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聆听心灵回响 唤醒主体意识——为学生作文壮胆
【关键词】 ;
【正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如果说“能读会写”是语文课最为核心的任务的精要概括的话,那作文作为“写”的这一块,恰是语文的“半壁江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对周围的一切都会产生出许许多多新鲜、奇异、与众不同的想法,会自己创造出许多新的形象,为此,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注意训练学生写想象作文是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的目的在于创新。从读写的功用来说,“读”的功用在于吸收、充实、提高,而“写”的功用便是由心灵的体验与感悟后的发现与创新。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学生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的一种外化,是学生作为生命主体自由、自主的活动,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变得非常被动,学生把作文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故作文对学生只能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而老师在作文批改上面下了好大的工夫,换来的只是学生几秒钟的对评语的浏览后往抽屉的一塞完事。费时费力而效果差,也使我们的教学步入了“高耗低效”的怪圈。在这种状态下,作文教学的瓶颈要想有所突破也就成了一种奢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一“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转变教育思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反思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教师教学生作文,较多考虑的是使学生在统考或中考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于是往往采取似乎能够迅速奏效的方法,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给学生做了限定,不论是从作文指导还是作文评改也都从自我出发,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想法,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处于被压制和束缚之中,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写作自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我向意识”也使教师把写作看成是一种纯技术,只要指导学生操练就行,完全不顾写作其实是“心灵的倾诉”的特点,忘了写作本应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而一味地强迫学生隔离自己,遗弃自己的生命。
其实,升学本无过,一切为了升学才有过;考试本无过,一切为了考试才有过;分数本无过,一切为了分数才有过。可悲的就是,多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便这样陷入了“一切为了……”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于是便有了专事章法、诀窍的作文指导,于是便有了“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捷径,于是便有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总之,师生双方都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在皮相上下功夫。长期如此的训练,使学生的作文丧失了他们所应该有的“风华正茂”,丧失了他们所应该有的“激情”,作文教学也就成了一种架空的僵化的模式,成为了一种耍弄技巧技能的游戏。这样地“作文”,学生已毫无乐趣可言。这就告诫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相信学生的能力是巨大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言之有理的。
二、放飞心灵,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学生作文是在一定的中心约束下的自由表达,其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写作主体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要想写得有特色或有创造性,“自由”是很重要的,心灵不自由、笔墨不自由很难写出好文章。新课标要求我们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从我们国家高考、中考的发展来看,从原来的议论文到后来的看图作文,再到现在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其实也就是一个逐渐给学生写作自由的过程。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活动。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思维是靠信息的不断刺激活跃起来的,外界信息的获得必须学会观察。通过观察获取画面的信息,这是通过向想象的第一步。为了克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无意性和情绪性,在观察事物时要讲究一定的顺序。先整体,后部分,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内到外,或从远到近,或按空间,时间,事情发展的顺序。同时观察还要抓住特点。如写人要观察容貌,神情,姿态,衣着,身份人,年龄;写物要抓住形状,着色,大小,方位,结构,作用等。此外,还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展开合理的联想。把学生带到野外,让学生仔细观察一棵大松树,有意识地问学生:“松树的叶子跟其它树叶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很快回答:“松树的叶子又细又尖。”接着问:“你们觉得它跟什么东西相似?”有的学生能说出“松树的叶子像针一样”的句子。“颜色呢?”请同学们进一步想象。学生边看边想,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进想象的海洋之中。在这次写作小练笔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如:“你看,一棵大松树像巨人一样挺立着,茂密如针的叶子一簇簇紧挨着,像许许多多小伙伴挤在一起似的;微风吹来,哗哗作响,仿佛为我们歌唱……”可见,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定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多数教师有很多时候恰恰不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相反倒是强行命题、框死文体、限定字数、规定写法、粗暴批改。甚至,若学生的作文中稍有个性的张扬,形式的不拘,做老师的就要“孜孜不倦”、“苦口婆心”地“删其密,斫其正,抑其稚枝”,使之合乎规范,合乎模式,成为“放心”作文。殊不知,这样的作文,教师是“放心”了,学生的“心”却丢了。他们的烦恼、疑问、感悟找不到自由的空间抒发,本可以成为心灵漫游的自由空间的作文,成了思想的牢笼,如果不是有考试的强压,谁又会自投罗网?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学生在脚镣手铐中解放出来,自由地飞翔。
三、学会聆听,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指导
情动于中,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写作是学生灵性与个性的自我展现,教师虽不能越俎代庖,但可以点石成金。
作为语文教师,当我们在指导课上,在学生的习作稿纸上理直气壮地指导评价的时候,是否想过:我这样要求学生,如果是我自己,我能达到这个目标吗?我的作文指导是建立在切身写作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吗?也许有些教师的作文还比不上学生的呢。既是如此,我们又有何资格来压制学生进入一个个所谓的“模式”中呢?所以我想,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法来对待已被我们逼入困境的写作教学——教师由“全知全能”的指导者、命令者转变为学生真诚、平等的聆听者。要知道学生虽然在知识、经历等方面没有老师丰富,但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眼睛,也有自己的思想。“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才是成功的作文。虽然学生的知识不够渊博,阅历不够丰富,思想不够深刻,但那毕竟是他们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的心灵倾诉。我们不能强迫他们无视自己,去按照成年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感悟世界。既然作文是学生心灵的倾诉,做教师的又怎能不用心去聆听呢?
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要指导学生的作文,首先就要理解学生的生活,接纳学生的生活,并摒弃束缚,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地聆听学生心灵的回响,聆听学生作文中的人生,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他们的心情,以学生的思维来思考他们的一切。惟有如此,才能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沟通。教师才能提出建议,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指导,学生也才能放下包袱敢写、愿意写、也乐意写,才能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指导。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在聆听中,在与教师的沟通、理解中随着心灵的丰富、净化和升华不断得到提高。这样,写作也必将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渴望、一种快乐!
教育的目的在于创新。从读写的功用来说,“读”的功用在于吸收、充实、提高,而“写”的功用便是由心灵的体验与感悟后的发现与创新。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学生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的一种外化,是学生作为生命主体自由、自主的活动,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多年来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变得非常被动,学生把作文当成一种“任务”来完成。故作文对学生只能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而老师在作文批改上面下了好大的工夫,换来的只是学生几秒钟的对评语的浏览后往抽屉的一塞完事。费时费力而效果差,也使我们的教学步入了“高耗低效”的怪圈。在这种状态下,作文教学的瓶颈要想有所突破也就成了一种奢望。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一“头痛”症的病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转变教育思想,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反思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教师教学生作文,较多考虑的是使学生在统考或中考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于是往往采取似乎能够迅速奏效的方法,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给学生做了限定,不论是从作文指导还是作文评改也都从自我出发,完全没有考虑学生的想法,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处于被压制和束缚之中,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写作自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我向意识”也使教师把写作看成是一种纯技术,只要指导学生操练就行,完全不顾写作其实是“心灵的倾诉”的特点,忘了写作本应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种需要,而一味地强迫学生隔离自己,遗弃自己的生命。
其实,升学本无过,一切为了升学才有过;考试本无过,一切为了考试才有过;分数本无过,一切为了分数才有过。可悲的就是,多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便这样陷入了“一切为了……”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于是便有了专事章法、诀窍的作文指导,于是便有了“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捷径,于是便有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总之,师生双方都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在皮相上下功夫。长期如此的训练,使学生的作文丧失了他们所应该有的“风华正茂”,丧失了他们所应该有的“激情”,作文教学也就成了一种架空的僵化的模式,成为了一种耍弄技巧技能的游戏。这样地“作文”,学生已毫无乐趣可言。这就告诫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并敢于把机会让给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相信学生的能力是巨大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言之有理的。
二、放飞心灵,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
学生作文是在一定的中心约束下的自由表达,其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写作主体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要想写得有特色或有创造性,“自由”是很重要的,心灵不自由、笔墨不自由很难写出好文章。新课标要求我们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从我们国家高考、中考的发展来看,从原来的议论文到后来的看图作文,再到现在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其实也就是一个逐渐给学生写作自由的过程。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积累,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作文素材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活动。心理学告诉我们,大脑思维是靠信息的不断刺激活跃起来的,外界信息的获得必须学会观察。通过观察获取画面的信息,这是通过向想象的第一步。为了克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无意性和情绪性,在观察事物时要讲究一定的顺序。先整体,后部分,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内到外,或从远到近,或按空间,时间,事情发展的顺序。同时观察还要抓住特点。如写人要观察容貌,神情,姿态,衣着,身份人,年龄;写物要抓住形状,着色,大小,方位,结构,作用等。此外,还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展开合理的联想。把学生带到野外,让学生仔细观察一棵大松树,有意识地问学生:“松树的叶子跟其它树叶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很快回答:“松树的叶子又细又尖。”接着问:“你们觉得它跟什么东西相似?”有的学生能说出“松树的叶子像针一样”的句子。“颜色呢?”请同学们进一步想象。学生边看边想,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进想象的海洋之中。在这次写作小练笔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如:“你看,一棵大松树像巨人一样挺立着,茂密如针的叶子一簇簇紧挨着,像许许多多小伙伴挤在一起似的;微风吹来,哗哗作响,仿佛为我们歌唱……”可见,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定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多数教师有很多时候恰恰不是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相反倒是强行命题、框死文体、限定字数、规定写法、粗暴批改。甚至,若学生的作文中稍有个性的张扬,形式的不拘,做老师的就要“孜孜不倦”、“苦口婆心”地“删其密,斫其正,抑其稚枝”,使之合乎规范,合乎模式,成为“放心”作文。殊不知,这样的作文,教师是“放心”了,学生的“心”却丢了。他们的烦恼、疑问、感悟找不到自由的空间抒发,本可以成为心灵漫游的自由空间的作文,成了思想的牢笼,如果不是有考试的强压,谁又会自投罗网?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学生在脚镣手铐中解放出来,自由地飞翔。
三、学会聆听,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指导
情动于中,文发于外;泼墨于纸,铸魂于心。写作是学生灵性与个性的自我展现,教师虽不能越俎代庖,但可以点石成金。
作为语文教师,当我们在指导课上,在学生的习作稿纸上理直气壮地指导评价的时候,是否想过:我这样要求学生,如果是我自己,我能达到这个目标吗?我的作文指导是建立在切身写作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吗?也许有些教师的作文还比不上学生的呢。既是如此,我们又有何资格来压制学生进入一个个所谓的“模式”中呢?所以我想,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法来对待已被我们逼入困境的写作教学——教师由“全知全能”的指导者、命令者转变为学生真诚、平等的聆听者。要知道学生虽然在知识、经历等方面没有老师丰富,但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眼睛,也有自己的思想。“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才是成功的作文。虽然学生的知识不够渊博,阅历不够丰富,思想不够深刻,但那毕竟是他们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的心灵倾诉。我们不能强迫他们无视自己,去按照成年人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感悟世界。既然作文是学生心灵的倾诉,做教师的又怎能不用心去聆听呢?
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要指导学生的作文,首先就要理解学生的生活,接纳学生的生活,并摒弃束缚,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地聆听学生心灵的回响,聆听学生作文中的人生,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们的世界,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他们的心情,以学生的思维来思考他们的一切。惟有如此,才能与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上沟通。教师才能提出建议,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指导,学生也才能放下包袱敢写、愿意写、也乐意写,才能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指导。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在聆听中,在与教师的沟通、理解中随着心灵的丰富、净化和升华不断得到提高。这样,写作也必将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渴望、一种快乐!
- 【发布时间】2021/9/27 14:41:06
- 【点击频次】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