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生物因材施教教学的必要性与价值

 

【作者】 刘蕾蕾

【机构】 昌邑市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在课改中处理教学中的统一要求和学生个性特长间的矛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因材施教成为重要的教育原则,但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大班教学制度和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教师很难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少数老师能开展分层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但还不能完全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因材施教这一原则。要践行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转变思想,将因材施教提升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
  关键词:生物;因材施教;必要性;价值
  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的进步,越来越重视受教育者的全面和谐发展。素质教育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要强调培养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与创新精神以及个性、实践能力”等三方面均衡发展,并以此作为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从发展过程看,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又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具体的和有差异的。因此素质教育主张除了赋予受教育者必要的意识、技能、思想品德以外,更重要的是要造就受教育者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同时,在主体素质上构建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品质和人格特征。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均衡发展是受教育者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因材施教”在《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在教和学的层面上实现了知识的有效或高效的传授与吸收,此外还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超越人的现实规定性,培养“材”的生成问题。这种生成是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发展是质的变化,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关注的内容。这种人的全面发展观,对现代教育实践具有终极目标的意义。有了这个终极目标,就可以用它作为标准来分析和评判现代教育活动,反思现代教育活动的人学前提”。人的存在的问题,这种思考必须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要培养人具备自我不断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材”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只有主体的发展才能使人不断接近并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理想。在科技时代,生物科学在培养人的科学素养,培养人的创造力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物教育实践中,以实现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观为终极目标,发挥好生物学科应有的作用。
  一.生物因材施教教学策略实施的必要性
  1.因材施教教学策略是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对生物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素质教育被解释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全体与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当古老而优秀的因材施教教学思想走出千年历史融入现代教学实践时,已然超越了其本有的内涵,不再仅仅关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人类文化知识如何传承等问题,而是将关注的眼光指向教学的终极目标,开始对教学价值取向以及教学本质进行深刻反思。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三维目标有效统一起来,在完成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和引导,注重学法指导,注重情感渗透,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体现因材施教,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体现诱导学生主动思,主动探究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善于创造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驱动学生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望,关注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
  2.这也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物新课程改革对教学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新要求。今年,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世纪初,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以人为本,着力把培养学生成具有健全人格,还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把这一思想为基本课程改革的目标,就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生物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断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将这一思想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发展人的创造性”。由此可见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转变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最大程度的推进课改的顺利发展。
  3.是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需要
  生物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必修课。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生物教材日新月异,各个地方、学校的教学资源也各不相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面对不同教学对象时,要有针对性的教学,生物的教学更需要因地制宜,因材而异。强调教学多样化的同时突出个性化,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即因材施教。生物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真正贯彻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教学策略不仅是一线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培养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必然要求。
  二.生物因材施教教学策略实施的现实意义
  1.转变传统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狭隘的教学目标下,教学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以“知识为本”的观念,阻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更不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从“知识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的核心目标,并提出改革首先要转变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确立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转向”和“转变”,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使教学真正焕发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在人类教育教学思想的宝库中,因材施教教学思想始终闪烁着独特的光芒。但现代教学实践尚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生物课堂实施因材施教,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研究生物因材施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发布时间】2022/2/28 9:49:40
  • 【点击频次】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