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华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活动的问题对策初探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当今世界各国文化飞速发展、文化间竞争激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提高中国的文化竞争力。文化体验活动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形式,可以提升在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本文在分析文化体验活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推广非物质文化和提升文化重视程度,系统化文化体验活动,大力帮助留学生积极融入中国学生群体和消除语言障碍等四个解决办法。
关键字:文化体验 在京留学生 问题及对策
Abstract: With rapid development and fierce competition of cultures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enhancing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contributes to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as the main form of cultural exports, can improve adaptability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problems found in the activiti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solutions, including how to promot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rengthen awareness of culture, systematize cultural activities, help foreign students to get along well with Chinese students and eradicate barriers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experience; foreign students in Beij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一、文化体验活动的重要性
1.1传播中国文化
当前,各国愈发激烈的竞争伴随着愈发紧密的合作,想要在这场变革和竞争中取胜,各国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加强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输出的核心内容。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中国民众作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主体,应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伟大战略,肩负起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任。[1]文化外交的时代已经来临,各国间的教育和学术交流更加频繁,来华留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根据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IS)2016年发布的数据,如今在华留学生已高达96,409人。[2]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市场需求巨大、前景广阔。文化体验活动不仅仅让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也为他们深入正确认识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通过社会交往渠道进行文化外交,可以拉进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距离,促进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传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不断发展并完善其丰富内涵。
1.2提升在华留学生文化适应度
在马林若斯基提出的文化功能论中,他把文化的功能定义为“满足人类的各类需求”。人类的需求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还有社会需求。[3]通过参与中国文化体验活动,留学生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更快、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节日庆典。当留学生在进行社交活动时,他们能较快地和中国学生找到共同话题,产生共鸣,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并结为好友。参加文化体验活动有助于留学生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更好的融入中国学生群体,以此来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提升他们在华的适应度,为他们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留学生在华的汉语学习是对其的最大考验,仅凭课堂上循规蹈矩的学习并不能让留学生完全掌握汉语的使用方法。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曾经提出高低语境文化这一概念。处于高语境文化的语言理解需要结合说话人的语境和思维,反之,低语境文化中的语言表意清晰,和说话人的语境思维和文化背景关系相对较小。霍尔将中日等含蓄的文化形态归为高语境文化而美国欧洲等直接的文化形态归为低语境形态,跨文化交流在高低语境间的转换存在着思维和行动的障碍。[4]现实中跨语境留学生常常难以自发地快速转换语境,停留在原语言文化的背景和思维模式。因此,很多留学生在和中国学生的中英双语交流之中除语言沟通不畅,还出现了思维隔阂和行动误解,导致汉语学习效率低下,日常交流困难较大以及对中华文化理解出现偏差。文化体验活动为跨语境留学生指明语境的差异、调试思维的模式、理解文化的背景提供良好的机会,该过程助力汉语语言学习,促进其更好的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二、 文化体验活动存在的问题
中国文化体验活动的意义重大,但是目前体验活动成效不尽人意,相关学者进行研究后,体验活动差强人意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首先,相比参观名胜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非物质文化体验项目难以开展,其中包括文化推广不足,吸引力较小和体验成本相对较高两方面因素;第二,目前各大高校为留学设计、开展的文化体验活动内容、形式都比较单一,还有很大改善和提升的空间;第三,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抱团现象明显,普遍较难融入中国学生群体。在开展文化活动时留学生都仅与其他留学生同学、好友同行;第四,中外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有一定程度上的语言交流障碍。中方学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同时,留学生中、英文水平层次不齐。
三、 文化体验活动问题解决方法
针对上文提出的存在问题,本文分别提出对应的改进建议,以期借此改进留学生体验中国文化体验活动的成效。
3.1面向世界推广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难开展相较于有形的物质文化,中国文化代表性建筑、历史文物、自然景观等可较为直观体验的文化内容,但中国艺术中的京剧戏曲、节日习俗、社会风俗等非物质文化则难以开展。大多数留学生更愿意对物质文化进行体验,而对非物质文化的体验则缺乏兴趣。
因此,高校应该提升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向在校留学生大力推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鉴于非物质文化体验项目成本较高,大部分留学生是公费留学,自身的经济条件相对有限。高校若能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扶持,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体验基金,供每次文化体验使用,体验活动的开展将大大增加。此外,高校还可以详尽地规划好非物质文化课程,列好项目明细,并直接将一定的活动经费囊括到每学期的学费中去,让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成为课程大纲的一部分。以上两种方法都是旨在让所有的来华留学生们都能够亲身参与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活动中去,以达到全面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针对非物质文化收费难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的吸引力较之著名的物质文化相对较弱,当务之急就是提高非物质文化在国外的吸引力。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营销,精心包装推广到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将非物质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象征,利用多种媒介更为广泛地推广和宣传,让中华非物质文化的内在美、底蕴美、精神美传遍世界的角落。
3.2 文化体验项目内容类型系统化多样化
现有的文化体验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出现,留学生由老师带领在较少的课时内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化体验,像剪纸、写毛笔字;游览故宫、国博、颐和园等地,较短时间内的体验带来了文化学习理解流于表面的严重问题。很多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理解停在肤浅的物质形态层次,其中形成的历史渊源、蕴含的演变典故、当今发展的意义一概不知。这将对后续的语言文化学习造成巨大的阻碍,这就凸显出文化体验活动系统化的重要性。构建系统化的文化体验活动,需要前中后三个阶段的紧密配合。体验前专家教师对所体验文化的深度剖析,帮助留学生建立基本认知,消除已有偏见。体验中需中外学生一起参与,中国学生可以随时对语言及文化两方面的疑惑进行解答。体验后鼓励双方学生进一步对已体验文化的所思所感进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让文化体验得到升华。
此外,每一项的文化体验内容都需要系统化。设计体验活动的时候,组织者需要开拓体验内容的维度,让留学生从多角度学习和吸纳中国文化。例如在书法的体验中,需要加进汉字的起源、字体的演变、书法家的故事、纸墨笔砚的学问等内容,练习书法的过程更要强调心手合一的感觉。
文化体验项目需多种多样以满足不同留学生的需求。在华留学生来自全世界,东南亚尤其是日本韩国等地的留学生和我国存在较多的文化交叉。因此,细分文化体验项目,针对外国留学生个体多样的文化喜好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开设不同的文化体验课程。
3.3帮助留学生积极融入中国学生
留学生们抱团现象导致留学生们形成独立的小圈子,无法真正融入到中国学生。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难免会产生孤寂心理,和同国籍,语言、文化、宗教相似的其他留学生结伴可以增加他们内心的安全感。但是留学生们结伴去体验文化活动会导致他们无法正确、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这样一来,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较难有明显的渗透成效。
面对抱团现象,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一方面,高校应该及时定期给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和孤独感。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号召中国学生主动帮助在生活、学习上有困难的留学生,以积极创造让留学生成功融入中国文化的机会。
3.4 消除文化体验中的语言障碍
中国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明显。[6]高校学生普遍中国特色词汇对应的英文词汇量积累较少,对于中国文化描述、表达能力较差。除了部分学校的公共选修课和英语语言专业单独开设“英语话中华”的专门课程外,大部分学生都很少有机会接受到系统的学习。根据调查显示,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基本以学习西方知识为主,“英语话中华”的内容在英语课堂上覆盖面极少。就目前来看,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是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内容。教师、学生们也偏向用只利用英语来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等,却忽略了将中国文化包装成英文,输出到国外。但是,高校中国学生将来毕业之后,在各行各业都有可能接触到外国友人,因此无论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用英语输出本国文化的基本本领。故建议为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单独设立“英语话中华”课程,以此来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语言交流障碍还存在于部分中英文口语能力均欠佳的外国留学生,文化体验活动的组织者应积极号召鼓励学习小语种的学生积极投身文化体验活动中,为这类留学生消弭语言文化为这类学生带来文化理解的鸿沟。与他们而言,在理解感受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更快更准确的掌握汉语,减少沟通不畅的情况。可以开展“语伴”活动来帮助外国留学生提高中文水平,同时招募中国志愿者来辅导留学生课程学习。以此帮助留学生结交更多中国朋友,并且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而非格格不入的外国人。改善抱团现象能为今后顺利、有效地开展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结语
文化体验活动的重要性体现在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外国学生在华的学习和生活更强地适应性上。因此针对现存的各类问题,构建系统化多样的文化体验体系,有助于外国留学生深刻体悟中国文化,减少思想意识层面的文化障碍,加强其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学生的融合度。文化体验不但让中外学生加强双方文化的交流,深化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还能弘扬伟大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政策研究室子站.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http://www.ndrc.gov.cn/xwzx/xwfb/201503/t20150328_669089.html,2016年3月16日检索
[2]Global Flow of Tertiary-Level Students,http://www.uis.unesco.org/Education/Pages/international-student-flow-viz.aspx,Retrieved 16 Mar. 2016.
[3]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编.文化论---外国民间文学理论著作翻译丛书 [M].北京:中国民间文化出版社.1987:11
[4]吴瑛.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30-32
[5]韩沁颖,郑旭,颜贤斌. 在京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活动现状分析——以学院路地区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6-04
[6]张蔚,米家全,孙波.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及其对策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7,11(4):457-460
本文系2015年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Try-ture文化体验中心”(项目编号:s2015100220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庄雪莹,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第二作者:林宏茗,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通讯作者:颜贤斌,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字:文化体验 在京留学生 问题及对策
Abstract: With rapid development and fierce competition of cultures among different countries, enhancing Chinese culture soft power contributes to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experiencing activities, as the main form of cultural exports, can improve adaptability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problems found in the activiti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solutions, including how to promot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rengthen awareness of culture, systematize cultural activities, help foreign students to get along well with Chinese students and eradicate barriers of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experience; foreign students in Beij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一、文化体验活动的重要性
1.1传播中国文化
当前,各国愈发激烈的竞争伴随着愈发紧密的合作,想要在这场变革和竞争中取胜,各国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加强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输出的核心内容。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中国民众作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主体,应积极响应“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伟大战略,肩负起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任。[1]文化外交的时代已经来临,各国间的教育和学术交流更加频繁,来华留学生的数量迅速增加。根据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UIS)2016年发布的数据,如今在华留学生已高达96,409人。[2]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市场需求巨大、前景广阔。文化体验活动不仅仅让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体验,也为他们深入正确认识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通过社会交往渠道进行文化外交,可以拉进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距离,促进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在传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不断发展并完善其丰富内涵。
1.2提升在华留学生文化适应度
在马林若斯基提出的文化功能论中,他把文化的功能定义为“满足人类的各类需求”。人类的需求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还有社会需求。[3]通过参与中国文化体验活动,留学生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更快、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节日庆典。当留学生在进行社交活动时,他们能较快地和中国学生找到共同话题,产生共鸣,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并结为好友。参加文化体验活动有助于留学生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更好的融入中国学生群体,以此来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提升他们在华的适应度,为他们在中国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留学生在华的汉语学习是对其的最大考验,仅凭课堂上循规蹈矩的学习并不能让留学生完全掌握汉语的使用方法。霍尔在《超越文化》一书中曾经提出高低语境文化这一概念。处于高语境文化的语言理解需要结合说话人的语境和思维,反之,低语境文化中的语言表意清晰,和说话人的语境思维和文化背景关系相对较小。霍尔将中日等含蓄的文化形态归为高语境文化而美国欧洲等直接的文化形态归为低语境形态,跨文化交流在高低语境间的转换存在着思维和行动的障碍。[4]现实中跨语境留学生常常难以自发地快速转换语境,停留在原语言文化的背景和思维模式。因此,很多留学生在和中国学生的中英双语交流之中除语言沟通不畅,还出现了思维隔阂和行动误解,导致汉语学习效率低下,日常交流困难较大以及对中华文化理解出现偏差。文化体验活动为跨语境留学生指明语境的差异、调试思维的模式、理解文化的背景提供良好的机会,该过程助力汉语语言学习,促进其更好的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二、 文化体验活动存在的问题
中国文化体验活动的意义重大,但是目前体验活动成效不尽人意,相关学者进行研究后,体验活动差强人意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首先,相比参观名胜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非物质文化体验项目难以开展,其中包括文化推广不足,吸引力较小和体验成本相对较高两方面因素;第二,目前各大高校为留学设计、开展的文化体验活动内容、形式都比较单一,还有很大改善和提升的空间;第三,留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抱团现象明显,普遍较难融入中国学生群体。在开展文化活动时留学生都仅与其他留学生同学、好友同行;第四,中外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有一定程度上的语言交流障碍。中方学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同时,留学生中、英文水平层次不齐。
三、 文化体验活动问题解决方法
针对上文提出的存在问题,本文分别提出对应的改进建议,以期借此改进留学生体验中国文化体验活动的成效。
3.1面向世界推广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难开展相较于有形的物质文化,中国文化代表性建筑、历史文物、自然景观等可较为直观体验的文化内容,但中国艺术中的京剧戏曲、节日习俗、社会风俗等非物质文化则难以开展。大多数留学生更愿意对物质文化进行体验,而对非物质文化的体验则缺乏兴趣。
因此,高校应该提升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向在校留学生大力推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鉴于非物质文化体验项目成本较高,大部分留学生是公费留学,自身的经济条件相对有限。高校若能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资金扶持,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体验基金,供每次文化体验使用,体验活动的开展将大大增加。此外,高校还可以详尽地规划好非物质文化课程,列好项目明细,并直接将一定的活动经费囊括到每学期的学费中去,让非物质文化体验活动成为课程大纲的一部分。以上两种方法都是旨在让所有的来华留学生们都能够亲身参与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活动中去,以达到全面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针对非物质文化收费难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的吸引力较之著名的物质文化相对较弱,当务之急就是提高非物质文化在国外的吸引力。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营销,精心包装推广到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将非物质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象征,利用多种媒介更为广泛地推广和宣传,让中华非物质文化的内在美、底蕴美、精神美传遍世界的角落。
3.2 文化体验项目内容类型系统化多样化
现有的文化体验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出现,留学生由老师带领在较少的课时内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化体验,像剪纸、写毛笔字;游览故宫、国博、颐和园等地,较短时间内的体验带来了文化学习理解流于表面的严重问题。很多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理解停在肤浅的物质形态层次,其中形成的历史渊源、蕴含的演变典故、当今发展的意义一概不知。这将对后续的语言文化学习造成巨大的阻碍,这就凸显出文化体验活动系统化的重要性。构建系统化的文化体验活动,需要前中后三个阶段的紧密配合。体验前专家教师对所体验文化的深度剖析,帮助留学生建立基本认知,消除已有偏见。体验中需中外学生一起参与,中国学生可以随时对语言及文化两方面的疑惑进行解答。体验后鼓励双方学生进一步对已体验文化的所思所感进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让文化体验得到升华。
此外,每一项的文化体验内容都需要系统化。设计体验活动的时候,组织者需要开拓体验内容的维度,让留学生从多角度学习和吸纳中国文化。例如在书法的体验中,需要加进汉字的起源、字体的演变、书法家的故事、纸墨笔砚的学问等内容,练习书法的过程更要强调心手合一的感觉。
文化体验项目需多种多样以满足不同留学生的需求。在华留学生来自全世界,东南亚尤其是日本韩国等地的留学生和我国存在较多的文化交叉。因此,细分文化体验项目,针对外国留学生个体多样的文化喜好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开设不同的文化体验课程。
3.3帮助留学生积极融入中国学生
留学生们抱团现象导致留学生们形成独立的小圈子,无法真正融入到中国学生。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难免会产生孤寂心理,和同国籍,语言、文化、宗教相似的其他留学生结伴可以增加他们内心的安全感。但是留学生们结伴去体验文化活动会导致他们无法正确、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这样一来,中国文化体验活动较难有明显的渗透成效。
面对抱团现象,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一方面,高校应该及时定期给留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排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和孤独感。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号召中国学生主动帮助在生活、学习上有困难的留学生,以积极创造让留学生成功融入中国文化的机会。
3.4 消除文化体验中的语言障碍
中国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明显。[6]高校学生普遍中国特色词汇对应的英文词汇量积累较少,对于中国文化描述、表达能力较差。除了部分学校的公共选修课和英语语言专业单独开设“英语话中华”的专门课程外,大部分学生都很少有机会接受到系统的学习。根据调查显示,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基本以学习西方知识为主,“英语话中华”的内容在英语课堂上覆盖面极少。就目前来看,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是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内容。教师、学生们也偏向用只利用英语来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等,却忽略了将中国文化包装成英文,输出到国外。但是,高校中国学生将来毕业之后,在各行各业都有可能接触到外国友人,因此无论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用英语输出本国文化的基本本领。故建议为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单独设立“英语话中华”课程,以此来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语言交流障碍还存在于部分中英文口语能力均欠佳的外国留学生,文化体验活动的组织者应积极号召鼓励学习小语种的学生积极投身文化体验活动中,为这类留学生消弭语言文化为这类学生带来文化理解的鸿沟。与他们而言,在理解感受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更快更准确的掌握汉语,减少沟通不畅的情况。可以开展“语伴”活动来帮助外国留学生提高中文水平,同时招募中国志愿者来辅导留学生课程学习。以此帮助留学生结交更多中国朋友,并且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而非格格不入的外国人。改善抱团现象能为今后顺利、有效地开展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结语
文化体验活动的重要性体现在中国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外国学生在华的学习和生活更强地适应性上。因此针对现存的各类问题,构建系统化多样的文化体验体系,有助于外国留学生深刻体悟中国文化,减少思想意识层面的文化障碍,加强其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学生的融合度。文化体验不但让中外学生加强双方文化的交流,深化对中国文化的学习,还能弘扬伟大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政策研究室子站.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http://www.ndrc.gov.cn/xwzx/xwfb/201503/t20150328_669089.html,2016年3月16日检索
[2]Global Flow of Tertiary-Level Students,http://www.uis.unesco.org/Education/Pages/international-student-flow-viz.aspx,Retrieved 16 Mar. 2016.
[3]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编.文化论---外国民间文学理论著作翻译丛书 [M].北京:中国民间文化出版社.1987:11
[4]吴瑛.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30-32
[5]韩沁颖,郑旭,颜贤斌. 在京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活动现状分析——以学院路地区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6-04
[6]张蔚,米家全,孙波.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及其对策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7,11(4):457-460
本文系2015年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Try-ture文化体验中心”(项目编号:s2015100220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庄雪莹,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第二作者:林宏茗,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通讯作者:颜贤斌,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 【发布时间】2022/2/28 9:59:36
- 【点击频次】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