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分析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渗透的目标及其原则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本文主要对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目标、原则做出分析,以便为生物教育工作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渗透。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人文教育;目标;原则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是人类精神领域的发展却相对落后。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做好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渗透,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令人瞩目的焦点。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自然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渗透人文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一.高中生物课程中人文教育的目标
纵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从课程性质到课程理念再到生物课程三维目标,无不体现对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生物课程中人文教育的目标。
在课程性质方面,《标准》中提出了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在课程目标方面,生物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生物课程三维目标都或多或少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渗透。
《标准》中的人文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学生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方面,强调学生兴趣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对待他人方面,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待人理念的培养;在对待社会方面,重视对STSE理念的渗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待自然、生命方面,重视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的养成,重视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认同和内化。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渗透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现代学生观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学生。生物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指一切生物教育活动都要以人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教育,是人性的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人文教育要有针对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师要依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在高中生物教学重视渗透人文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2.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科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迫切要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人们认识世界时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其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生物学科的基本任务是认识自然,揭示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人们必须客观地看待,据弃主观臆断,否则,科学失去了求真务实的基础,就会走错误的路子。生物学科不仅以求真务实为基本任务,还承担着陶冶情操、湊于善美的作用。而这些都来源于人文精神,重视内在,追求善与美,在实现求真、向善、爱美信念的过程中追求自由和人性解放,才能在生物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生物学科不仅包含着对真理与理性的追求,还包括它的人文性和由此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重视生物科学的整体价值,注重生物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认识到生物学独特的精神文化特点,突出生物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养成。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要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起来。
3.情感性原则
作为生物教师,我们需要富有耐心和爱心,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来感化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扬长补短。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以人文本,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这就离不开真实的情感。贯彻情感性原则,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环境中,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像朋友一般,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独立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兴趣,获得思维的发展,在活动中体会到达成目标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从而获得人格和心灵的全面发展。
再次,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爱好,气质以及优点与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情感,有针对性地教学,鼓励他们向好的方面不断发展。
最后,要把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来教育学生。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生物中实施人文教育,也要把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爱中成长和发展。
4.渗透性原则
在进行人文教育时,要注意“身教”和“言教”结合起来,结合教学内容,耐心地在教学中进行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进行渗透性原则时,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生物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教学的科学性,教学中注意严谨有序,尊重客观事实,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才更具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生物中有科学史、生命教育、审美教育、自然教育等众多进行人文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在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的基础上,借助这些素材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第二,注意把人文教育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离开了教学内容,单纯地进行人文教育,牵强附会,只会让人感觉到枯燥乏味,没有意义,不易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所以,人文教育要和教学内容自然结合,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样才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收获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人文教育;目标;原则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是人类精神领域的发展却相对落后。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做好科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渗透,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令人瞩目的焦点。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自然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渗透人文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一.高中生物课程中人文教育的目标
纵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从课程性质到课程理念再到生物课程三维目标,无不体现对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生物课程中人文教育的目标。
在课程性质方面,《标准》中提出了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在课程目标方面,生物课程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生物课程三维目标都或多或少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渗透。
《标准》中的人文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学生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方面,强调学生兴趣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对待他人方面,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待人理念的培养;在对待社会方面,重视对STSE理念的渗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对待自然、生命方面,重视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的养成,重视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认同和内化。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渗透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现代学生观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学生。生物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指一切生物教育活动都要以人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教育,是人性的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人文教育要有针对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教师要依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在高中生物教学重视渗透人文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2.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科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反映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迫切要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人们认识世界时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其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生物学科的基本任务是认识自然,揭示大自然的基本规律,所以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人们必须客观地看待,据弃主观臆断,否则,科学失去了求真务实的基础,就会走错误的路子。生物学科不仅以求真务实为基本任务,还承担着陶冶情操、湊于善美的作用。而这些都来源于人文精神,重视内在,追求善与美,在实现求真、向善、爱美信念的过程中追求自由和人性解放,才能在生物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生物学科不仅包含着对真理与理性的追求,还包括它的人文性和由此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重视生物科学的整体价值,注重生物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认识到生物学独特的精神文化特点,突出生物人文精神的传播与养成。所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要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起来。
3.情感性原则
作为生物教师,我们需要富有耐心和爱心,用自己真挚的情感来感化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扬长补短。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以人文本,把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这就离不开真实的情感。贯彻情感性原则,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种环境中,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像朋友一般,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才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在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独立的习惯,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兴趣,获得思维的发展,在活动中体会到达成目标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从而获得人格和心灵的全面发展。
再次,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因材施教。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爱好,气质以及优点与不足,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情感,有针对性地教学,鼓励他们向好的方面不断发展。
最后,要把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相结合来教育学生。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生物中实施人文教育,也要把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爱中成长和发展。
4.渗透性原则
在进行人文教育时,要注意“身教”和“言教”结合起来,结合教学内容,耐心地在教学中进行渗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进行渗透性原则时,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生物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教学的科学性,教学中注意严谨有序,尊重客观事实,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才更具有说服力和教育意义。生物中有科学史、生命教育、审美教育、自然教育等众多进行人文教育的素材,教师要在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的基础上,借助这些素材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科学思维和人文素养的共同提高。
第二,注意把人文教育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离开了教学内容,单纯地进行人文教育,牵强附会,只会让人感觉到枯燥乏味,没有意义,不易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所以,人文教育要和教学内容自然结合,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样才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收获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 【发布时间】2021/10/27 15:26:48
- 【点击频次】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