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拯救与毁灭——繁漪的生命悲歌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雷雨》中的繁漪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震撼人心的、颇具争议的艺术形象之一,她最有“雷雨”般的性格,为了冲破压抑的婚姻勇敢的追求爱情,她的精神被爱情拯救却又被爱情毁灭,演绎了一曲沉痛深婉的生命悲歌。
关键词:繁漪;拯救;毁灭
在中外文学的长廊中,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她们的魅力没有随时光的流逝而减退,反而在时间的磨洗中愈加熠熠生辉,成为照亮悠悠的过去时空的明灯。本文选取戏剧大师曹禺《雷雨》之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繁漪”并试图从女性视角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究她生命悲歌的成因,发掘她带给现代女性的启示。
一 、压抑的婚姻中对爱情义无反顾
繁漪是美丽动人的女子,然而上天却给她安排了不幸的婚姻,她有着美好的心灵,然而却受着不幸婚姻的压抑,活在精神的牢狱之中。
(一) 不幸的婚姻中忍受无爱的煎熬
繁漪有着火炽的热忱,外表上她文弱,哀静,明慧,但实际上她敢爱敢恨,她的美在于她辛辣的尖锐的魔一般的魅惑性。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人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人烧毁。”而就是这样一位拥有雷雨般性格的女子却嫁给了冷酷倔强的周仆园。
繁漪在女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少女时期嫁给了周朴园,但是周朴园打碎了她对婚姻生活的美好想象,婚后面对丈夫“在外头一去就是两年不回家”,更让蘩漪窒息的是周朴园的专横与强权。周朴园只把繁漪当作一件物品、一种摆设,当成一个可按其需要或畸形病态的审美理想任意进行塑造的东西。她在精神上受着周朴园的禁锢,虽然物质生活过得很优裕,但她的炽热的情感在这种文明而野蛮的统治下却变得病态了。因而当周萍出现在她的生命中时,她义无反顾的抓住了周萍,仿佛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
(二)义无反顾地追逐爱情
故事的时代背景大致应该是上世纪20年代,这是中国社会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各种思想撞击着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心。蘩漪曾受过中国的旧式教育,也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妇女解放的影响;她追求自由,要求个性解放,但身上又有着封建传统束缚的烙印。繁漪在周家过了十八年监狱似的生活,也许是在周家压抑的太深太久了,也许是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繁漪已经如死灰般的心因为周萍的出现而复活了,周萍仿若沙漠里的绿洲,给已逐渐枯萎的繁漪带来了生机,唤起了她对真正的生活的渴望与激情,于是她义无返顾地投入周萍的怀抱。
在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尤其是繁漪与周萍他们这段既不仅仅是自由恋爱和失贞行为,而是严重地有悖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伤风败俗的母子恋情,更加令人不可饶恕。他们自己也存在着一定的心里压力,尤其是周萍。在几次与繁漪的谈话中,周萍始终流露出内心里的罪恶感和良心上的羞耻感,他似乎无法原谅自己又无法逃避已然的事实,而最终将繁漪抛弃。由此,他既是繁漪精神的拯救者,又是繁漪生命的毁灭者。
二 、从女性自身角度看繁漪生命终成悲歌的原因
繁漪命运的悲剧性,许多文章都涉及到它的社会与时代的原因,本文试着围绕周萍对繁漪的拯救与毁灭来谈一下繁漪作为一名女性,她自身的特点注定了悲剧性结局的因素。
(一)经济上尚不独立
(1)繁漪自身缺乏经济独立的意识与能力
繁漪曾对周萍说过:“你父亲对不起我,他用同样的手段把我骗到你们家来,我逃不开。”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繁漪面对周家的欺侮而不冲出家门,去寻求自己的路呢?她为什么就“逃不开”呢?繁漪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也曾受过一点新的教育,追求民主自由,然而她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新的女性,民主自由对于她来说不过是天边的彩虹,缥缈而遥远。
鲁迅曾谈到经济问题。他说:“所以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而繁漪自进入周家后,便是在丈夫手上讨着生活,周家在社会上是富有而又体面的大家庭,显然繁漪优越的生活是来源于周朴园的。近二十年的寄生生活,她已无力摆脱对优越的物质生活的依恋和拥有了。在没有消灭养和被养的家庭关系里,繁漪是注定“逃不开”的。
(2) 当时社会赋予女性的社会活动空间比较狭隘
传统男权文化的长期熏染和侵蚀,在女性之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已经成为女性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再加上繁漪自身尚没有获得经济独立的意识,退一步讲,繁漪身上纵然有了经济独立意识的萌发,由于当时的社会还处于“父权”“夫权”的思想统治之下,她在社会上也很难抵抗强大的社会舆论和性别歧视而站稳脚跟生存下去。
(二)精神上不独立
“相爱的人要亲密有间,即使结了婚,两个人之间仍应保持一个必要的距离。所谓必要的距离是指,各人仍应是独立的个人,并把对方作为独立的个人予以尊重。”当代学者周国平先生的这句话启发我们,要收获和维持爱情,必须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并尊重对方的独立,不去占有更不能依赖。唯有两个独立又相互吸引的心灵才能给爱情生长的空间。而繁漪缺少的正是一颗有着独立追求的心灵,她在精神上依赖周萍,才使自己因周萍的爱而获得拯救,又因周萍的抛弃而陷入绝望,一步步走向生命毁灭的边缘。
(三)自私、偏执的性格
繁漪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女性,她如一柄犀利的刀,她愈爱的,她愈要划着深深的创痕。繁漪的愤怒、失望、恐惧、挣扎、乞求与威胁种种情感洪流交织在一起,在爆发出来之前让人觉得压抑、闷热,甚至窒息。当她确定周萍已经背叛自己,她为了留住周萍而不顾一切,最后在爱情面前丧失了所有的理智,甚至利用单纯善良的儿子周冲以阻止周萍离开。这一方面有着浓郁的悲剧美感,震撼人心,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她性格中极端自私、偏执的一面。这种自私与偏执最终使她失去了周冲也失去了曾拯救她的周萍。
三、 繁漪之生命悲歌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
繁漪敢于反抗周朴园的专制统治,个性强悍、敢爱敢恨,我们在繁漪身上看到了女性冲破封建束缚的力量,勇敢地追求爱情的勇气与反叛决心。她的形象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体现了对人格与尊严的维护和追求,体现了妇女的觉醒与奋斗,她们也许都算不上是道德意义上的好人,但她如飞蛾赴火般向自己的内心献祭引发我们的悲悯感,把我们从日常的现实世界带到激情的理想世界,从而心中升腾起一种崇高感引发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繁漪;拯救;毁灭
在中外文学的长廊中,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她们的魅力没有随时光的流逝而减退,反而在时间的磨洗中愈加熠熠生辉,成为照亮悠悠的过去时空的明灯。本文选取戏剧大师曹禺《雷雨》之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繁漪”并试图从女性视角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究她生命悲歌的成因,发掘她带给现代女性的启示。
一 、压抑的婚姻中对爱情义无反顾
繁漪是美丽动人的女子,然而上天却给她安排了不幸的婚姻,她有着美好的心灵,然而却受着不幸婚姻的压抑,活在精神的牢狱之中。
(一) 不幸的婚姻中忍受无爱的煎熬
繁漪有着火炽的热忱,外表上她文弱,哀静,明慧,但实际上她敢爱敢恨,她的美在于她辛辣的尖锐的魔一般的魅惑性。她的性格中有一股不可抑制的“蛮劲”,使她能够忽然做出不顾一切的决定。她爱起人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人来也会像一团火,把人烧毁。”而就是这样一位拥有雷雨般性格的女子却嫁给了冷酷倔强的周仆园。
繁漪在女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少女时期嫁给了周朴园,但是周朴园打碎了她对婚姻生活的美好想象,婚后面对丈夫“在外头一去就是两年不回家”,更让蘩漪窒息的是周朴园的专横与强权。周朴园只把繁漪当作一件物品、一种摆设,当成一个可按其需要或畸形病态的审美理想任意进行塑造的东西。她在精神上受着周朴园的禁锢,虽然物质生活过得很优裕,但她的炽热的情感在这种文明而野蛮的统治下却变得病态了。因而当周萍出现在她的生命中时,她义无反顾的抓住了周萍,仿佛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
(二)义无反顾地追逐爱情
故事的时代背景大致应该是上世纪20年代,这是中国社会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各种思想撞击着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的心。蘩漪曾受过中国的旧式教育,也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和妇女解放的影响;她追求自由,要求个性解放,但身上又有着封建传统束缚的烙印。繁漪在周家过了十八年监狱似的生活,也许是在周家压抑的太深太久了,也许是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繁漪已经如死灰般的心因为周萍的出现而复活了,周萍仿若沙漠里的绿洲,给已逐渐枯萎的繁漪带来了生机,唤起了她对真正的生活的渴望与激情,于是她义无返顾地投入周萍的怀抱。
在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尤其是繁漪与周萍他们这段既不仅仅是自由恋爱和失贞行为,而是严重地有悖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伤风败俗的母子恋情,更加令人不可饶恕。他们自己也存在着一定的心里压力,尤其是周萍。在几次与繁漪的谈话中,周萍始终流露出内心里的罪恶感和良心上的羞耻感,他似乎无法原谅自己又无法逃避已然的事实,而最终将繁漪抛弃。由此,他既是繁漪精神的拯救者,又是繁漪生命的毁灭者。
二 、从女性自身角度看繁漪生命终成悲歌的原因
繁漪命运的悲剧性,许多文章都涉及到它的社会与时代的原因,本文试着围绕周萍对繁漪的拯救与毁灭来谈一下繁漪作为一名女性,她自身的特点注定了悲剧性结局的因素。
(一)经济上尚不独立
(1)繁漪自身缺乏经济独立的意识与能力
繁漪曾对周萍说过:“你父亲对不起我,他用同样的手段把我骗到你们家来,我逃不开。”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繁漪面对周家的欺侮而不冲出家门,去寻求自己的路呢?她为什么就“逃不开”呢?繁漪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也曾受过一点新的教育,追求民主自由,然而她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新的女性,民主自由对于她来说不过是天边的彩虹,缥缈而遥远。
鲁迅曾谈到经济问题。他说:“所以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以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而繁漪自进入周家后,便是在丈夫手上讨着生活,周家在社会上是富有而又体面的大家庭,显然繁漪优越的生活是来源于周朴园的。近二十年的寄生生活,她已无力摆脱对优越的物质生活的依恋和拥有了。在没有消灭养和被养的家庭关系里,繁漪是注定“逃不开”的。
(2) 当时社会赋予女性的社会活动空间比较狭隘
传统男权文化的长期熏染和侵蚀,在女性之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已经成为女性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再加上繁漪自身尚没有获得经济独立的意识,退一步讲,繁漪身上纵然有了经济独立意识的萌发,由于当时的社会还处于“父权”“夫权”的思想统治之下,她在社会上也很难抵抗强大的社会舆论和性别歧视而站稳脚跟生存下去。
(二)精神上不独立
“相爱的人要亲密有间,即使结了婚,两个人之间仍应保持一个必要的距离。所谓必要的距离是指,各人仍应是独立的个人,并把对方作为独立的个人予以尊重。”当代学者周国平先生的这句话启发我们,要收获和维持爱情,必须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并尊重对方的独立,不去占有更不能依赖。唯有两个独立又相互吸引的心灵才能给爱情生长的空间。而繁漪缺少的正是一颗有着独立追求的心灵,她在精神上依赖周萍,才使自己因周萍的爱而获得拯救,又因周萍的抛弃而陷入绝望,一步步走向生命毁灭的边缘。
(三)自私、偏执的性格
繁漪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女性,她如一柄犀利的刀,她愈爱的,她愈要划着深深的创痕。繁漪的愤怒、失望、恐惧、挣扎、乞求与威胁种种情感洪流交织在一起,在爆发出来之前让人觉得压抑、闷热,甚至窒息。当她确定周萍已经背叛自己,她为了留住周萍而不顾一切,最后在爱情面前丧失了所有的理智,甚至利用单纯善良的儿子周冲以阻止周萍离开。这一方面有着浓郁的悲剧美感,震撼人心,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她性格中极端自私、偏执的一面。这种自私与偏执最终使她失去了周冲也失去了曾拯救她的周萍。
三、 繁漪之生命悲歌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
繁漪敢于反抗周朴园的专制统治,个性强悍、敢爱敢恨,我们在繁漪身上看到了女性冲破封建束缚的力量,勇敢地追求爱情的勇气与反叛决心。她的形象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体现了对人格与尊严的维护和追求,体现了妇女的觉醒与奋斗,她们也许都算不上是道德意义上的好人,但她如飞蛾赴火般向自己的内心献祭引发我们的悲悯感,把我们从日常的现实世界带到激情的理想世界,从而心中升腾起一种崇高感引发我们的思考。
- 【发布时间】2022/2/28 9:53:51
- 【点击频次】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