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职院校动画平台课程教学实施的解析与重构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职能型社会人才的任务,高职动画专业的任务就是培养动画产业一线所需要的人才,人才的职业素养是高职动画专业和动画产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基石。动画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对于实现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与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目前,动画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实施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的限制,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被动消极,对职业技能学习的辅助力量匮乏。本文通过阐述目前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诟病,立足高职院校动画课程特点,力求打破常规教学模式,调整知识结构,找到解构、重组动画平台课程内容的方法,探索课程内容设计的新形式,达到强化学生基础能力,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目标。
关键词:动画;教学
高职院校动画平台课程作为动画专业课程中的基础教学, 是整个动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程内容均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不可分割的特点,教学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动态规律把握以及建立在认识事物本质上的再创作能力,掌握这些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动画专业学生具备动画制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为之后的动画专业课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并在就业环境下胜任动画相关工作,提供必要的职业能力培养素质。
一、高职院校动画平台课程教学现状
动画平台课程的学习目标与作用决定了它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对动画体系的系统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物体结构、造型设计、运动规律、职业素养,学生对从平台课程中汲取养分的渴望也是异常强烈的。如何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动画人角色,对动画产生持久的兴趣,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技能保障,是平台课程的重要任务。但一直以来,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被动的、消极的,特别是对理论的学习,而课程内容的理论与实践并没有做到完美的结合,与平台课程理论实践紧密相连的特征相悖,同时平台课程内容相对孤立,与专业技能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状态、课程设置的问题,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顺利移植入实践操作,制作阶段呈现拙劣,毫无创造力。直接导致之后的课程学习障碍重重。
除了上述课程内容设置带来的系列问题外,硬件教学条件也为教学展开带来不少限制。目前高职院校的基础教学无模特或无专业模特,更多时候是采用学生来做模特,绘画对象的年龄单一,动态摆放业余 。其次,课程资源单一,多数时间用图片做二维成像,细节不清,影响结构讲解等等。这些恶劣的教学条件,阻碍学生掌握正确详尽绘画技能,形成恶性循环。
努力对教学方法创新、提升学生积极性与创造力,为专业课程学习扫清障碍,是平台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动画平台课程内容设置方法
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培养,再来,动画专业本身的专业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动画平台课程的教学实施有职业性、多样性的特征,并由这些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设置的相应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教学
高职动画专业培养从事动画生产的一线员工,为动画相关及衍生产业服务。这种服务不仅仅是制作动画,还包括了对这项服务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管理、经营等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培养目标是能够胜任动画公司的动画师、原画师、背景师甚至制片导演等职位。
为了能够与企业进行职能要求的无缝对接,对高职动画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设置有了关键性的要求——实践性。动画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动画教育必然要求有实践意义,而承载动画教育具体要求的课程内容,用于培养专业人才的课程框架是否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是否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最终目标,是衡量课程内容是否合理、科学的必要标杆。因此在动画教学内容设置及讲授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形式多样的实践内容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动画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实践教学成为职业院校动画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该并驾齐驱。
2、重视基本能力培养的多样教学
职业院校的专业多种多样,有些面向广泛,适应转岗与人才流动,有些面向狭窄,对口上岗,针对性较强,这些与专业特征相关。第1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修订方案)》中提出:“在选定某一特定行业分支前,所有学生都必须有这样一个学习阶段,即学习每个大的职业部门都有需要的基本能力”,这个提议是为了防止由于专业学习面向过窄或过宽导致的学艺不精、样样稀松的尴尬局面。职业能力培养就要杜绝这一局面的出现。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职位适应力,能够经受轮岗、调配等考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泛动画”的概念出现,动画领域内需要各种人才。这就要求动画教育不能再局限于会做个动画了。罗振宇在《逻辑思维——夹缝中的80后》一书中提到的“U盘化生存模式”,“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就是这种强大适应力的最好诠释。专业面向多样性的前提下,重视基础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高职动画专业以培养动画生产一线人才目标所决定的,也是强化动画专业教学特色的关键所在。这种教学模式初衷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在此前提下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由这种教学模式推进动画专业学生成长为一个可以胜任多种职位要求、跨职业通用、相关职业转岗等能力的动画及相关人才。具体来讲:高职动画专业的学生不但能够参与制作动画,而且可以制作漫画、插画、游戏,甚至可能适应广告公司、大众传媒等职业群体要求。
有了这些职业能力要求,动画专业平台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为学生打下专业基础的同时,如何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也是设置平台课程内容目前尤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动画平台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传统动画平台课程教学特点及弊端
当下的动画基础教学多是从美术专业中演变而来,大部分依旧沿用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让人以为这会是训练基本功的唯一方式。例如动画美术基础直接照搬“全因素”素描的教授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将事物细致、全面得刻画到位,面面俱到,栩栩如生,但遵循此方法的训练之道,势必导致动画专业学生对事物的及时感知弱化,面面俱到的方式会占用相当长的训练时间,也导致了在有限的课时中无法进行更为全面的知识覆盖。又例如传统的速写教学重视形体把握,重视观察训练,如果延伸至动画专业的速写目标,就不能仅此而已。速写的训练除了结构形体等造型能力的训练,还要涉及到动态、运动规律的系统研究,确保速写训练能够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紧密,同时也使观察体验更为全面。因此高职动画专业基础课程结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依然停留在培养传统美术技能的教育模式上,势必会出现基础教育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背离的现象。仅就动画美术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就不能仅仅做到石膏像、静物临摹、写生等等传统美术基础的层面。但是这种现象,在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平台课程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这是多年来传统绘画基础训练方式的惯性所致。于是,如何从专业特点出发,来进行传统基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设计,成为高职动画基础课程教师需要着手解决的突出问题。教师们只有从动画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出发,才能真正找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高职院校动画平台课程教学实施的解析与重构,迫在眉睫。
2、职业导向性动画平台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动画美术基础教学及动画速写教学除了传统的素描速写训练形体、结构把握以外,让这两门课程内容理论实践相结合,具有动画专业特色,真正做到为动画专业学习服务。同时两门平台课程做到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素描重局部细节结构,速写重整体框架与动态,对与专业相关技巧有所侧重,课程内容互补。
《动画美术基础》是为学生开设的把握形体塑造能力和透视理解能力的基础课程。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素描和速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能力和形体塑造能力,为后续动画专业课程提供基础,是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辅助课程,为适应市场需求在今后所修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无论是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创作能力都能发挥出相应的专业水平。
《动画速写》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从动画专业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快速而准确地掌握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方位的形象特征和运动动势的能力,对不同造型的速写能力,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直接进入动画创作、降低绘制动画形象时造成的难度。本课程介绍如何使用节奏、形状和线条来勾勒栩栩如生的作品,并真正通过造型能力训练为读者夯实今后的动画创作之路。以节奏绘画技巧创作栩栩如生的作品;于绘画中创作鲜明和动感的姿势;在三维空间中体验角色的活力;运用直线、曲线的非对称技巧来诠释身体的力量方向;为动画创作建立坚实的基础解剖学和人体绘画技巧;将力学理论运用于写生与动物绘画观察方法。
除了在教学内容上做明确调整外,教学实施的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将先进三维动画技术引入课堂,取代动画教学中传统的观察、演示等教学方法,以其诸多的优势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动画专业平台课程,并成为教师的又一种实用的、得力的教学手段。笔者意在将“虚拟模特”引入动画平台课程,实现推动动画平台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的现代化改革进程。同时亦可借助软件来积累课程资源。目前的动画基础课程面临课程内容实施无模特或无专业模特的尴尬局面。教师上课多数采用学生来做模特,绘画对象的年龄单一,pose摆放业余;如若需要裸体模特则更是无从下手,只能用图片做二维成像,细节不清,又实现不了全方位观察研究的教学需求,教学效果着实一般。这一局面直接导致课程实施内容无法彻底清晰的贯彻给学生,阻碍学生掌握正确的基础绘画技能。而高职学生本身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情况,基础课程对于他们尤为关键。所以将基础课程的实施以三维软件为平台来搭建虚拟仿真可控模特,代替真实专业写生模特,成为教师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学生练习实践的载体。此虚拟模特,既动态可控又可实时变化,及时满足课程教学内容需求,还能避免用非专业模特(如学生)甚至裸体模特的尴尬局面发生,真实再现模特立体效果,为学生在三维空间直观清晰地展现人体骨骼肌肉结构、力量层次与动态设计,配合教师顺利完成课程内容的展现与讲解。基于“虚拟模特”进行课程内容与实施设计,以更全面透彻地培养学生基础技能为出发点,通过设置以“虚拟模特”为载体的任务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设计课程任务中,打破原先的概念顺序化,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资源开发思路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搭建模特的难易程度,以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最新动态为主要内容,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融入足够多的实训内容。教学资源形式立体化,以便于学生自学。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提升学生的基础技能和创意思想,构建专业气氛,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为动漫专业其他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动画专业基础教育实践性、多样性的特征,决定了它知识体系的技能性、综合性,除了需要遵循传统美术教育规则,动画专业的基础教育还有着独特的规律,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是应该与市场紧密相连的教育,是以动画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是为学生专业学习、就业导向服务的教育。遵循了这些规则,动画专业的教学工作才是有效的、科学的,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这样的教学理念才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真正需要去倡导的。
参考文献:
[1]倪祥保 《影视艺术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9
[2]贺志朴、姜敏 《艺术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5
作者简介:张赟(1985 — ),女,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助教。
关键词:动画;教学
高职院校动画平台课程作为动画专业课程中的基础教学, 是整个动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课程内容均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不可分割的特点,教学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动态规律把握以及建立在认识事物本质上的再创作能力,掌握这些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动画专业学生具备动画制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为之后的动画专业课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并在就业环境下胜任动画相关工作,提供必要的职业能力培养素质。
一、高职院校动画平台课程教学现状
动画平台课程的学习目标与作用决定了它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对动画体系的系统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物体结构、造型设计、运动规律、职业素养,学生对从平台课程中汲取养分的渴望也是异常强烈的。如何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动画人角色,对动画产生持久的兴趣,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技能保障,是平台课程的重要任务。但一直以来,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被动的、消极的,特别是对理论的学习,而课程内容的理论与实践并没有做到完美的结合,与平台课程理论实践紧密相连的特征相悖,同时平台课程内容相对孤立,与专业技能联系不够紧密。学生的状态、课程设置的问题,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顺利移植入实践操作,制作阶段呈现拙劣,毫无创造力。直接导致之后的课程学习障碍重重。
除了上述课程内容设置带来的系列问题外,硬件教学条件也为教学展开带来不少限制。目前高职院校的基础教学无模特或无专业模特,更多时候是采用学生来做模特,绘画对象的年龄单一,动态摆放业余 。其次,课程资源单一,多数时间用图片做二维成像,细节不清,影响结构讲解等等。这些恶劣的教学条件,阻碍学生掌握正确详尽绘画技能,形成恶性循环。
努力对教学方法创新、提升学生积极性与创造力,为专业课程学习扫清障碍,是平台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的任务。
二、动画平台课程内容设置方法
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培养,再来,动画专业本身的专业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动画平台课程的教学实施有职业性、多样性的特征,并由这些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设置的相应方法: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教学
高职动画专业培养从事动画生产的一线员工,为动画相关及衍生产业服务。这种服务不仅仅是制作动画,还包括了对这项服务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管理、经营等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培养目标是能够胜任动画公司的动画师、原画师、背景师甚至制片导演等职位。
为了能够与企业进行职能要求的无缝对接,对高职动画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设置有了关键性的要求——实践性。动画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动画教育必然要求有实践意义,而承载动画教育具体要求的课程内容,用于培养专业人才的课程框架是否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是否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最终目标,是衡量课程内容是否合理、科学的必要标杆。因此在动画教学内容设置及讲授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形式多样的实践内容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动画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实践教学成为职业院校动画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应该并驾齐驱。
2、重视基本能力培养的多样教学
职业院校的专业多种多样,有些面向广泛,适应转岗与人才流动,有些面向狭窄,对口上岗,针对性较强,这些与专业特征相关。第1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修订方案)》中提出:“在选定某一特定行业分支前,所有学生都必须有这样一个学习阶段,即学习每个大的职业部门都有需要的基本能力”,这个提议是为了防止由于专业学习面向过窄或过宽导致的学艺不精、样样稀松的尴尬局面。职业能力培养就要杜绝这一局面的出现。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职位适应力,能够经受轮岗、调配等考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泛动画”的概念出现,动画领域内需要各种人才。这就要求动画教育不能再局限于会做个动画了。罗振宇在《逻辑思维——夹缝中的80后》一书中提到的“U盘化生存模式”,“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就是这种强大适应力的最好诠释。专业面向多样性的前提下,重视基础教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高职动画专业以培养动画生产一线人才目标所决定的,也是强化动画专业教学特色的关键所在。这种教学模式初衷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在此前提下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由这种教学模式推进动画专业学生成长为一个可以胜任多种职位要求、跨职业通用、相关职业转岗等能力的动画及相关人才。具体来讲:高职动画专业的学生不但能够参与制作动画,而且可以制作漫画、插画、游戏,甚至可能适应广告公司、大众传媒等职业群体要求。
有了这些职业能力要求,动画专业平台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为学生打下专业基础的同时,如何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也是设置平台课程内容目前尤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动画平台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1、传统动画平台课程教学特点及弊端
当下的动画基础教学多是从美术专业中演变而来,大部分依旧沿用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让人以为这会是训练基本功的唯一方式。例如动画美术基础直接照搬“全因素”素描的教授方式,这种方法可以将事物细致、全面得刻画到位,面面俱到,栩栩如生,但遵循此方法的训练之道,势必导致动画专业学生对事物的及时感知弱化,面面俱到的方式会占用相当长的训练时间,也导致了在有限的课时中无法进行更为全面的知识覆盖。又例如传统的速写教学重视形体把握,重视观察训练,如果延伸至动画专业的速写目标,就不能仅此而已。速写的训练除了结构形体等造型能力的训练,还要涉及到动态、运动规律的系统研究,确保速写训练能够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紧密,同时也使观察体验更为全面。因此高职动画专业基础课程结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依然停留在培养传统美术技能的教育模式上,势必会出现基础教育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背离的现象。仅就动画美术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就不能仅仅做到石膏像、静物临摹、写生等等传统美术基础的层面。但是这种现象,在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平台课程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这是多年来传统绘画基础训练方式的惯性所致。于是,如何从专业特点出发,来进行传统基础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设计,成为高职动画基础课程教师需要着手解决的突出问题。教师们只有从动画专业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出发,才能真正找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高职院校动画平台课程教学实施的解析与重构,迫在眉睫。
2、职业导向性动画平台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动画美术基础教学及动画速写教学除了传统的素描速写训练形体、结构把握以外,让这两门课程内容理论实践相结合,具有动画专业特色,真正做到为动画专业学习服务。同时两门平台课程做到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素描重局部细节结构,速写重整体框架与动态,对与专业相关技巧有所侧重,课程内容互补。
《动画美术基础》是为学生开设的把握形体塑造能力和透视理解能力的基础课程。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素描和速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能力和形体塑造能力,为后续动画专业课程提供基础,是动画设计原理课程的辅助课程,为适应市场需求在今后所修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无论是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创作能力都能发挥出相应的专业水平。
《动画速写》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从动画专业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快速而准确地掌握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方位的形象特征和运动动势的能力,对不同造型的速写能力,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直接进入动画创作、降低绘制动画形象时造成的难度。本课程介绍如何使用节奏、形状和线条来勾勒栩栩如生的作品,并真正通过造型能力训练为读者夯实今后的动画创作之路。以节奏绘画技巧创作栩栩如生的作品;于绘画中创作鲜明和动感的姿势;在三维空间中体验角色的活力;运用直线、曲线的非对称技巧来诠释身体的力量方向;为动画创作建立坚实的基础解剖学和人体绘画技巧;将力学理论运用于写生与动物绘画观察方法。
除了在教学内容上做明确调整外,教学实施的方法也进行了改革。将先进三维动画技术引入课堂,取代动画教学中传统的观察、演示等教学方法,以其诸多的优势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动画专业平台课程,并成为教师的又一种实用的、得力的教学手段。笔者意在将“虚拟模特”引入动画平台课程,实现推动动画平台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的现代化改革进程。同时亦可借助软件来积累课程资源。目前的动画基础课程面临课程内容实施无模特或无专业模特的尴尬局面。教师上课多数采用学生来做模特,绘画对象的年龄单一,pose摆放业余;如若需要裸体模特则更是无从下手,只能用图片做二维成像,细节不清,又实现不了全方位观察研究的教学需求,教学效果着实一般。这一局面直接导致课程实施内容无法彻底清晰的贯彻给学生,阻碍学生掌握正确的基础绘画技能。而高职学生本身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情况,基础课程对于他们尤为关键。所以将基础课程的实施以三维软件为平台来搭建虚拟仿真可控模特,代替真实专业写生模特,成为教师传授基础知识与技能、学生练习实践的载体。此虚拟模特,既动态可控又可实时变化,及时满足课程教学内容需求,还能避免用非专业模特(如学生)甚至裸体模特的尴尬局面发生,真实再现模特立体效果,为学生在三维空间直观清晰地展现人体骨骼肌肉结构、力量层次与动态设计,配合教师顺利完成课程内容的展现与讲解。基于“虚拟模特”进行课程内容与实施设计,以更全面透彻地培养学生基础技能为出发点,通过设置以“虚拟模特”为载体的任务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设计课程任务中,打破原先的概念顺序化,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资源开发思路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搭建模特的难易程度,以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最新动态为主要内容,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融入足够多的实训内容。教学资源形式立体化,以便于学生自学。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基础,提升学生的基础技能和创意思想,构建专业气氛,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为动漫专业其他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动画专业基础教育实践性、多样性的特征,决定了它知识体系的技能性、综合性,除了需要遵循传统美术教育规则,动画专业的基础教育还有着独特的规律,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是应该与市场紧密相连的教育,是以动画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是为学生专业学习、就业导向服务的教育。遵循了这些规则,动画专业的教学工作才是有效的、科学的,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这样的教学理念才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真正需要去倡导的。
参考文献:
[1]倪祥保 《影视艺术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9
[2]贺志朴、姜敏 《艺术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5
作者简介:张赟(1985 — ),女,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助教。
- 【发布时间】2021/10/27 15:32:59
- 【点击频次】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