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谈县区级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的思考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集中培训是为教师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知识提供平台,以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但目前培训工作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有些问题亟待解决,方能提高培训效益。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集中培训 思考
集中培训能够为中小学教师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知识提供平台,为教师充电提供机会,但培训效果不佳,是受训教师的共识,或者说政府在教师培训上的投入,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培训基本上是高耗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从而严重背离培训的初衷。
一、培训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现层面上讲,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现意义。
提供交流平台。大多数教师除了借助于集体备课或教研组活动平台,难得有机会进行较大范围的交流。平时教师各自忙于教育教学工作,忙于家庭事务,进行一定的社会交往,同事间很少有交流的时间。交流是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事实上,部分教师却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内,与其他教师的接触和交流相对较少,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不仅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对教育教学和学生健康成长将产生极大的危害。集中培训有利于教师打破与校内同事交往和交流的时空局限性,在更大范围内与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谈论实现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共同关心的话题,讨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等,能够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悟,从而较好地满足受训教师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保持轻松的心理和愉悦的心情。
促进教育教学。现代教育教学具有开放性特征。教师闭门造车,难以有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难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走出去,了解自然,观察社会,丰富阅历,开阔视野,打开眼界,特别是与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教师职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期间很难有机会与校外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集中培训不仅有利于教师在相互交流中从他人那里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而且有利于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够接受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了解教育发展现状和走势,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情况,从而有助于教师坚定教改的决心和信心,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促进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储备,离不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持续思考与不懈探索,同样离不开入职后的自我学习和集中培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部分教师感觉教育教学工作年复一年机械重复和单调刻板、枯燥无味而又缺乏新意。时间一长,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渐渐地失去了热情和兴趣,很少有激情利用原有知识思考探索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问题,很少愿意自我充电,看书学习,少数教师一年之中就是报纸也看不了几张。在此情况下,集中培训从客观上讲有利于教师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社会价值,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坚定职业信念,主动调整和完善自我,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县区级教师集中培训工作不尽人意,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到实际效果,挫伤了教师参训的热情,也有损于培训学校的形象和功能的充分实现。
内容脱离实际。绝大多数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除个别教师对讲授的专题有一定研究,有自己的见解和独到的观点外,大多数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缺乏自己的东西,讲授的内容不仅过于陈旧,十多年前的讲稿几乎一字不动地继续使用着,而且严重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教师从网上直接下载,或东拼西凑组成文字,对着讲稿逐字逐句地毫无感情地照本宣科地讲授,从不考虑受训教师的感受和实际需要。这样的培训不仅严重浪费受训教师的宝贵时间,而且是对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教学形式单一。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单一的“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激发和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阵地上努力探索尝试,试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然而培训学校的教师却抱守残缺,固守“满堂灌”模式,完成任务似地慢条斯理地读着讲稿,或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地漫谈,独霸讲堂,受训教师只有听讲的义务,没有参与的权利,更谈不上积极性的调动。这种机械刻板的单一教学形式非但不能使受训教师从中获益,反而有可能动摇部分意志不坚的受训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决心。理由很简单,培训学校就是这样教我们的。这样的培训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影响正常教学。一些学校的培训安排没有充分考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没有考虑中小学工作的特殊性,常常将培训安排在学期中间,而且从学校中安排多个教师接受培训,一批接着一批地进行。学校难以安排那么多的教师顶岗代课,只能由学生自主学习,但大多数中小学校学生自觉性和自律性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一旦离开教师上课或班主任管理,课堂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影响其他班级正常上课,甚至会出现打架斗殴等严重扰乱教学秩序的问题。不当的时间安排,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大多数中小学校的教学秩序在教师外出培训期间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而且使受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难以安心学习,总是担心学生在校出现问题。
受训缺乏热情。受训教师基本上都能够认识到工作一段时间后集中培训对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目前培训的现状让受训教师感到失望、无奈和悲催,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不仅如此,受训不是出于教师实际需要和自觉自愿,而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教师不得不接受有关部门附加条件的培训,那就是在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和之后的续聘以及有关荣誉的获得上均与继续教育挂钩,除非教师什么都不要,否则就得无条件地接受培训。在这种高压和强制下教师如同军人般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且不说教师担心学生出现问题,课落下来,且不说培训内容陈旧和教学形式单一,单从受到强制这一点上讲,教师受训热情和积极性就被阉割和熄灭了。难怪有教师对培训的动机和出发点提出这样的疑义:培训是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还是出于几个部门的利益追求考虑?因为有些地方的培训不仅要收取费用,而且还搭车收取资料费。
三、培训工作的改进
面对县区级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存在的问题,决策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只有通过深入反思和切实改进,才能逐步解决业已存在的问题,提高培训效率,充分发挥培训功能,力推教师专业发展。
决策部门应深入调研,完善政策和机制。决策部门应转变工作作风,改变决策方式,实行民主决策。为此应深入基层,实际调研,广泛听取中小学教师的意见、建议、呼声和要求,对培训政策中不适合适宜的条款进行修订或废止,做到与时俱进,使政策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中小学实际和教师需求。培训政策应充分体现以师为本的理念,变强制性培训为鼓励性培训,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和引领作用,同时决策部门应完善教师培训的管理、制约和监督机制,变目前的多部门管理为某个部门独家管理,明确其权限和职责,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以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能,提高培训实效。
培训学校应以师为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改变现状,培训学校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树立以师为本的培训理念。在时间安排上应充分尊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免除教师后顾之忧,以安心受训;在内容上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讲授教育法规以及与教师有关的法律法规、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处理特殊问题的策略以及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成果,以丰富教学内容,贴近教师教学生活;在形式上应充分尊重教师的参与权,改变“满堂灌”做法,采用专题研习方式,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平等交流,共同研讨,调动受训教师的参与热情,以得到共同提高之目的。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没有高质量教师,难以培养出优秀学生。培训工作也是如此。因此培训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派发展潜质高的中青年教师到名牌师范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优质教育;聘请国内或区域内知名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客座教师,为受训教师做高质量高品位的专题报告;邀请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突出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授课或进行专题研究指导;邀请社会名流、金融人士和企业家等来校讲课,以拓宽受训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培训学校只有广开才路,唯才是举,才能极大地改善师资力量,使受训教师获得更大收获。三是做好延续性工作,提高服务质量。集中培训大多有始无终,随着培训工作的结束,培训学校的任务就完成了,不再跟踪过问培训情况,没有后续服务工作,因而弱化了培训效果。培训学校应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随时了解培训工作情况,了解受训教师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逐步完善教学管理;搞好后续服务,对受训教师在返校后的自主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这样做不仅为有效培训打下坚实基础,而且有利于巩固培训成果,产生教育教学效益。
面对目前县区级集中培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完善教师培训政策,解决部门管理职能交叉重叠问题;培训学校应加强自身建设,逐步完善培训工作。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现存的问题,从而提高培训效益。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集中培训 思考
集中培训能够为中小学教师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知识提供平台,为教师充电提供机会,但培训效果不佳,是受训教师的共识,或者说政府在教师培训上的投入,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培训基本上是高耗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从而严重背离培训的初衷。
一、培训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现层面上讲,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现意义。
提供交流平台。大多数教师除了借助于集体备课或教研组活动平台,难得有机会进行较大范围的交流。平时教师各自忙于教育教学工作,忙于家庭事务,进行一定的社会交往,同事间很少有交流的时间。交流是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事实上,部分教师却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内,与其他教师的接触和交流相对较少,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一旦出现职业倦怠,不仅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对教育教学和学生健康成长将产生极大的危害。集中培训有利于教师打破与校内同事交往和交流的时空局限性,在更大范围内与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谈论实现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共同关心的话题,讨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等,能够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悟,从而较好地满足受训教师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保持轻松的心理和愉悦的心情。
促进教育教学。现代教育教学具有开放性特征。教师闭门造车,难以有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难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走出去,了解自然,观察社会,丰富阅历,开阔视野,打开眼界,特别是与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但教师职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期间很难有机会与校外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集中培训不仅有利于教师在相互交流中从他人那里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而且有利于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够接受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了解教育发展现状和走势,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情况,从而有助于教师坚定教改的决心和信心,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促进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储备,离不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持续思考与不懈探索,同样离不开入职后的自我学习和集中培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部分教师感觉教育教学工作年复一年机械重复和单调刻板、枯燥无味而又缺乏新意。时间一长,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渐渐地失去了热情和兴趣,很少有激情利用原有知识思考探索教育教学实践和改革问题,很少愿意自我充电,看书学习,少数教师一年之中就是报纸也看不了几张。在此情况下,集中培训从客观上讲有利于教师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教育教学工作的社会价值,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境界,坚定职业信念,主动调整和完善自我,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县区级教师集中培训工作不尽人意,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到实际效果,挫伤了教师参训的热情,也有损于培训学校的形象和功能的充分实现。
内容脱离实际。绝大多数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除个别教师对讲授的专题有一定研究,有自己的见解和独到的观点外,大多数教师教学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缺乏自己的东西,讲授的内容不仅过于陈旧,十多年前的讲稿几乎一字不动地继续使用着,而且严重脱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教师从网上直接下载,或东拼西凑组成文字,对着讲稿逐字逐句地毫无感情地照本宣科地讲授,从不考虑受训教师的感受和实际需要。这样的培训不仅严重浪费受训教师的宝贵时间,而且是对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教学形式单一。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单一的“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激发和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阵地上努力探索尝试,试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然而培训学校的教师却抱守残缺,固守“满堂灌”模式,完成任务似地慢条斯理地读着讲稿,或东拉西扯不着边际地漫谈,独霸讲堂,受训教师只有听讲的义务,没有参与的权利,更谈不上积极性的调动。这种机械刻板的单一教学形式非但不能使受训教师从中获益,反而有可能动摇部分意志不坚的受训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决心。理由很简单,培训学校就是这样教我们的。这样的培训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影响正常教学。一些学校的培训安排没有充分考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没有考虑中小学工作的特殊性,常常将培训安排在学期中间,而且从学校中安排多个教师接受培训,一批接着一批地进行。学校难以安排那么多的教师顶岗代课,只能由学生自主学习,但大多数中小学校学生自觉性和自律性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一旦离开教师上课或班主任管理,课堂秩序就会出现混乱,影响其他班级正常上课,甚至会出现打架斗殴等严重扰乱教学秩序的问题。不当的时间安排,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大多数中小学校的教学秩序在教师外出培训期间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而且使受训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难以安心学习,总是担心学生在校出现问题。
受训缺乏热情。受训教师基本上都能够认识到工作一段时间后集中培训对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目前培训的现状让受训教师感到失望、无奈和悲催,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不仅如此,受训不是出于教师实际需要和自觉自愿,而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教师不得不接受有关部门附加条件的培训,那就是在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职称评定和之后的续聘以及有关荣誉的获得上均与继续教育挂钩,除非教师什么都不要,否则就得无条件地接受培训。在这种高压和强制下教师如同军人般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且不说教师担心学生出现问题,课落下来,且不说培训内容陈旧和教学形式单一,单从受到强制这一点上讲,教师受训热情和积极性就被阉割和熄灭了。难怪有教师对培训的动机和出发点提出这样的疑义:培训是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还是出于几个部门的利益追求考虑?因为有些地方的培训不仅要收取费用,而且还搭车收取资料费。
三、培训工作的改进
面对县区级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存在的问题,决策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只有通过深入反思和切实改进,才能逐步解决业已存在的问题,提高培训效率,充分发挥培训功能,力推教师专业发展。
决策部门应深入调研,完善政策和机制。决策部门应转变工作作风,改变决策方式,实行民主决策。为此应深入基层,实际调研,广泛听取中小学教师的意见、建议、呼声和要求,对培训政策中不适合适宜的条款进行修订或废止,做到与时俱进,使政策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中小学实际和教师需求。培训政策应充分体现以师为本的理念,变强制性培训为鼓励性培训,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和引领作用,同时决策部门应完善教师培训的管理、制约和监督机制,变目前的多部门管理为某个部门独家管理,明确其权限和职责,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以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能,提高培训实效。
培训学校应以师为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改变现状,培训学校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树立以师为本的培训理念。在时间安排上应充分尊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免除教师后顾之忧,以安心受训;在内容上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讲授教育法规以及与教师有关的法律法规、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处理特殊问题的策略以及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成果,以丰富教学内容,贴近教师教学生活;在形式上应充分尊重教师的参与权,改变“满堂灌”做法,采用专题研习方式,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平等交流,共同研讨,调动受训教师的参与热情,以得到共同提高之目的。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力量。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没有高质量教师,难以培养出优秀学生。培训工作也是如此。因此培训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选派发展潜质高的中青年教师到名牌师范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优质教育;聘请国内或区域内知名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客座教师,为受训教师做高质量高品位的专题报告;邀请在教育科研方面成绩突出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授课或进行专题研究指导;邀请社会名流、金融人士和企业家等来校讲课,以拓宽受训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培训学校只有广开才路,唯才是举,才能极大地改善师资力量,使受训教师获得更大收获。三是做好延续性工作,提高服务质量。集中培训大多有始无终,随着培训工作的结束,培训学校的任务就完成了,不再跟踪过问培训情况,没有后续服务工作,因而弱化了培训效果。培训学校应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随时了解培训工作情况,了解受训教师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逐步完善教学管理;搞好后续服务,对受训教师在返校后的自主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这样做不仅为有效培训打下坚实基础,而且有利于巩固培训成果,产生教育教学效益。
面对目前县区级集中培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完善教师培训政策,解决部门管理职能交叉重叠问题;培训学校应加强自身建设,逐步完善培训工作。这样才能有效解决现存的问题,从而提高培训效益。
- 【发布时间】2021/6/26 15:38:20
- 【点击频次】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