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析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双语教学的认识趋于统一,双语教学的类型和模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文章结合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实际对我区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双语教学;模式;蓬勃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种民族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汉语不仅是汉民族共同语,也是国家通用语。随着经济大变革,商品大流通,人员大流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少数民族要走向世界,必先走向全国,而走向全国,必须通过语言关。以前,新疆很多地方的汉族孩子和少数民族孩子在不同的学校上学,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只会本民族语言,不会汉语,这种现象严重的阻碍了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就业、融入现代化社会以至国际社会。并且学习国家通用语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此,国家制定了双语教育计划。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依赖于本族语言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使用第二语言,促进个人以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双语教学是我国整个西部地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新疆来讲,它是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入研究双语教育问题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双语教育的师资现状
双语教师短缺,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只好安排汉语水平较好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工作,为此,双语教师水平层次不齐。我校汉语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缺二低”,即数量不足、汉语教学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不高。现有在岗汉语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在教学业务水平和汉语言文字能力运用上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汉语教师中99.8%是少数民族教师,农区汉语交际环境相对较差,不少汉语教师刚从学院毕业时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但在回到自己母语环境下从事汉语教学工作,除课堂上极少时间使用汉语,大部分时间都用母语交际。汉语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不断下降,以致于不能胜任汉语教学工作。
二、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的基本状况及日常汉语环境
我区少数民族学生是以乡村为单位相对集中聚居。在少数民族绝对聚居的地区,母语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强势语言,汉语几乎起不到主流语言的作用。由于没有汉语言环境,学生离开教室全用维语,有的教师就是用维语授课,学生听说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在这种环境下,没学汉语的学生难以学好,已经觉得不错的汉语水平也会退化。不仅学生学不好,教师自身的汉语水平也在不断下降,有的教师是在内地上的大学,汉语很好,回来后几年不用,水平逐渐退化了。汉语交际环境差,汉语教师汉语整体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不高,学生在学校仅能学到简单的汉语知识,回到家庭生活环境周围也很难有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因此在汉语学习上困难大。
针对以上情况,想要更好的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上述诸多因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双语教育的目标。
在我区开展的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2.营造语言环境,推动双语教育。
无论是母语的学习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双语教育的不同类型与模式都是根据不同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而选择的,而双语教育的语言环境是双语教育成功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聚居程度高,语言环境比较特殊,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构建相应的双语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双语环境的构造有两层:一是学校通过双语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汉语学习的环境;二是为了推进双语教学,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双语学习的空间。就学校而言,如果仅仅只是在课堂上用汉语授课,只有课堂而没有课堂以外的语言环境,只在课堂上学而不能在其他场合使用,那么学习效果是难以保持和巩固的。因此,必须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学习汉语的环境和空间。就目前来讲,新疆开展双语教育中的汉语学习环境还需要大力地去营造。
3.因地制宜,确立培养模式。
少数民族在人口地理分布、双语状况、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今后我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然是多种类型的,其培养模式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区,缺乏汉语环境,双语基础薄弱,汉语教学的任务比较重。而在民汉杂居地区,双语环境相对稳定,有双语基础,比较有利于用汉语讲授学科知识。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共性,但不能忽视其特殊性。在具体对策上应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双语教育模式。
4.加大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
大力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师资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关键。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在不断地完善和壮大,但是在双语教学推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双语师资的质量、数量和水平问题。我区的双语教学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首要的问题是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问题。在目前条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加强少数民族教师教育,使师范院校成为培养合格双语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基地。其次,对现有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进行学科教学能力和汉语授课能力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要求。此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鼓励并提供资助,提供政策保障。
总之,双语教学的研究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更多的双语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希望双语教师和教学研究工作者同心协力,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我校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法等问题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尽力推动我校双语教学,使之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双语教学;模式;蓬勃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种民族语言、多方言的国家,汉语不仅是汉民族共同语,也是国家通用语。随着经济大变革,商品大流通,人员大流动,民族地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少数民族要走向世界,必先走向全国,而走向全国,必须通过语言关。以前,新疆很多地方的汉族孩子和少数民族孩子在不同的学校上学,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只会本民族语言,不会汉语,这种现象严重的阻碍了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就业、融入现代化社会以至国际社会。并且学习国家通用语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此,国家制定了双语教育计划。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依赖于本族语言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使用第二语言,促进个人以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双语教学是我国整个西部地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新疆来讲,它是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入研究双语教育问题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双语教育的师资现状
双语教师短缺,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只好安排汉语水平较好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工作,为此,双语教师水平层次不齐。我校汉语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缺二低”,即数量不足、汉语教学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不高。现有在岗汉语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在教学业务水平和汉语言文字能力运用上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汉语教师中99.8%是少数民族教师,农区汉语交际环境相对较差,不少汉语教师刚从学院毕业时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但在回到自己母语环境下从事汉语教学工作,除课堂上极少时间使用汉语,大部分时间都用母语交际。汉语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不断下降,以致于不能胜任汉语教学工作。
二、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的基本状况及日常汉语环境
我区少数民族学生是以乡村为单位相对集中聚居。在少数民族绝对聚居的地区,母语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强势语言,汉语几乎起不到主流语言的作用。由于没有汉语言环境,学生离开教室全用维语,有的教师就是用维语授课,学生听说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在这种环境下,没学汉语的学生难以学好,已经觉得不错的汉语水平也会退化。不仅学生学不好,教师自身的汉语水平也在不断下降,有的教师是在内地上的大学,汉语很好,回来后几年不用,水平逐渐退化了。汉语交际环境差,汉语教师汉语整体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不高,学生在学校仅能学到简单的汉语知识,回到家庭生活环境周围也很难有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机会,因此在汉语学习上困难大。
针对以上情况,想要更好的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必须充分考虑上述诸多因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双语教育的目标。
在我区开展的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在学科教育中使用民、汉两种教学语言,培养学生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2.营造语言环境,推动双语教育。
无论是母语的学习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双语教育的不同类型与模式都是根据不同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而选择的,而双语教育的语言环境是双语教育成功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聚居程度高,语言环境比较特殊,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构建相应的双语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双语环境的构造有两层:一是学校通过双语教学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汉语学习的环境;二是为了推进双语教学,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双语学习的空间。就学校而言,如果仅仅只是在课堂上用汉语授课,只有课堂而没有课堂以外的语言环境,只在课堂上学而不能在其他场合使用,那么学习效果是难以保持和巩固的。因此,必须在更大范围内营造学习汉语的环境和空间。就目前来讲,新疆开展双语教育中的汉语学习环境还需要大力地去营造。
3.因地制宜,确立培养模式。
少数民族在人口地理分布、双语状况、语言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今后我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必然是多种类型的,其培养模式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地区,缺乏汉语环境,双语基础薄弱,汉语教学的任务比较重。而在民汉杂居地区,双语环境相对稳定,有双语基础,比较有利于用汉语讲授学科知识。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有共性,但不能忽视其特殊性。在具体对策上应本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双语教育模式。
4.加大双语师资的培养力度。
大力培养具有双语能力的专业师资是顺利开展双语教学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关键。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在不断地完善和壮大,但是在双语教学推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双语师资的质量、数量和水平问题。我区的双语教学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首要的问题是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问题。在目前条件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加强少数民族教师教育,使师范院校成为培养合格双语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基地。其次,对现有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进行学科教学能力和汉语授课能力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要求。此外,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鼓励并提供资助,提供政策保障。
总之,双语教学的研究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更多的双语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希望双语教师和教学研究工作者同心协力,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我校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法等问题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尽力推动我校双语教学,使之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 【发布时间】2022/2/28 9:53:10
- 【点击频次】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