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小学数学与生活“联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要将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同时还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将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一、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认识平均分》时,我先用课件演示餐厅中生活老师分早餐的镜头:每人一个鸭蛋,一根香肠……接着让学生每人分手边的物品(各自准备),要求每份分得同样多……最后,教师引出,分物品时,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又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校一年级有100名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要买一些红绸做红领巾,如果让你当采购员,你打算怎样做?学生有的取下自己的红领巾测量、讨论,有的目测、估计,最后把问题归纳为要学会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我接着引导: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数学家,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拼一拼,小组同学可以讨论,看谁能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夯实了基础。
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 借助生活经验,养成探究方法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作出审时度势的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的老师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巧设疑点,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增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比如教学“体积的概念”一节,教材上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诚然,这个实验的确能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的表象,??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现象并不陌生,“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早就耳熟能详。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有的说乌鸦聪明;有的说放进石子水面升高了。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中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学生有的说石子有重量;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因此,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意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三、返回生活天地,落实实践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仅指的是让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还应该包括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之间的知识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外面世界”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比如:学校举行50米短跑比赛,小红用了12秒,小风用了15秒,小强用了9秒,小立用了11秒,谁跑得快?谁跑得慢?最快的比最慢的快多少秒?学生解答这道题必须知道跑步时用的时间少,说明他跑得快,跑步时用的时间多,说明他跑得慢,只有知道了这个生活常识,才能正确地解答这道题。
再比如:学习了“年、月、日”这一知识后,设计这样一道练习:
下面节日同在大月的一组是: A 劳动节 建军节 B 儿童节 国庆节
C 元旦 教师节 D 妇女节 清明节
这一题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特别是对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的了解,还借助于全年中的一些重大节日这一背景,介绍了这些重大节日的由来,检测了学生对社会知识了解的程度。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师应该智慧解读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所在,从而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霞. 小学数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策略初探.小学教学研究,2015.08;
[3]高月. 试论小学数学的“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研究.教学理论,2014.0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同时还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将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提高数学修养和实践应用能力。
一、 创设生活情景,激发探索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认识平均分》时,我先用课件演示餐厅中生活老师分早餐的镜头:每人一个鸭蛋,一根香肠……接着让学生每人分手边的物品(各自准备),要求每份分得同样多……最后,教师引出,分物品时,每份同样多,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
又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情境:我校一年级有100名小朋友加入少先队组织,学校要买一些红绸做红领巾,如果让你当采购员,你打算怎样做?学生有的取下自己的红领巾测量、讨论,有的目测、估计,最后把问题归纳为要学会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我接着引导:今天我们都来当一回小数学家,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拼一拼,小组同学可以讨论,看谁能发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夯实了基础。
创设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情景,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 借助生活经验,养成探究方法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作出审时度势的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的老师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巧设疑点,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增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比如教学“体积的概念”一节,教材上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诚然,这个实验的确能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的表象,??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现象并不陌生,“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早就耳熟能详。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有的说乌鸦聪明;有的说放进石子水面升高了。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中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学生有的说石子有重量;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因此,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意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三、返回生活天地,落实实践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仅指的是让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还应该包括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之间的知识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外面世界”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主题为背景,适时的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比如:学校举行50米短跑比赛,小红用了12秒,小风用了15秒,小强用了9秒,小立用了11秒,谁跑得快?谁跑得慢?最快的比最慢的快多少秒?学生解答这道题必须知道跑步时用的时间少,说明他跑得快,跑步时用的时间多,说明他跑得慢,只有知道了这个生活常识,才能正确地解答这道题。
再比如:学习了“年、月、日”这一知识后,设计这样一道练习:
下面节日同在大月的一组是: A 劳动节 建军节 B 儿童节 国庆节
C 元旦 教师节 D 妇女节 清明节
这一题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特别是对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的了解,还借助于全年中的一些重大节日这一背景,介绍了这些重大节日的由来,检测了学生对社会知识了解的程度。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师应该智慧解读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感受着数学的魅力所在,从而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陈霞. 小学数学生活化与数学化结合策略初探.小学教学研究,2015.08;
[3]高月. 试论小学数学的“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研究.教学理论,2014.06
- 【发布时间】2021/9/27 14:36:34
- 【点击频次】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