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古诗文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王亚军

【机构】 西宁市第八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使得教育教学中的内容与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方式也有多种方式,乐趣颇多。除此之外,国学以及传统文化在近些年来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是给予我们的文化自信。古诗文作为国学及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中的文学韵味以及哲理杂谈都能够让人们回味无穷。将古诗文与道德法治学科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道德水平,做社会好青年;而且还能够增强知识储备量,获得文化自信。
  关键词:古诗文;道德与法治;结合;应用
  一、古诗文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运用的重要性
  长达五千年的中华历史进程孕育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而且还是我国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学生能够学会明辨是非、善良宽容,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以便自己在今后的成长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与道德品质。将二者相互融合与交汇,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古诗文的含义,还能够思考感悟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从而能够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还能够帮助其建立健全人格,引导积极向上发展。除此之外,道德与法治学科有了古诗文的加持,其更加能够散发出教学的魅力,可以由此而延伸出的教学理念与内容方法更加丰富多彩,也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二、古诗文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应用
  1. 导入环节运用古诗文,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或者说也有导入环节,只是千篇一律,导致学生迟迟不能进入学习状态,这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学习注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诗词是学生从小就学习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能详的诗词进行得入, 将诗词和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讲授《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李白《赠汪伦》的诗词动画视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词展现出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同样地,教师也可以展示出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等人表示友谊的诗句与动画视频,从而营造出优美的抒情意境,学生从中获得极大的精神受。接着,也可以挑选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课堂气氛由此而活跃了起来。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就更加浓厚,这也为学生接下来的知识学习做了铺垫。
  2.创设情境中运用诗词,加强知识理解
  诗词蕴含着思想与哲理,包含着人生百态,以中国古诗词为例,就涉及了方面,比如杜甫的诗就反映了安之乱前后的变化,被称为“诗史” ,苏轼的诗词则包含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和感悟。随着新课改的施行,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核心是教学生如何做人。通过古诗词给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就更加深刻。
  例如,在讲授《家的意味》这一课时,我就利用古诗词来给学生阐释亲情的含义。我给学生展示了与家相关的古诗词,比如马致远的”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马致远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漂泊,五更乘着孤舟,思念故乡,眼泪不自觉地掉落下来。家对于游子来说,是梦魂萦绕的永远的岸。此外,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又写出了对于家的另外一种意味,在古代战火纷飞的年代,家书成为了可望不可即的东西。在讲解了这些诗句之后,可以让学生考,“你认为什么是家呢? ”从而让学生进入了情境当中,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的含义,也更能够理解“家”在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不同,更能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3. 德育教育中运用古诗文,提升道德修养
  德育是初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重要目的。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叛逆阶段,思想尚未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十分重要。而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表现力有限,相对此较呆板和枯燥,教师通过诗词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可以让德育更加具体和生动。例如,在讲授《情绪的管理》这一课时, 于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情绪管控十分重要。为为让学生学会宽容与忍让,可以给学生讲解“六尺巷”的故事:清朝时,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张英在朝中是礼部尚书。在老家,与张家为邻的吴家因为建房发生了纠纷,两家互不相让。张家想要在朝中的张英出面,张英回了一首诗: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就让出了三尺,吴家见状也让出了三尺,因此就形成了六尺,这就是著名的六尺巷故事。通过古诗文故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宽容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4. 分析时事运用古诗词,增强综合素质
  时事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重要内容,学生对时事更加关注也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十分喜欢引用诗词,常常在会议中引经据典,从文学的角度治国理政,展示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诗词不仅具有美感,具有哲理。古代很多的诗词作者不仅是诗人,还有学者的身份,借用古诗词来分析时事,可以使学生对时事理解得更加透彻。例如,在讲授《情系祖国》这一课时,首先引入"中美贸易战”的相关新闻,中国某些民间团体也自发地抵制美货,教师询问“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行为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及于谦的“一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来进行分析,爱国是一种最深刻的感情,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
  三、结语
  综上,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使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其良好的运用可以让我们的人格道德更加完善,拥有更高的文化自信。而其余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结合应用,可以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与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者,要探索诗词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新路径,从而创新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博.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14):191-192
  [2] 马瑞杰.古典诗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8
  • 【发布时间】2021/9/27 14:34:39
  • 【点击频次】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