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高中英语趣味教学
【关键词】 ;
【正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学本族语如此,学习英语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教学得法,便可事半功倍。要取得这样的好效果.趣味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好方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
一、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鸟”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端正学习动机。
明确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和了解英语在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广泛用途,是形成学生认识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时总是充满好奇、兴奋和向往这一特点,教师在上初一导言课之前要认真准备,搜集大量的能说明英语的广泛用途和学习英语的重要社会意义的例证(如商务、科技、文化等等),在导言课上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感知英语的广泛用途和学习英语的重要社会意义,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为今后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学好英语打下基础。
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还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搜集身边能接触到的生活、商务、科技、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中使用英语的素材,并通过这些素材让学生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学习不仅是学校内作为“重要学科”的需要,而且已成为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
这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时刻不忘从学生的个体内部动力激化和外部环境感受进行引导,来坚定学生学好外语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明确学习目的,以利于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进行趣味记忆。
记单词、背句型始终是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个难关。记不住相似单词的区别,分不清短语之间的固定搭配,是高中学生的一大通病。大胆的学生往往凭瞎猜,一通乱用,还振振有词地美其名曰:“语感。我感觉是这个答案!”还有些学生因此而退缩,逐渐对英语丧失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启发学生将知识点编成口诀、顺口溜来记忆。把相近、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放在一块儿,进行对比、联想,既加深理解又加深记忆。如record, desert等词属于一词多意,而且词性不同重音的位置也不一样,它的发音规律是:门前洞后(名词在前,动词在后)。学习修饰名词的词的排列顺序,我采用顺口溜:县官行令杀国才(限定词+外观感觉+形状+年龄+色彩+国籍+材料)。整齐的节奏,诙谐的语言最能感染思维活跃却饱受考分压抑的学生们,有利于增强其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为了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不断追求,集思广益,及时有效地编排或发掘有趣、押韵的口诀或有代表意义的例句,灵活机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在如此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如何能不兴致盎然呢?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在教授“Ask the way”一内容时,笔者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们的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还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 the classroom”,有的“Ask the bookshop”,还有的“Ask the W.C.”,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进行一番 “换位思考”。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五、创设教学情境。
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自己编排的小品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准备、参与的过程中会充分体现教学目标,以亲历亲为的感受去领悟语言语法知识。例如:在教授动词时态课上,我让一组学生表演某同学上学迟到并且在公交车上又坐过站的经历,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表演遣词造句,并提示学生注意正确使用动词时态。学生随着故事的发展,顺利地完成情节介绍,并多次用到动词的不同形式。在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在真实环境下对动词的变化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再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三位同学进行表演教师也可参与其中。
六、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好英语非常重要。上课一定要开口朗读英语、说英语,使他们树立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每天接触英语。人人都会遇到挫折,这时老师的作用尤为重要,做学生坚强的后盾,永远做学生的支持者。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相信在学生的一生中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总之,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鸟”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端正学习动机。
明确学习英语的社会意义和了解英语在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广泛用途,是形成学生认识兴趣的重要条件。针对学生初次接触英语时总是充满好奇、兴奋和向往这一特点,教师在上初一导言课之前要认真准备,搜集大量的能说明英语的广泛用途和学习英语的重要社会意义的例证(如商务、科技、文化等等),在导言课上进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感知英语的广泛用途和学习英语的重要社会意义,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为今后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学好英语打下基础。
随着教学的深入,教师还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搜集身边能接触到的生活、商务、科技、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中使用英语的素材,并通过这些素材让学生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学习不仅是学校内作为“重要学科”的需要,而且已成为社会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迫切需要。
这样,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时刻不忘从学生的个体内部动力激化和外部环境感受进行引导,来坚定学生学好外语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和明确学习目的,以利于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进行趣味记忆。
记单词、背句型始终是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个难关。记不住相似单词的区别,分不清短语之间的固定搭配,是高中学生的一大通病。大胆的学生往往凭瞎猜,一通乱用,还振振有词地美其名曰:“语感。我感觉是这个答案!”还有些学生因此而退缩,逐渐对英语丧失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启发学生将知识点编成口诀、顺口溜来记忆。把相近、相似或相反的概念放在一块儿,进行对比、联想,既加深理解又加深记忆。如record, desert等词属于一词多意,而且词性不同重音的位置也不一样,它的发音规律是:门前洞后(名词在前,动词在后)。学习修饰名词的词的排列顺序,我采用顺口溜:县官行令杀国才(限定词+外观感觉+形状+年龄+色彩+国籍+材料)。整齐的节奏,诙谐的语言最能感染思维活跃却饱受考分压抑的学生们,有利于增强其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为了长期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不断追求,集思广益,及时有效地编排或发掘有趣、押韵的口诀或有代表意义的例句,灵活机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在如此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如何能不兴致盎然呢?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在教授“Ask the way”一内容时,笔者避开了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们的方法作比较。在学会技能之后,还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 the classroom”,有的“Ask the bookshop”,还有的“Ask the W.C.”,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时,我们不妨进行一番 “换位思考”。把学生置于主人地位,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很积极地进行英语语言输出,相对传统的灌输式、封闭式教学方法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五、创设教学情境。
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自己编排的小品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准备、参与的过程中会充分体现教学目标,以亲历亲为的感受去领悟语言语法知识。例如:在教授动词时态课上,我让一组学生表演某同学上学迟到并且在公交车上又坐过站的经历,其他同学根据他们的表演遣词造句,并提示学生注意正确使用动词时态。学生随着故事的发展,顺利地完成情节介绍,并多次用到动词的不同形式。在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在真实环境下对动词的变化形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再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让三位同学进行表演教师也可参与其中。
六、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好英语非常重要。上课一定要开口朗读英语、说英语,使他们树立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英语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每天接触英语。人人都会遇到挫折,这时老师的作用尤为重要,做学生坚强的后盾,永远做学生的支持者。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引导,相信在学生的一生中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总之,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 【发布时间】2021/6/26 15:29:44
- 【点击频次】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