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语文教学应重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要抓住语文课这个基本平台,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借助课堂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等途径来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 情感熏陶 情感体验 语文习惯 提升 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根据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语文课教学,教师应该不断拓宽渠道,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这个平台,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在语文课堂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来提升人文素养。
一、用好语文课这个基本平台,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学作品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多元的、持续的。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氛围,进行人文熏陶。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它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桥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创设情境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的情与景叩击学生的心扉,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起兴趣、丰富想象,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在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首先向学生动情地介绍了自己的母亲,学生听得入神动情,然后纷纷讲起自己的母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同学沉浸在对母爱的回忆与感悟之中。这种氛围恰恰是语文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在水到渠成之时进行新课教学,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自然会跃上一个新台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以读导学,加深人文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和途径。叶圣陶先生说,朗读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在作者的情感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的委婉。这样,不但了解了作者想说些什么,而且能够很好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它们内容优美、语言生动。教学时,老师对朗读技巧(语音、语调、重音、节奏等)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读在情感上陶醉其中,“心醉其情”,徜徉在浓浓的情意之中,岂能不深深地受到人文熏陶?
在学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先做示范朗读,再让学生在有激情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对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忧天下之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的高尚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
3、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作品赏析,使学生充分的感受艺术形象。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物质外壳,语文课教学离不开语言赏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过程,既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也是师生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感受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过程。
《孔乙己》一文,为了加深学生对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的感知,我引导学生对文中描写孔乙己“脸色”的几个词做了分析。文中孔乙己的“脸色”有三次变化: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学生对旧社会读书人的悲悯人生也多了一份思考。
二、在语文课堂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在审美教育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审美体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要“动之以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等非智力因素来参与学生的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涵,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教师要重视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和形象的层面来体会感情,进而引导学生去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使他们心灵在美感的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如《最后一课》中通过小弗朗士的亲身经历,表现了沦陷的阿尔萨斯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真挚的爱恋之情;《邓稼先》一文,邓稼先献身国防科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登上地球之巅》一文,五名登山勇士为了祖国的荣誉,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的团队精神……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今天,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做到以情动人,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当学生有了审美体验时,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也就产生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自然也就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三、在语文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借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既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良好的习惯是多方面的,它包书写、阅读等内容。
写好汉字是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最直接体现。书法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写好字就是在创造美。网络时代对汉字的书写产生了一些冲击,但教学生写好汉字仍然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写字如做人。教学生写好字也就是在他们做好人。
阅读史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历程,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生的。祖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语文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就是对学生最大的人文关怀。
总之,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社会生活,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着眼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功效——培养、发展和超越。
关键词: 情感熏陶 情感体验 语文习惯 提升 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根据语文课程的学科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语文课教学,教师应该不断拓宽渠道,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努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这个平台,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在语文课堂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来提升人文素养。
一、用好语文课这个基本平台,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学作品有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多元的、持续的。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情境氛围,进行人文熏陶。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它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桥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创设情境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的情与景叩击学生的心扉,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起兴趣、丰富想象,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在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我首先向学生动情地介绍了自己的母亲,学生听得入神动情,然后纷纷讲起自己的母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同学沉浸在对母爱的回忆与感悟之中。这种氛围恰恰是语文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在水到渠成之时进行新课教学,学生对母爱的理解自然会跃上一个新台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以读导学,加深人文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和途径。叶圣陶先生说,朗读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在作者的情感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的委婉。这样,不但了解了作者想说些什么,而且能够很好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它们内容优美、语言生动。教学时,老师对朗读技巧(语音、语调、重音、节奏等)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读在情感上陶醉其中,“心醉其情”,徜徉在浓浓的情意之中,岂能不深深地受到人文熏陶?
在学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时,我先做示范朗读,再让学生在有激情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对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忧天下之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的高尚情怀有了更深的理解。
3、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作品赏析,使学生充分的感受艺术形象。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物质外壳,语文课教学离不开语言赏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词句的过程,既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也是师生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感受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过程。
《孔乙己》一文,为了加深学生对孔乙己这一艺术形象的感知,我引导学生对文中描写孔乙己“脸色”的几个词做了分析。文中孔乙己的“脸色”有三次变化: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学生对旧社会读书人的悲悯人生也多了一份思考。
二、在语文课堂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在审美教育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审美体验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是要“动之以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等非智力因素来参与学生的审美体验。
文学作品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涵,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教师要重视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和形象的层面来体会感情,进而引导学生去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使他们心灵在美感的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如《最后一课》中通过小弗朗士的亲身经历,表现了沦陷的阿尔萨斯人民对祖国的无比真挚的爱恋之情;《邓稼先》一文,邓稼先献身国防科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登上地球之巅》一文,五名登山勇士为了祖国的荣誉,团结一致,攻坚克难的团队精神……
在多媒体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今天,语文课的审美教育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电影、绘画、音乐、舞蹈、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做到以情动人,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当学生有了审美体验时,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也就产生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自然也就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三、在语文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借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既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良好的习惯是多方面的,它包书写、阅读等内容。
写好汉字是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最直接体现。书法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写好字就是在创造美。网络时代对汉字的书写产生了一些冲击,但教学生写好汉字仍然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写字如做人。教学生写好字也就是在他们做好人。
阅读史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历程,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终生的。祖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在语文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就是对学生最大的人文关怀。
总之,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的社会生活,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着眼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功效——培养、发展和超越。
- 【发布时间】2021/6/26 15:30:36
- 【点击频次】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