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共育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关系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以缓解教育焦虑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目的,旨在一年内有效减轻、三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而“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则更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本文旨在探讨“双减”背景下家校如何更加和谐有效配合,帮助孩子成长。
关键词:“双减” 家校共育
一、“双减”本质
双减的本质就是筛选。一方面筛选优质人才为国家作出贡献,另一方面筛选能干的劳动力为国家添砖加瓦。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当然在学习上也是有差异的,而这些差异则是来自于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也就不光是老师一方的责任,家庭教育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
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学习上的负担和压力是“双减”要减的,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那么,如何立足于“双减”的大背景下,探究家校共育策略必不可少。
二、家校角色扮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所有责任,而学校教育则是辅助和强化。面对孩子的教育,老师和家长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但教育的方法必须保持统一。
总体来说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干。家长的事,帮着干。大家的事,一起干。说起来容易,但却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这三件事做好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心和责任心;同样,任何一个孩子都要接受机会教育,体会教育和敬畏教育。家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机会家长只有敞开心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肯定他,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其成长。
三、合理有效的沟通
(一)关系定位的转变
现如今,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业务关系,不是朋友关系。这样的关系是不利于家校共育的,家长认为是在完成学校任务,而老师则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如此关系确实不利于更好的沟通,所以我们要从业务关系转变成和谐的朋友关系。其次,我们应该由被动沟通转化为主动沟通。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孩子与老师的互动,还是孩子在学习遇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孩子的成长进步,还是孩子的调皮错误,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
(二)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擅于和家长交朋友,勤联系,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互相协作。这样才能揭开家校之间的神秘感和距离感,作为老师调整好心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家校共育策略
家校协同,制定好计划,互通有无,保持良好的关系,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好能力,而作为小学生,以下三个习惯,两个能力,一个梦想则是双减背景下必不可少的:
(一)三个习惯
1.注重运动,加强体质锻炼。孩子学习的质量和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孩子的专注力,而运动则能有效的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其中我们优先选择一些球类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篮球等。
2.阅读习惯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双减后,阅读能力就是判定学生能力的一大指标。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我认为,亲子共读足矣。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能针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探讨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强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打好基础。
3.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教会孩子把握时间,让孩子把生活中的事情和时间建立联系。很简单的例子,早上上学,叫孩子起床,相信是不少家长头疼已久的事情,那这时,时间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提前和孩子合理安排好时间,规定的时间就做规定的事情,这样不仅家长省心了,孩子的习惯也养成了,终身受益。
(二)两种能力
1.打开格局,开阔视野,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孩子,你今天准备做哪些事呢?那你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吧!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插手,家长只需要陪伴孩子一起去做就可以。最重要的是,事后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总结:今天的计划是否完成了呢?没有完成的话去寻找原因,想一想该如何调整才能做得更好;完成了则需要及时鼓励。
2.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在教学时,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同样是45分钟的课堂,专注力好的孩子听课效率要远远高于专注力不好的孩子。特别是在“双减”后,如何保证孩子学习不掉队?孩子们比拼的就不再是学习的时长了,而是学习的效率。而专注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如上课听讲不认真、走神的,可以给孩子做听觉的专注力训练;作业粗心马虎、拖拉磨蹭的、阅读速度比较慢的孩子可以做视觉的专注力训练,如打点的游戏,就是让孩子手臂手肘悬空,然后拿笔在圆圈内打点。
(三)一个梦想
和孩子一起规划未来,进行理想教育。借助榜样的力量,给孩子树立理想,坚定目标,让孩子做个有梦想、有担当、对祖国有用的人。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大保障,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场所,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自己清晰的家庭教育规划。愿我们能够产生家校共育的“磁场效应”,让所有参与者产生精神共振,给孩子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双减” 家校共育
一、“双减”本质
双减的本质就是筛选。一方面筛选优质人才为国家作出贡献,另一方面筛选能干的劳动力为国家添砖加瓦。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当然在学习上也是有差异的,而这些差异则是来自于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也就不光是老师一方的责任,家庭教育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
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学习上的负担和压力是“双减”要减的,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那么,如何立足于“双减”的大背景下,探究家校共育策略必不可少。
二、家校角色扮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需要承担教育孩子的所有责任,而学校教育则是辅助和强化。面对孩子的教育,老师和家长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但教育的方法必须保持统一。
总体来说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干。家长的事,帮着干。大家的事,一起干。说起来容易,但却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这三件事做好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心和责任心;同样,任何一个孩子都要接受机会教育,体会教育和敬畏教育。家里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机会家长只有敞开心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肯定他,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其成长。
三、合理有效的沟通
(一)关系定位的转变
现如今,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业务关系,不是朋友关系。这样的关系是不利于家校共育的,家长认为是在完成学校任务,而老师则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如此关系确实不利于更好的沟通,所以我们要从业务关系转变成和谐的朋友关系。其次,我们应该由被动沟通转化为主动沟通。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孩子与老师的互动,还是孩子在学习遇到的各种问题;无论是孩子的成长进步,还是孩子的调皮错误,作为老师我们都应该及时主动与家长沟通。
(二)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擅于和家长交朋友,勤联系,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互相协作。这样才能揭开家校之间的神秘感和距离感,作为老师调整好心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家校共育策略
家校协同,制定好计划,互通有无,保持良好的关系,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好能力,而作为小学生,以下三个习惯,两个能力,一个梦想则是双减背景下必不可少的:
(一)三个习惯
1.注重运动,加强体质锻炼。孩子学习的质量和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孩子的专注力,而运动则能有效的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其中我们优先选择一些球类运动,如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篮球等。
2.阅读习惯的培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双减后,阅读能力就是判定学生能力的一大指标。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我认为,亲子共读足矣。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能针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探讨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强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则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以后打好基础。
3.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教会孩子把握时间,让孩子把生活中的事情和时间建立联系。很简单的例子,早上上学,叫孩子起床,相信是不少家长头疼已久的事情,那这时,时间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提前和孩子合理安排好时间,规定的时间就做规定的事情,这样不仅家长省心了,孩子的习惯也养成了,终身受益。
(二)两种能力
1.打开格局,开阔视野,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这就需要家长的引导:孩子,你今天准备做哪些事呢?那你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吧!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插手,家长只需要陪伴孩子一起去做就可以。最重要的是,事后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总结:今天的计划是否完成了呢?没有完成的话去寻找原因,想一想该如何调整才能做得更好;完成了则需要及时鼓励。
2.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在教学时,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同样是45分钟的课堂,专注力好的孩子听课效率要远远高于专注力不好的孩子。特别是在“双减”后,如何保证孩子学习不掉队?孩子们比拼的就不再是学习的时长了,而是学习的效率。而专注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升的:如上课听讲不认真、走神的,可以给孩子做听觉的专注力训练;作业粗心马虎、拖拉磨蹭的、阅读速度比较慢的孩子可以做视觉的专注力训练,如打点的游戏,就是让孩子手臂手肘悬空,然后拿笔在圆圈内打点。
(三)一个梦想
和孩子一起规划未来,进行理想教育。借助榜样的力量,给孩子树立理想,坚定目标,让孩子做个有梦想、有担当、对祖国有用的人。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大保障,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场所,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自己清晰的家庭教育规划。愿我们能够产生家校共育的“磁场效应”,让所有参与者产生精神共振,给孩子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 【发布时间】2022/2/28 9:58:10
- 【点击频次】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