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培养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能力
【关键词】 ;
【正文】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总是花比较多的力量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然后布置一篇篇的练习,让学生去写,而忽略了对学生在写作后修改的指导。而学生呢也只重视写的过程,一写完,笔一扔,就完事了。
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总有一些困惑的问题,如教材中作文题目与学生生活的差距,命题作文限制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造成学生抄范文、编作文的现象,背离了大纲中提出的学生作文的目的,即:说真话,写真实、有真情实感。此外,学生作文的批改更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耗时、费力、不见成效。从讲评到面评,从眉批到总批,学生一篇作文修改不下三四遍。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我们常见的是教师在学生草稿上修改的满篇红,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改。教师既发现问题,又解决问题,结果是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作文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失去了作文的兴趣,作文成为学生最头疼的学习任务。事实上,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教师批改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实际练笔练出来的,是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悟出来的。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去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情,在作文评改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批,学生改,让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最终达到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为此,我在学生自改作文上做了初步尝试。
一、明确意义,激发兴趣
在第一次开展自改作文时,我首先向学生明确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写和改是作文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是应该掌握的语文能力,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好改美,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目的在于树立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信心。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要改的意义了,才能克服心理上的依赖性,产生自改作文的动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改,让他们在改文的具体实践中,体会到修改作文并非神秘之事,只要自己认真细致,一定能改出好文章.。
二、讲授方法,抓住要领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作文修改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是比较清楚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了作文修改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自己修改作文。即学生初次作文后,教师纵观学生作文,针对学生作文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讲评,学生对照自己作文进行修改。一般分为三步:a、通读全文,边读边改。学生出声朗读全文,读的过程中,在注意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同时,先随手改正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等。b、整体再构思,删繁补缺。在通读全文,整篇斟酌的基础上,逐段细读,在观点、内容、结构、表达、文风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删繁补缺修改。C、细读全文,点睛润色,使文章的思路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结构更加严谨,语言更加通顺、连贯、准确、生动,文风更加朴实。
这些内容讲起来容易,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挺难的。开始时,学生一般只完成第一步:修改一些标点、错别字、明显的病句这样的小问题,而针对作文内容的修改较少。为此,我在作文课上抄了一位学生作文的问题多的一段,带领学生共同修改。教学时,先让学生评价:这篇作文优点是什么?你认为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怎么改?然后,师生一起修改。在作文修改后,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体会修改的全过程,使学生感到修改作文并不难。
(2)小组合作互评作文。小组合作互评作文目的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同班学生作文水平差距主要表现在:词语的丰富与贫乏,造句的多彩与单调,内容的厚重与单薄,思路的广阔深入与狭隘肤浅。小组合作互评作文能够发挥学生的整体功能、互助激活思维,取长补短,能够缩短彼此的差距,达到共同提高。学习小组为四人一组,一般分为三步:a、逐段细读,推敲点评。小组成员对文章的精彩句、段和不足之处推敲分析,眉批点评。b、通读全文,整体评价。小组内一人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成员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概括出文章的优缺点,综合评价,写出评语。C、依据评语,修改全文。每个小组成员根据组内的评语,第二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从小学五年级开展自改作文以来,我深有感触: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不能仅仅限于寻找某种批改的方法、形式。开拓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创造素质,才是根本。从根本上、整体上着眼来对待作文的批改,把它看成作文教学训练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训练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就能采取最适宜的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教师过多的包办代替,只能束缚住学生的手脚,进而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得作文这一本该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天空,失去它应有的魅力!此外,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段有不同的侧重。整个修改训练应分步落实,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既符合儿童心理认识发展的规律,又体现知识、能力训练过程中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教学实践证明:作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写”完就了事,更重要的是“改”。只有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自改,学生的作文才会越写越好,越改越好,作文教学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为一名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总有一些困惑的问题,如教材中作文题目与学生生活的差距,命题作文限制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造成学生抄范文、编作文的现象,背离了大纲中提出的学生作文的目的,即:说真话,写真实、有真情实感。此外,学生作文的批改更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耗时、费力、不见成效。从讲评到面评,从眉批到总批,学生一篇作文修改不下三四遍。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我们常见的是教师在学生草稿上修改的满篇红,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改。教师既发现问题,又解决问题,结果是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作文水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失去了作文的兴趣,作文成为学生最头疼的学习任务。事实上,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教师批改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实际练笔练出来的,是在反复修改的过程中悟出来的。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去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情,在作文评改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批,学生改,让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最终达到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为此,我在学生自改作文上做了初步尝试。
一、明确意义,激发兴趣
在第一次开展自改作文时,我首先向学生明确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写和改是作文训练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都是应该掌握的语文能力,世界上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修改,才能把文章中语句、段落、情节改好改美,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目的在于树立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信心。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要改的意义了,才能克服心理上的依赖性,产生自改作文的动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改,让他们在改文的具体实践中,体会到修改作文并非神秘之事,只要自己认真细致,一定能改出好文章.。
二、讲授方法,抓住要领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作文修改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是比较清楚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明确了作文修改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自己修改作文。即学生初次作文后,教师纵观学生作文,针对学生作文中突出的问题进行讲评,学生对照自己作文进行修改。一般分为三步:a、通读全文,边读边改。学生出声朗读全文,读的过程中,在注意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的同时,先随手改正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等。b、整体再构思,删繁补缺。在通读全文,整篇斟酌的基础上,逐段细读,在观点、内容、结构、表达、文风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删繁补缺修改。C、细读全文,点睛润色,使文章的思路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结构更加严谨,语言更加通顺、连贯、准确、生动,文风更加朴实。
这些内容讲起来容易,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挺难的。开始时,学生一般只完成第一步:修改一些标点、错别字、明显的病句这样的小问题,而针对作文内容的修改较少。为此,我在作文课上抄了一位学生作文的问题多的一段,带领学生共同修改。教学时,先让学生评价:这篇作文优点是什么?你认为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怎么改?然后,师生一起修改。在作文修改后,让学生对比着读一读,体会修改的全过程,使学生感到修改作文并不难。
(2)小组合作互评作文。小组合作互评作文目的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同班学生作文水平差距主要表现在:词语的丰富与贫乏,造句的多彩与单调,内容的厚重与单薄,思路的广阔深入与狭隘肤浅。小组合作互评作文能够发挥学生的整体功能、互助激活思维,取长补短,能够缩短彼此的差距,达到共同提高。学习小组为四人一组,一般分为三步:a、逐段细读,推敲点评。小组成员对文章的精彩句、段和不足之处推敲分析,眉批点评。b、通读全文,整体评价。小组内一人朗读自己的作文,其他成员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概括出文章的优缺点,综合评价,写出评语。C、依据评语,修改全文。每个小组成员根据组内的评语,第二次修改自己的作文。
从小学五年级开展自改作文以来,我深有感触: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不能仅仅限于寻找某种批改的方法、形式。开拓学生的智力、训练学生的创造素质,才是根本。从根本上、整体上着眼来对待作文的批改,把它看成作文教学训练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训练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就能采取最适宜的方法,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教师过多的包办代替,只能束缚住学生的手脚,进而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得作文这一本该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天空,失去它应有的魅力!此外,培养学生自改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段有不同的侧重。整个修改训练应分步落实,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既符合儿童心理认识发展的规律,又体现知识、能力训练过程中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教学实践证明:作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写”完就了事,更重要的是“改”。只有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自改,学生的作文才会越写越好,越改越好,作文教学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
- 【发布时间】2021/9/27 14:35:37
- 【点击频次】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