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政治学习方法

 

【作者】 余 凯

【机构】 清平乡民族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初中政治课的学习,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方法和技巧。对于政治课的学习来说,笔者认为,切忌花费太多的时间,一定要积极思考,认真总结,抓住政治课程的特点,掌握政治课程特有的学习方法,做到上述几点,是学好政治课程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政治  学习方法  规律  内涵  习惯  实际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学习方法和技巧,政治学科也不例外。要想学好政治,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 
  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导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这里我介绍两种方法。一是可以利用人的条件反射。如果一个人总是在疲劳的状态下学习,才开始学习就疲劳或习惯性地打瞌睡,或者产生消极的抵抗情绪。长此以往,学习和打瞌睡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学生一学习,就哈气连连,无精打采。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在学习之前让学生做一些能使身心愉快的事情,这样学习的时候就能不自觉保持愉悦的心情。长期坚持,学习和愉快的心情就建立了条件反射,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同学的赞扬和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形成习惯,才能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形成持久的动力。在从兴趣到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和鼓励是一个重要的促成因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地给予赞扬和鼓励,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将有重要的作用。有兴趣,也要讲效率。每个学生的天赋、学习能力和学习刻苦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在教学任务整体完成的情况下,对学生施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的学生学习很用功,上课抄,下课背,用的工夫很深,但是效果是事倍功半。我就建议这样的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找准主线后再读课文;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根据教学的重点列提纲、记笔记;课下复习完上课的内容后才独立完成课后作业。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好,善于动脑筋,我给他们的建议是在不仅要全面理解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内容,还要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提出质疑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探索出答案。对思维活跃、发言踊跃的学生,引导她们在发言之前先做认真思考,认真听老师的分析和其他同学的发言,避免重复发言,提高发言的质量。这样下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有很大的提高。
  三、掌握规律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编写规律,初中政治课程也不例外。如果掌握了该门学科的编写规律,也就能悟出其学习规律。初中政治课的编写的规律大致是主题的介绍,意义的讲解,然后提出要求这三大部分。当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了教材的编排结构与规律后,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与规律,而不至于只知道一节课的内容,却不知道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不会学习的问题。
  四、抓住内涵
  学习政治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学政治重在学习观点,树立起正确学习政治的意识后,就会有意识地思考,当前这堂课学到的观点是什么?而对于每一个观点,不能光了解观点的表面,还要理解其内涵。挖掘内涵,往往要经过三个步骤:
  (一)是什么
  “是什么”,就是所讲的主题是什么,即先介绍主题,提出观点。
  (二)为什么
  “为什么”,就是阐述这个观点的意义。政治课程的编写者,往往通过“正反论证”、“对比论证”来表达观点。
  (三)怎么样
  “怎么样”,就是对学生提出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政治课所要阐述的观点,还要学习好观点和观点之间的关联,建立正确的思维程序,更加深入地把握知识内涵。
  五、养成习惯,掌握方法
   “细节决定成败”。良好的习惯往往会让人终身受益,能够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学习更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课前一定要预习,将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标上记号。老师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讲,并且要做好课堂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六、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分别把“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作为课程建构、目标追求、教学原则的理念。其教学目标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且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首要目标。而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因此,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法。其中学生主体参与和体验的学法尤为重要,没有主体参与怎么“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没有主体体验哪来“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联系的实际主要有三:一是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二是人物经历(尤其是学生个人的亲身经历);三是当前社会热点。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指导学生掌握:⑴以实际为例验证、阐述理论;⑵运用理论分析社会现象;⑶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践行。教学实践中,应特别加强学生主体参与和体验的学法指导,只有如此,才符合学科理念,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本人常用的做法有以下一些:课堂上让常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辩论、演讲、演短剧;如有条件的话,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环境、人口、经济发展等与课本有关参观、访问、调查;让学生参加诸如反“法轮功”邪教、抗击“非典”、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制定并实践行动计划、写心得体会、写小论文等……开展这些活动,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掌握该学法。 
  总之,只有学生掌握了适当的学习方法,加上平时知识积累,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 【发布时间】2021/9/27 14:29:43
  • 【点击频次】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