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化学情境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关键词】 ;
【正文】在知识大爆炸的特定社会环境下,对化学教育应该从更为宽广的角度理解,从具体的化学知识到解决生活中化学问题的能力,再到科学的化学思维方式,最终上升到科学素养的养成。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在课堂上需对各种素养、能力、思维方式进行培养。
情境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策略而选择的一种或者多种途径,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各种方法在特定的场合都有其特殊作用,均可发挥其独特效果。情境创设的方法必须保持思想的开放性,任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方法均可用于教学中。综合各种文献以及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高中化学情境创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由于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亦是化学的精髓所在,无论是精心安排的演示实验,还是由学生动手的实验,都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实验中出现的颜色变化,火焰,烟雾等都能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实验中出现的响声和特殊的气味能给学生听觉和触觉感受,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产生碰撞,思维活跃,积极讨论,在不知不觉中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的过程。好奇心是探究事物奥秘的原动力,适当补充一些课本外的小实验,可以增强实验的神秘性,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对于学习知识的形成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实验创设情境后教师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容易出现实验和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学生只沉浸在“热闹”中,完全忘记热闹背后的学习目的。利用实验导课,吸引学生注意,激发探究热情,解释学生的认知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方法。
2.利用化学史实创设情境
化学家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的情感以及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化学物质的发现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素材,教师在有效利用这些素材时,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化学史实一般是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出的,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
如侯德榜先生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化学工业发展,应用自己丰富的化学知识,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这一工艺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为尽自己最大能力去保护环境,践行绿色化学的理念,为祖国、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正能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绿色化学教育。
3.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许多与化学相关的事件,可能是一个场面,也可能是一次情感体验,在化学课堂,呈现与化学相关的生活情境,会让学会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会生字的白纸。甲同学手拿一张白纸,对全班同学说要变魔术,只见他用一个黑色的小喷壶对着白纸喷出少量液体,随即在白纸上出现“请鼓掌”三个字,全班同学惊讶不已。原来他提前在白纸上用米糊写好了字,等白纸干燥后,字消失不见,小喷壶中的液体为碘水,当淀粉遇见碘之后,字当然就显示出来了。
生活中常见很多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如将这些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会使之觉得熟悉、亲切、激动。除此之外,报刊、电视、网络等均可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若能合理使用,会使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化学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中最常使用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
4.利用偶发事件创设情境
课堂是与人思维发生碰撞的地方,会意外出现很多小插曲,若是能发现这些插曲并很好的利用,便可以使之成为课堂情境教学的素材,还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有时,这种“意外”是教师提前设置好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有时,这种意外的确是突发事件。在这样一个现实且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若能将一个课堂偶发事件很好的利用,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AI(OH)3的制备。教师在讲解AI(OH)3的制备时,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硫酸铝溶液中,出现了大量白色絮状沉淀,此时,教师“不小心”抖动了一下手,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又进入试管中,白色沉淀瞬间消失。学生纷纷表示吃惊并不由自主讨论其中的原因。此时教师又重新开始实验,这次是将氨水加入硫酸铝溶液中,在出现大量白色沉淀后,继续加入氨水,沉淀不溶解。学生对比两个实验,得出制备AI(OH)3的最佳试剂。
可见,教学过程具有预设性、生成性、封闭性与开放性,是这四者的一个矛盾体,当“课前的预设计划”遇见“课堂的发展变化”,教师应能“关注教学生成”、“驾驭课堂生成”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此外,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引发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渴望,才能引起积极的思维。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一旦创设,学习者就会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最终达到改变思维方式,完善知识体系的目的。
综上,虽然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但每种方法绝不是孤立使用的,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即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或者儿种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情境教学,即使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情境创设具有艺术性,灵动性、多样性和开放性,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即可。化学教学中的方法可以创造,只要在特定的场合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即可,任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均可用于情境教学中,且无科学界限,人文学科中的方法,化学情境教学中亦可拿来使用,还可以加强化学与人文学科的联系。
情境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策略而选择的一种或者多种途径,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各种方法在特定的场合都有其特殊作用,均可发挥其独特效果。情境创设的方法必须保持思想的开放性,任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方法均可用于教学中。综合各种文献以及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高中化学情境创设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实验创设情境
由于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亦是化学的精髓所在,无论是精心安排的演示实验,还是由学生动手的实验,都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实验中出现的颜色变化,火焰,烟雾等都能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实验中出现的响声和特殊的气味能给学生听觉和触觉感受,在如此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产生碰撞,思维活跃,积极讨论,在不知不觉中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学习的过程。好奇心是探究事物奥秘的原动力,适当补充一些课本外的小实验,可以增强实验的神秘性,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对于学习知识的形成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实验创设情境后教师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容易出现实验和教学内容脱节的现象,学生只沉浸在“热闹”中,完全忘记热闹背后的学习目的。利用实验导课,吸引学生注意,激发探究热情,解释学生的认知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方法。
2.利用化学史实创设情境
化学家在科学发现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用的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的情感以及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化学物质的发现过程以及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素材,教师在有效利用这些素材时,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化学史实一般是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出的,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
如侯德榜先生为了祖国的利益,为了民族的化学工业发展,应用自己丰富的化学知识,发明了联合制碱法,这一工艺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为尽自己最大能力去保护环境,践行绿色化学的理念,为祖国、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正能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绿色化学教育。
3.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许多与化学相关的事件,可能是一个场面,也可能是一次情感体验,在化学课堂,呈现与化学相关的生活情境,会让学会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化学知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如:会生字的白纸。甲同学手拿一张白纸,对全班同学说要变魔术,只见他用一个黑色的小喷壶对着白纸喷出少量液体,随即在白纸上出现“请鼓掌”三个字,全班同学惊讶不已。原来他提前在白纸上用米糊写好了字,等白纸干燥后,字消失不见,小喷壶中的液体为碘水,当淀粉遇见碘之后,字当然就显示出来了。
生活中常见很多与化学相关的现象,如将这些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会使之觉得熟悉、亲切、激动。除此之外,报刊、电视、网络等均可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若能合理使用,会使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化学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是情境教学中最常使用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之一。
4.利用偶发事件创设情境
课堂是与人思维发生碰撞的地方,会意外出现很多小插曲,若是能发现这些插曲并很好的利用,便可以使之成为课堂情境教学的素材,还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有时,这种“意外”是教师提前设置好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有时,这种意外的确是突发事件。在这样一个现实且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若能将一个课堂偶发事件很好的利用,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AI(OH)3的制备。教师在讲解AI(OH)3的制备时,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加入硫酸铝溶液中,出现了大量白色絮状沉淀,此时,教师“不小心”抖动了一下手,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又进入试管中,白色沉淀瞬间消失。学生纷纷表示吃惊并不由自主讨论其中的原因。此时教师又重新开始实验,这次是将氨水加入硫酸铝溶液中,在出现大量白色沉淀后,继续加入氨水,沉淀不溶解。学生对比两个实验,得出制备AI(OH)3的最佳试剂。
可见,教学过程具有预设性、生成性、封闭性与开放性,是这四者的一个矛盾体,当“课前的预设计划”遇见“课堂的发展变化”,教师应能“关注教学生成”、“驾驭课堂生成”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此外,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引发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渴望,才能引起积极的思维。问题情境是指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道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一旦创设,学习者就会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在情境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内容,创设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最终达到改变思维方式,完善知识体系的目的。
综上,虽然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但每种方法绝不是孤立使用的,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即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或者儿种最适合的方法进行情境教学,即使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情境创设具有艺术性,灵动性、多样性和开放性,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即可。化学教学中的方法可以创造,只要在特定的场合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即可,任何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均可用于情境教学中,且无科学界限,人文学科中的方法,化学情境教学中亦可拿来使用,还可以加强化学与人文学科的联系。
- 【发布时间】2021/9/27 14:30:39
- 【点击频次】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