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农村中学新时代劳动教育跨学科学习的方法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 ;
【正文】2020年3月26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为构建大中小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各学段劳动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定位,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创新教育体制,注重教育实效的具体表现。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是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而强化劳动教育,则是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唯物史观是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本身”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有了人,也就形成了人类社会。所有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都是通过人类的劳动创造的,人类通过劳动制造生产工具,生产出人类衣、食、住、行的必需品,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从而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劳动创造了语言和文字,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从而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同时,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经过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从而最终创造了制度文明。
历史课程是初中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贯穿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一切物质、精神成果,都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的,在认识、了解、学习和欣赏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的同时,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崇尚劳动,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唯物史观。
我支教的学校属于农村乡镇初级中学,学生自幼就见证了农村环境里的各种劳动形式及其相应的劳动产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探索科学合理的学习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既是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表现,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方法之一。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建国后,我国就把劳动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并在过去长期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成就主要表现在:中小学劳动教育逐渐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指导;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逐步明确;劳动教育的教材也逐步形成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劳动教育基地、设配和配备一批指导教师等。
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初中生开展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教学大纲有待进一步完善,形成系统、完整的劳动教育教学大纲;劳动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有待拓展,形成灵活、丰富有趣、灵活多变、实际有效的劳动课堂形式;劳动教育的师资配备、监督指导、考核评估未形成系统;劳动教育的教学教研缺乏体系等。
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乡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开展初中阶段跨学科劳动实践教育的方法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1、研究思路
由于本学校是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来源于本乡镇,从小都见证过各种各样的劳动形式和相关劳动产品,因此从思想上能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知识,组织动员学生探究劳动过程、认识劳动的意义,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理解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形成学生自觉动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
运用中国历史课本中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制造的劳动工具,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引导学生认识正是由于人类的辛勤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欣赏和感受初中历史课本中相关人类文明成果:如:都江堰、长城、大运河、秦始皇兵马俑、大运河、敦煌莫高窟和北京故宫等知识,感受中国人民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的勤劳与伟大。
了解和学习古今中国科技、文化、思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人民所具有的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动手实践、勇于创造的意识。
2、研究方法和内容
(1)兴趣培养法。从相关的初中历史知识中感受劳动创造历史的观念,认识劳动的重大意义,形成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2)实践尝试法
结合方便进行劳动实践的初中历史课本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我校地处农村,农田、果菜园、养殖场、手工作坊等各种劳动场所和劳动机会很多,可让学生利用周末、假期时间,帮助父母从事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果菜园的管理与采集,养殖场内的喂养与清理,手工作坊内的整理等,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辛与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
(3)小组合作探索法
将班内学生按照初中历史课本中每一课活动课的内容,分成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内按相关相应活动课内容进行分工,让学生在完成资料收集与整理、实地考察和采访,汇报总结与形成,成果展现与演示等过程中体会劳动快乐,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形成集体主义观念。
(4)节日宣传法
利用法定的节日,如植树节、劳动节、9.3胜利日、国庆节等分组进行劳动,宣讲节日的历史由来及纪念意义,手工制作小纪念品,布置节日庆典会场等活动,进行劳动实践体验,获取劳动快感。
(5)本土资源法
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土历史传承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教育,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家乡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和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我校立足本土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有: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做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个好例。”批示的厉家寨劳动广场;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涯抗日纪念广场;山东省政府与115师司令部遗址等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可以制作成课件穿插在课堂教学的相关章节讲解;也可以带领学生亲临实地感受莒南人民勤劳、奋进、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三、预期价值
1、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农村传统的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以人力为主的个体劳做方式逐步被机械化模块式劳作所取代,人们的头脑中的劳动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当代的初中学生与以前的初中学生相比,基本没有经历过以前那种大强度的田间体力劳动,农村农田水利的机械化运作使初中学生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劳动价值观念也由此变得淡薄。
在让学生了解机械化耕作取代人力、畜力耕作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热情。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跨学科对初中生进行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创新。
2、在农村初级中学新时代劳动教育跨学科学习的方法与实践方面有所创新。
结合初中历史课程和本土文化资源对初中学生进行跨学科劳动实践教育,可以使劳动实践教育变得灵活有趣,同时也可以使历史课堂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增进了对劳动意义的理解,从而成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新时代接班人。
3、本课题立足农村初级中学的现状,结合本土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探索和实践,力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劳动实践教育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形成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和创造的品质,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为农村初级中学新时代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探索出一套实际有效的应用模式。
唯物史观是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本身”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有了人,也就形成了人类社会。所有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都是通过人类的劳动创造的,人类通过劳动制造生产工具,生产出人类衣、食、住、行的必需品,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从而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劳动创造了语言和文字,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淀,从而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同时,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经过不断地调整和改进,从而最终创造了制度文明。
历史课程是初中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在初中历史课程中贯穿劳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一切物质、精神成果,都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的,在认识、了解、学习和欣赏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的同时,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崇尚劳动,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唯物史观。
我支教的学校属于农村乡镇初级中学,学生自幼就见证了农村环境里的各种劳动形式及其相应的劳动产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充分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探索科学合理的学习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既是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表现,也是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方法之一。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建国后,我国就把劳动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并在过去长期的劳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成就主要表现在:中小学劳动教育逐渐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指导;劳动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逐步明确;劳动教育的教材也逐步形成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劳动教育基地、设配和配备一批指导教师等。
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初中生开展劳动教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教学大纲有待进一步完善,形成系统、完整的劳动教育教学大纲;劳动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有待拓展,形成灵活、丰富有趣、灵活多变、实际有效的劳动课堂形式;劳动教育的师资配备、监督指导、考核评估未形成系统;劳动教育的教学教研缺乏体系等。
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已经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乡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开展初中阶段跨学科劳动实践教育的方法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1、研究思路
由于本学校是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来源于本乡镇,从小都见证过各种各样的劳动形式和相关劳动产品,因此从思想上能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知识,组织动员学生探究劳动过程、认识劳动的意义,引导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理解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形成学生自觉动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取向。
运用中国历史课本中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制造的劳动工具,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引导学生认识正是由于人类的辛勤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欣赏和感受初中历史课本中相关人类文明成果:如:都江堰、长城、大运河、秦始皇兵马俑、大运河、敦煌莫高窟和北京故宫等知识,感受中国人民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的勤劳与伟大。
了解和学习古今中国科技、文化、思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人民所具有的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动手实践、勇于创造的意识。
2、研究方法和内容
(1)兴趣培养法。从相关的初中历史知识中感受劳动创造历史的观念,认识劳动的重大意义,形成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2)实践尝试法
结合方便进行劳动实践的初中历史课本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我校地处农村,农田、果菜园、养殖场、手工作坊等各种劳动场所和劳动机会很多,可让学生利用周末、假期时间,帮助父母从事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果菜园的管理与采集,养殖场内的喂养与清理,手工作坊内的整理等,体会劳动过程的艰辛与收获劳动成果的快乐。
(3)小组合作探索法
将班内学生按照初中历史课本中每一课活动课的内容,分成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内按相关相应活动课内容进行分工,让学生在完成资料收集与整理、实地考察和采访,汇报总结与形成,成果展现与演示等过程中体会劳动快乐,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形成集体主义观念。
(4)节日宣传法
利用法定的节日,如植树节、劳动节、9.3胜利日、国庆节等分组进行劳动,宣讲节日的历史由来及纪念意义,手工制作小纪念品,布置节日庆典会场等活动,进行劳动实践体验,获取劳动快感。
(5)本土资源法
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土历史传承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教育,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传承家乡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和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我校立足本土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有: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做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个好例。”批示的厉家寨劳动广场;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涯抗日纪念广场;山东省政府与115师司令部遗址等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可以制作成课件穿插在课堂教学的相关章节讲解;也可以带领学生亲临实地感受莒南人民勤劳、奋进、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三、预期价值
1、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
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农村传统的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以人力为主的个体劳做方式逐步被机械化模块式劳作所取代,人们的头脑中的劳动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当代的初中学生与以前的初中学生相比,基本没有经历过以前那种大强度的田间体力劳动,农村农田水利的机械化运作使初中学生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劳动价值观念也由此变得淡薄。
在让学生了解机械化耕作取代人力、畜力耕作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热情。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跨学科对初中生进行劳动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观念的创新。
2、在农村初级中学新时代劳动教育跨学科学习的方法与实践方面有所创新。
结合初中历史课程和本土文化资源对初中学生进行跨学科劳动实践教育,可以使劳动实践教育变得灵活有趣,同时也可以使历史课堂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增进了对劳动意义的理解,从而成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新时代接班人。
3、本课题立足农村初级中学的现状,结合本土优秀文化资源,通过探索和实践,力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劳动实践教育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的意义、形成热爱劳动、善于劳动和创造的品质,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为农村初级中学新时代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探索出一套实际有效的应用模式。
- 【发布时间】2021/9/27 14:31:00
- 【点击频次】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