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主要目标。我们要充分运用学生社会生活体验,创设生活情景,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多措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良好品质 培养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缘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及感悟。只有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够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认识。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创造性地把握教材和使用教材,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去开发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统一,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容易接受,一改过去那种品德与社会教学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教育方式。
一、学生社会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主战场
品德与社会课应该结合社会实践,以社会生活为题材,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组织学生有意识的开展参观、社会服务以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跨出学校,踏入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去体验并感悟道德准则,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实践能力。杜威曾说过:“学生离开了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把学生带进现实生活,让他们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现象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我们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积累,找准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他们充分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经常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适当安排各种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和实践性。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温馨的一家人》第二课《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分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学会观察,每天记录家庭成员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和家人做早餐”、“爸爸收拾家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妈妈每天洗衣做饭、买菜”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体现出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通过这样的课堂延伸,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感悟
教学要从了解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认识、体验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由于我们农村并没有社区这种说法,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模糊。我们就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先将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形象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是我们这里的村社,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村办幼儿园、卫生所、村公所、村上活动场地等所谓的公共设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就涉及的,而且也是相当熟悉的,这样一来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了。这样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到他的家与所在村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的《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两课学生学习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开放、流动的课堂,会使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生活,一切是那么真实、亲切、新奇。
三、创设生活情景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以前的教育教学往往局限在书本之中,没有与鲜活、丰富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导致教育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没有阳光和朝气。例如在学习《诚实是金》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即让学生们来表演《醒醒吧,小刚》这个小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演。先角色分工,分别扮演小刚、小刚的同学、老师和家长。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好动这一特性,又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诚实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辨证统一。
四、活用生活教材,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最基础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幸福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喜欢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如四年级下册《城乡巨变》“风景线”中所举的例子陕西潼关、苏州园林、京杭大运河都离学生很遥远,如果我们照本宣科,那样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错觉——“我的家乡没有这么多的故事,没什么好讲的”,也就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情感了。再说教材也只是教学的凭借,教学过程最终要落实到活生生的儿童认知上。因此,在学习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采用直观具体的教育教学手法,组织每位学生调查社会、调查家庭,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从搜集的资料、听长辈们的讲述或是从民间传说中知道家乡的故事(比如“资阳人”发掘的故事),了解家乡的过去,从具体的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公路绿化、居民住宅、旅游胜地等方面观察家乡的一切变化,用自己的心灵真切地感受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热情。
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他们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引入生活之水,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散发德育魅力。
参考文献:
[1]杨存英,浅谈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年。
[2]蒲秀菊,在品社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年。
[3]高元恒,在感悟中谱写生命的华章———浅谈如何结合“品社”课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J].读与写,2015年。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良好品质 培养
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缘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及感悟。只有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够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认识。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创造性地把握教材和使用教材,从学生实际生活中去开发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统一,拉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容易接受,一改过去那种品德与社会教学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教育方式。
一、学生社会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主战场
品德与社会课应该结合社会实践,以社会生活为题材,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组织学生有意识的开展参观、社会服务以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跨出学校,踏入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去体验并感悟道德准则,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实践能力。杜威曾说过:“学生离开了对社会生活的参与,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要把学生带进现实生活,让他们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上的现象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社会和人生。我们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积累,找准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他们充分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应经常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适当安排各种实践活动与行为训练,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和实践性。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温馨的一家人》第二课《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我分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家庭成员劳动记录表,让学生学会观察,每天记录家庭成员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许多学生都记下了“妈妈每天起来就为我和家人做早餐”、“爸爸收拾家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妈妈每天洗衣做饭、买菜”等等,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忙碌与辛苦,也试着分担一些小家务,如扫地、整理自己的书包、洗袜子等。虽然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体现出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会为父母分忧解难,也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孝敬。通过这样的课堂延伸,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二、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感悟
教学要从了解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认识、体验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教学《社区的公共设施》一课,由于我们农村并没有社区这种说法,因此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就比较模糊。我们就要将教材进行内化,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和认识,先将本部分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牵线搭桥,将文中的概念生活化,形象化,让学生明白所谓社区就是我们这里的村社,他们的头脑中就出现了村办幼儿园、卫生所、村公所、村上活动场地等所谓的公共设施。这样一来,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因为这些知识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早就涉及的,而且也是相当熟悉的,这样一来教学就回归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了。这样的教学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整理,不是把关于社区的空洞的概念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感受到他的家与所在村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对社区这个概念进行了内化,所以接下来的《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两课学生学习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开放、流动的课堂,会使学生感觉到这就是自己的生活,一切是那么真实、亲切、新奇。
三、创设生活情景为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我们以前的教育教学往往局限在书本之中,没有与鲜活、丰富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导致教育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没有阳光和朝气。例如在学习《诚实是金》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即让学生们来表演《醒醒吧,小刚》这个小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演。先角色分工,分别扮演小刚、小刚的同学、老师和家长。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好动这一特性,又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诚实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考虑凭借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辨证统一。
四、活用生活教材,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最基础的一点也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过幸福美好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喜欢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如四年级下册《城乡巨变》“风景线”中所举的例子陕西潼关、苏州园林、京杭大运河都离学生很遥远,如果我们照本宣科,那样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错觉——“我的家乡没有这么多的故事,没什么好讲的”,也就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情感了。再说教材也只是教学的凭借,教学过程最终要落实到活生生的儿童认知上。因此,在学习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及认识事物的规律,采用直观具体的教育教学手法,组织每位学生调查社会、调查家庭,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从搜集的资料、听长辈们的讲述或是从民间传说中知道家乡的故事(比如“资阳人”发掘的故事),了解家乡的过去,从具体的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公路绿化、居民住宅、旅游胜地等方面观察家乡的一切变化,用自己的心灵真切地感受家乡的变化,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热情。
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他们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引入生活之水,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散发德育魅力。
参考文献:
[1]杨存英,浅谈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年。
[2]蒲秀菊,在品社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年。
[3]高元恒,在感悟中谱写生命的华章———浅谈如何结合“品社”课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J].读与写,2015年。
- 【发布时间】2022/2/28 9:52:24
- 【点击频次】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