结合法。自己认为已能背诵了,就默写一次;默毕,翻开书页自己校正。凡有错处或漏处,自己划上记号,重新背记。再背再默,再默再背,直到烂熟于心即可;第六是浮现形象法。适用于背诵情景交融,文字画面强的诗词,如李商隐的《商山早行》。运用此法,还可在纸上随意地画简笔画,让画助背。在教学中除了运用以上六种方法外,为加强巩固,笔者还经常使用结对子背诵法和循环记忆法。让学生们形成终生记忆,永生不忘。古人云“熟背唐诗三百遍,不会写诗也会吟。”背为后面诗歌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诗歌时,要求学生第一时间熟读背诵,是笔者首当其冲须解决的。
第二步抓意象。诗歌建构的过程中,意象是最为基本的元素。意象是诗歌的细胞,它将作者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诗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较为固定。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菊象征清高;“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象征孤傲;“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的梅花象征坚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象征纯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月象征思乡等等。记一些特定的意象,也有助于学生第一时间把握诗歌的内容。学生在学诗歌时,只要及时而准确地捕捉到诗歌的意象,就能为诗歌的深入学习找到“终南捷径”。在教学《商山早行》时,笔者就要求学生捕捉诗中的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枳花、凫雁,通过这些意象学生就很容易明了这是一首感慨游子之悲,思乡之作。比如在教学《蒹葭》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快速捕捉到“蒹葭”“白露”“伊人”“秋水”等意象。全诗以秋景起兴,通过秋景的描写以及急切寻找着所谓伊人,让学生很快就看到了主人公内心的执着。再比如:在教学《乡愁》时,笔者就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轻而易举地找出“船票”“邮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并让他们了解其象征的是“探亲”“通信”“哀思”“乡情”的涵义。学生们很快就体会到诗歌浓浓的思念家国的情感。
第三步品意境。诗歌的意境,古代诗人词人格外重视文学意象创造中的“意”与“象”的有机融合,重视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即意境。曹操的《观沧海》,其意境就雄壮阳刚,其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深邃沉郁的意境。陈与义的《登岳阳楼.其一》的意境就是深邃沉郁,其特点在于思想上厚积薄发,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言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其意境就旷达开朗,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王维的《使至塞上》其意境就苍凉悲壮。其特点在于写景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其意境就淡泊静谧,其特点在于题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
诗学到深处,自然就是写赏析。通过写赏析,悟出诗人的情感,透析出写作技巧。诗是无形的美,美是有形的诗。例如:《新柳》: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撩乱发青条,春风来几日。【写赏析】一“欺”,一“妒”,一“撩乱”,形象生动地揭示了新贵们一副小人得势的嘴脸。“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末一句,点明他确乎是位平步青云的暴发户。以物喻人,很有新意。再如:黄巢的《题菊花》一诗。并写了赏析。原诗是: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笔者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写赏析】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表现了一位胸怀大志者的本色。诗歌充满了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表达了作者宏伟的抱负。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遇命运的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是建立农民政权的施政纲领,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等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的文化长廊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初中诗歌教学,如果只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讲解,学生很难领会其中的魅力。四步法是帮助学生品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艺术》 作者:特级教师李镇西; 《百度文库》
- 【发布时间】2022/2/28 10:00:34
- 【点击频次】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