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注重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小学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路径,则可发挥学生团结合作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与个人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组合作 教学效果 策略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新理念的环境下,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实现教学目标、改进学习方式、对教学条件的使用上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一、小组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教学过程的实施当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策略、学生实际来进行灵活安排。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方式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师生谈话、生生讨论等形式,发现探究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者通过剖析案例、描述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导入学习目标,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
2.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教师可在学生已明确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将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提出相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让各小组明确完成任务的基本要求,并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例如:插入艺术字的方法是多样的,但结果是唯一的。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提示;有的知识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者教材提供的方法、自己尝试操作、同学间互相帮助、请教老师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的操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巡视和个别指导,发现有创意的学生和好的经验、找出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创意和经验,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继续完善各自的作品,并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巩固新的操作技能,最终完成作品的制作。
3.评价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作品的评价交流可以采用组内自评、组内互评、全班交流。小组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给予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为了给每个同学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展示交流和自评互评的活动,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找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修改完善。懂得欣赏自己和别人的长处,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1.小组合作学习课前的准备要充分
为了能够在课堂中顺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辅导。辅导内容是指导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如何交流、如何评价、如何倾听等方面。能够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并能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其次,做好相关素材资源的提供。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所上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或网络共享资源。有助于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对同样资源进行不同处理时的创新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调控要有效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对教师在综合能力上有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的课前必要检查。包括教学设计、共享资源、网络维护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前提;其次,教师的课堂组织监控要到位。包括说明学习任务、制定评价小组作品的标准、监督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社交技巧的介绍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保障;再次,教师评价和总结要及时准确。包括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评价小组合作和交流意识、归纳和整理知识点。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形势下的一个新型教学方式,而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是教师能够合理地采用合作学习路径,优化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并且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来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则可全面提高该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宪东.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J].《陕西教育》,2016.05
2.张晓梅.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组合作 教学效果 策略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新理念的环境下,将小组合作学习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实现教学目标、改进学习方式、对教学条件的使用上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一、小组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教学过程的实施当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策略、学生实际来进行灵活安排。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方式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情境。教师通过师生谈话、生生讨论等形式,发现探究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者通过剖析案例、描述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发现问题,导入学习目标,使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
2.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教师可在学生已明确探究目标的基础上,将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提出相关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这个环节的重点是让各小组明确完成任务的基本要求,并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例如:插入艺术字的方法是多样的,但结果是唯一的。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提示;有的知识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参考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者教材提供的方法、自己尝试操作、同学间互相帮助、请教老师等多种方式来学习新的操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巡视和个别指导,发现有创意的学生和好的经验、找出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学生创意和经验,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继续完善各自的作品,并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巩固新的操作技能,最终完成作品的制作。
3.评价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作品的评价交流可以采用组内自评、组内互评、全班交流。小组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同时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给予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为了给每个同学表达自己想法、观点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展示交流和自评互评的活动,能够发现他人的优点,找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修改完善。懂得欣赏自己和别人的长处,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扬长避短,共同进步。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1.小组合作学习课前的准备要充分
为了能够在课堂中顺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辅导。辅导内容是指导小组成员之间如何分工、如何交流、如何评价、如何倾听等方面。能够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并能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其次,做好相关素材资源的提供。教师应在课前准备好所上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或网络共享资源。有助于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对同样资源进行不同处理时的创新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调控要有效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对教师在综合能力上有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的课前必要检查。包括教学设计、共享资源、网络维护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前提;其次,教师的课堂组织监控要到位。包括说明学习任务、制定评价小组作品的标准、监督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学生帮助、社交技巧的介绍等方面。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保障;再次,教师评价和总结要及时准确。包括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评价小组合作和交流意识、归纳和整理知识点。这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标。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形势下的一个新型教学方式,而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是教师能够合理地采用合作学习路径,优化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并且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来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则可全面提高该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宪东.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J].《陕西教育》,2016.05
2.张晓梅.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
- 【发布时间】2021/9/27 14:28:54
- 【点击频次】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