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人教版课标实验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关键词】 ;
【正文】一、教材教学简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课标实验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6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描写,语言描写的佳句。
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和学生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3、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这次地震音频、图片等)。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是对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力的训练。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更为口语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
【教学策略】
谈话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生字,并进行读书指导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强化对词语的积累。
【教学策略】
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
四、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动的句子, 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同桌交流。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
在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教学策略】
以“读”为主,读会词语,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读出让你感深感动的地方,读出个人独特的体会,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为第二课是时打下坚实基础。
五、课后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
课后让学生讲故事,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策略】
“学而不思则罔”,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复习课文内容:课文主要交了发生在父与子之间的一件什么事?(反馈,板书:父 子)
2、 描述大地震的的情形:(课件出示影音资料)
3、 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了不起)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大地震的情景,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正面触摸课文,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教学策略】
谈话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品读感悟,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子了不起在哪?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体会,然后在四人小组里讨论。
(一)了不起的父亲
1、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师相机出示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B.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B.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引导学生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5)他挖了很长时间,到底挖了多长时间(36小时),36个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就是这样不停地挖呀挖(板书,挖)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谁能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2、(想象画面,丰富形象。)经过36小时的挖掘,父亲变成一副什么样子,联系前面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钢筋、玻璃把他的划破了....)从外貌上去体会父亲的艰辛,感受到父亲的伟大。
3、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了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交流讨论:
①课文为什么要从8小时写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时间很漫长,父亲挖得特别辛苦)读出这种感觉
②父亲挖了36个小时,为什么还没有放弃呢?
出示读课文相关句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经常对儿子说的话。
A想象:这位慈爱的父亲曾在儿子遇到什么情况下说了这句话?
B现在,在地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课文中怎么说的?生读课相关句子。
④别的父母是怎样的?有哪些人在阻挡父亲,这位父亲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引读课文)
⑤面对这么多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没有)为了要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仿照不论……总…….这样的句式来说吗?如:不论别人怎么劝解,父亲总不停止挖掘。
⑥小结: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总是会和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永远和儿子在一起)
4、感情朗读。
(二)了不起的儿子
1、想象说话:当他的爸爸这样挖掘了八小时……,阿曼达和同学们(生接读课文句子“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挖到第36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的人就是他的爸爸?),体会是一种信念支持着他,他相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
3、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阿曼达舍己为人,富有爱心。板书:勇敢有爱心。而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这句真诚诺言的信赖)
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充满自信)
5、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同桌交流,谈感受。
【设计意图】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细细品味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熏陶。
【教学策略】
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过渡: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些孩子们对父亲爱的宣言。
1.观看课件,听朗诵,感悟父爱。
2.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设计意图】
听感人的朗诵,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将文本的主题延伸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时“写话练习”让学生在需要表达的时候练习表达,情动而辞发。
【教学策略】
体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同学们,骨肉终于团聚,是恪守诺言让他们团聚,是亲情使他们这样幸福,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你们也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爱。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
【设计意图】
“父爱”不仅在文本中、课堂中,更应在生活让它不断延伸下去,让“父爱”在学生心中不断回荡。
附1、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了不起 子
挖 父子情深 等
顽强 勇敢
恪守诺言 充满自信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课标实验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在废墟中经过36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歌颂了父爱的伟大,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二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描写,语言描写的佳句。
2、过程与方法: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三、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和学生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3、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这次地震音频、图片等)。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当巨大的地震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7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是对学生收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力的训练。在上课时让学生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学好课文打下基础,更为口语训练提供了一个平台。
【教学策略】
谈话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生字,并进行读书指导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2、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强化对词语的积累。
【教学策略】
重视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
四、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动的句子, 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同桌交流。
2、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
在学生初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教学策略】
以“读”为主,读会词语,读顺句子,读通课文,读出让你感深感动的地方,读出个人独特的体会,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为第二课是时打下坚实基础。
五、课后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
课后让学生讲故事,能很好地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策略】
“学而不思则罔”,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复习课文内容:课文主要交了发生在父与子之间的一件什么事?(反馈,板书:父 子)
2、 描述大地震的的情形:(课件出示影音资料)
3、 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了不起)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大地震的情景,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正面触摸课文,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教学策略】
谈话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品读感悟,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父亲了不起在哪?儿子了不起在哪?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体会,然后在四人小组里讨论。
(一)了不起的父亲
1、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相关的语句。
全班交流,师相机出示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
B.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A.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信念。
B.分小组练读,展示读,评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引导学生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引导学生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5)他挖了很长时间,到底挖了多长时间(36小时),36个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就是这样不停地挖呀挖(板书,挖)这是一个多么坚韧不拔的父亲。谁能用朗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2、(想象画面,丰富形象。)经过36小时的挖掘,父亲变成一副什么样子,联系前面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钢筋、玻璃把他的划破了....)从外貌上去体会父亲的艰辛,感受到父亲的伟大。
3、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了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36小时?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这些问题。
交流讨论:
①课文为什么要从8小时写起(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时间很漫长,父亲挖得特别辛苦)读出这种感觉
②父亲挖了36个小时,为什么还没有放弃呢?
出示读课文相关句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③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是父亲经常对儿子说的话。
A想象:这位慈爱的父亲曾在儿子遇到什么情况下说了这句话?
B现在,在地震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课文中怎么说的?生读课相关句子。
④别的父母是怎样的?有哪些人在阻挡父亲,这位父亲是怎样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引读课文)
⑤面对这么多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没有)为了要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仿照不论……总…….这样的句式来说吗?如:不论别人怎么劝解,父亲总不停止挖掘。
⑥小结: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总是会和你在一起,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永远和儿子在一起)
4、感情朗读。
(二)了不起的儿子
1、想象说话:当他的爸爸这样挖掘了八小时……,阿曼达和同学们(生接读课文句子“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挖到第36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的人就是他的爸爸?),体会是一种信念支持着他,他相信爸爸一定会来救他。
3、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指导学生读出兴奋的语气)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阿曼达舍己为人,富有爱心。板书:勇敢有爱心。而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这句真诚诺言的信赖)
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板书:充满自信)
5、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同桌交流,谈感受。
【设计意图】
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细细品味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熏陶。
【教学策略】
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激情升华,拓展延伸。
过渡: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些孩子们对父亲爱的宣言。
1.观看课件,听朗诵,感悟父爱。
2.让我们把心中对父亲的感激化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写下来。
【设计意图】
听感人的朗诵,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将文本的主题延伸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同时“写话练习”让学生在需要表达的时候练习表达,情动而辞发。
【教学策略】
体现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同学们,骨肉终于团聚,是恪守诺言让他们团聚,是亲情使他们这样幸福,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你们也感受着各种各样的爱。
2.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
【设计意图】
“父爱”不仅在文本中、课堂中,更应在生活让它不断延伸下去,让“父爱”在学生心中不断回荡。
附1、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了不起 子
挖 父子情深 等
顽强 勇敢
恪守诺言 充满自信
- 【发布时间】2021/9/27 14:40:15
- 【点击频次】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