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试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湿地的研究进展,包括湿地的资源现状、分类及功能,分析了我国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和重建等方面研究工作进展,并提出了今后湿地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湿地资源;保护;发展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被誉为"地球之肾"。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人类对湿地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湿地大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功能和效益衰退,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因此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湿地,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湿地资源现状
1.1湿地的定义
由于湿地具有许多特性,目前湿地有50多种定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广义的,也是被公认的,比如《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不论其为天然或者人工、长久或者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同时,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体。"
1.2湿地的概况
中国地处太平洋西岸,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盛行东亚季风,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mm以上)。
1.3湿地的分类
湿地介于陆地和开阔水域之间,所以湿地除了其自身的特征外,还不同程度地兼有其它生态类型的特征,湿地的分类方法和系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并且完善的湿地分类系统。王飞等把我国湿地分为四种类型,即沼泽、浅水湖和湖滩,浅水河和河滩、滩涂等。
二、湿地的主要功能
2.1湿地的生态功能
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调节河川径流和气候等方面。一是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二是调蓄径流洪水,补充地下水。三是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
2.2湿地的经济功能
湿地的经济功能一是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二是提供水资源。三是提供矿物资源。四是能源和水运。湿地能够提供多种能源,湿地通过航运、电能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2.3湿地的社会功能
湿地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湿地为人类提供了集聚场所、娱乐场所、科研和教育场所,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观价值。
三、湿地的保护、恢复及重建
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与保护价值。然而近年来由于湿地围垦、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水资源过度利用、大江大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泥沙淤积、海岸侵蚀与破坏、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盲目发展等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造成湿地面积缩小,水质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因此迫切需要对湿地进行保护、恢复和重建。
湿地保护主要依靠立法,并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在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al Facility)、世界银行(World Bank)、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和联合国环境保护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提高履约能力的全国性工作。编制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成立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公室、组织申报国际重要湿地等等。至1999年12月我国已经建成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4个,省级392个,市级84个,县级326个)、173个重要湿地。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湿地恢复措施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改善水禽栖息地;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功能;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以及户外娱乐区。
四、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湿地及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和工作,但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湿地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
(2)对湿地资源动态监测方面的研究较少;
(3)对湿地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较少;
(4)对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技术研究较少。
五、湿地发展的方向
5.1改进湿地工作技术方法
传统的湿地资源调查、统计工作几乎都是以手工方式进行的,近年来湿地工作者将3S技术,即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S(遥感)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引入到湿地工作中来。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湿地资源调查、统计的工作量,降低了野外工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精度和调查成果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基本图件、数据和调查结果录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建立湿地资源基础数据库和制作专题成果图。
5.2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生态系统由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逆向演替,主要是人为原因。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造成湿地面积缩小、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降低。因此,探讨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增强湿地生态功能变得尤为重要。
5.3湿地保护和管理
湿地保护重点是要保护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功能,不仅仅是建立湿地保护区和与水禽有关的重要湿地的管理,而是景观和生态系统范围的保护与管理。
关键词:湿地资源;保护;发展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被誉为"地球之肾"。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人类对湿地认识的片面性,导致对湿地的破坏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湿地大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功能和效益衰退,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因此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湿地,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湿地资源现状
1.1湿地的定义
由于湿地具有许多特性,目前湿地有50多种定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广义的,也是被公认的,比如《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不论其为天然或者人工、长久或者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同时,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体。"
1.2湿地的概况
中国地处太平洋西岸,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盛行东亚季风,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特别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100mm以上)。
1.3湿地的分类
湿地介于陆地和开阔水域之间,所以湿地除了其自身的特征外,还不同程度地兼有其它生态类型的特征,湿地的分类方法和系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并且完善的湿地分类系统。王飞等把我国湿地分为四种类型,即沼泽、浅水湖和湖滩,浅水河和河滩、滩涂等。
二、湿地的主要功能
2.1湿地的生态功能
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调节河川径流和气候等方面。一是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二是调蓄径流洪水,补充地下水。三是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
2.2湿地的经济功能
湿地的经济功能一是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二是提供水资源。三是提供矿物资源。四是能源和水运。湿地能够提供多种能源,湿地通过航运、电能为人类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2.3湿地的社会功能
湿地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湿地为人类提供了集聚场所、娱乐场所、科研和教育场所,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美学方面的功能和巨大的景观价值。
三、湿地的保护、恢复及重建
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与保护价值。然而近年来由于湿地围垦、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水资源过度利用、大江大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泥沙淤积、海岸侵蚀与破坏、城市建设与旅游业的盲目发展等不合理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造成湿地面积缩小,水质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因此迫切需要对湿地进行保护、恢复和重建。
湿地保护主要依靠立法,并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后,在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al Facility)、世界银行(World Bank)、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 Fund for Nature)和联合国环境保护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提高履约能力的全国性工作。编制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成立湿地国际-中国项目办公室、组织申报国际重要湿地等等。至1999年12月我国已经建成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4个,省级392个,市级84个,县级326个)、173个重要湿地。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湿地恢复措施包括提高地下水位来养护沼泽,改善水禽栖息地;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增加鱼的产量,增强调蓄功能;迁移湖泊、河流中的富营养沉积物以及有毒物质以净化水质;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以及户外娱乐区。
四、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湿地及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和工作,但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湿地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
(2)对湿地资源动态监测方面的研究较少;
(3)对湿地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较少;
(4)对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技术研究较少。
五、湿地发展的方向
5.1改进湿地工作技术方法
传统的湿地资源调查、统计工作几乎都是以手工方式进行的,近年来湿地工作者将3S技术,即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RS(遥感)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引入到湿地工作中来。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湿地资源调查、统计的工作量,降低了野外工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精度和调查成果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基本图件、数据和调查结果录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建立湿地资源基础数据库和制作专题成果图。
5.2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是湿地生态系统由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逆向演替,主要是人为原因。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造成湿地面积缩小、质量下降、生态功能降低。因此,探讨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增强湿地生态功能变得尤为重要。
5.3湿地保护和管理
湿地保护重点是要保护湿地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功能,不仅仅是建立湿地保护区和与水禽有关的重要湿地的管理,而是景观和生态系统范围的保护与管理。
- 【发布时间】2022/2/28 9:49:00
- 【点击频次】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