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高中的困境与突围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学生离开农村,到城市读书。农村高中生源短缺,校际间生源争夺日趋激烈,大多数农村高中将陷入困境,难以生存。对此如何破解农村高中突围的难题,值得深思和探索。
  关键词:城镇化    农村高中   突围解困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持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安家落户。部分学生随父母外出就读,或被送到城市读书,农村高中生源日趋减少,办学规模萎缩,越来越多的高中将陷入困境。对此我们应理性分析、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破解应对之策。
  一、农村高中之现状
  农村高中建设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为农村子女接受高中教育和提高农民素质做出了突出贡献,功不可没,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离开故乡热土,进入发达的大中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成为城市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为城市经济发展继续做贡献。随着家庭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要么随父母到打工所在地就读,要么被送到本地县城读书,农村学生日趋减少。与其同时,城市名牌高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班额剧增,于是出现了城市高中与农村高中以及农村高中之间的生源大战愈演愈烈的局面,相对弱势的农村高中在竞争中越来越被边缘化,陷入生存困境。
  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高中因生源严重不足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办学规模越来越小,学校收入锐减,结构性富裕教师增多,人浮于事,教职工福利性待遇急剧下降,利益受损,内部矛盾突现,人际关系紧张,校园文化衰微,运转日趋困难。在此情况下,教师工作热情不高,积极性难以调动,主动性无法发挥,许多教师不思教学,工作懈怠,疲于应付。人才外流成为难以逆转的大趋势,优秀教师通过考试或通过关系,远走高飞,进入城市高中或初中,给教学带来巨大冲击,对学校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有经济头脑的教师在外校兼职,或忙于第二职业,或在校外私下办班,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有志于摆脱困境的青年教师终日埋头苦学,以求早日跳出“农门”,进入城市学校。面对此情此景,即使是想有所作为的校长,也无力回天,难以改变现状,只得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以维持现状。如果说校长们还想有点作为的话,那就是在安全问题上不敢懈怠,他们深知安全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只要安全方面不出现责任事故,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前途等事关学校大局之事,已不是校长们单枪匹马独当一面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高中表面上看似乎风平浪静,一旦深入到内部就能够发现很多仅靠学校和校长们难以化解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这种情况的持续存在,将加剧城乡高中的分化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严重背离党和政府提出的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平等地接受教育对部分学生来讲只能是一种祈盼,难以成为实现。
  二、农村高中困境之因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只有从现象中透视出本质性东西,才能做出合乎理性的正确判断。任何现象的出现作为结果来讲,都是由一种或若干种原因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绝大多数农村高中之所以陷入困境,概括来讲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农村高中陷入困境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有着直接关系。经济对教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经济发展能够为教育提供物质支撑。学校对经济发展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这是由学校作为公益性事业的性质决定的,离开经济作为基础,难以有学校的持续发展。当前,农村高中出现衰微,陷入困境,举步维艰,与十多年来教育资源配置不当有着直接关系。时至今日,大多数地区用于高中发展的财力有限,如果全线出击,平均配置教育资源,那么只会导致更多的高中难以发展,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优质高中教育的愿望,能够让更多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几乎各个地方都进行了省级、市级示范性高中或星级高中评估。政府政策向入围的高中倾斜,使他们能够充分享受到相对多的教育资源,但示范性高中基本上集中在城市,绝大多数农村高中难以享受到如此待遇,从而加剧了城乡高中发展的不平衡性,致使许多农村高中在生存和发展上出现了更大问题。
  农村高中陷入困境是城镇化过程中的阵痛。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大转移,大量农民工涌进大中城市,能够在父母打工所在地就读的农家子弟离开农村;即使不便带走的孩子,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对子女读书的高度重视,甚至从上幼稚园开始就被送到城里。新生代的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生儿育女,留在身边,就近入学;现有农村初中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到城市名牌高中,成绩较好的毕业生往往选择城区高中或进入民办高中,少数毕业生选择职业高中或者职业技术学校,或者放弃学业外出打工。从而导致农村高中生源逐年减少,学校日趋萎缩,已成为无法改变的必然。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农村高中陷入困境几乎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这是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剧烈阵痛。
  农村高中陷入困境与无序招生有着一定关系。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名牌高中大肆扩张,市区优质生源满足不了他们的发展需求,从而大规模地与农村高中抢夺优质生源,加剧了校际间的生源大战,越来越多的生源流向名牌高中或教学质量较好的高中,其结果是绝大多数农村高中所招学生不仅质量越来越差,而且数量越来越少。尽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三令五申地强调高中实行划片招生,但一些地方的招生乱象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无序招生不仅导致“贿招”的暗流涌动,使大量学生进入城市高中,而且加速了越来越多的农村高中的衰败。
  农村高中陷入困境的根本在于自身的管理。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不利的外在因素对学校生存和发展起制约作用,但从根本上讲学校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内在因素。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高中虽然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空前的挑战,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农村高中都走向衰败,仍有少数高中能够在逆境中寻求机遇,在险境中求得生存,乘势而上,取得成功。陷入困境而无法自拔的农村高中,之所以如此,从根本上讲是因为长期以来学校内部疏于管理。
  三、农村高中脱困之策
  城镇化的加速,政府自然要优化农村高中教育资源,进行布局的合理调整,保留适量的有发展前景的高中。幸存下来的高中虽然情况有所改变,但跟城市高中相比,仍然处于困境中。在此我们要探讨的是城镇化过程中幸存下来的高中脱困之策。
  政府在发展农村高中上应有更大的作为。政府在发展农村高中上应做好以下工作:根据行政辖区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现有农村人口数量和进一步流动的可能性,以及现有高中布局和生存状况等情况对农村高中发展做出中长期规划,以指导农村高中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给予力所能及的教育资源,完善办学条件;建立健全工资和福利性待遇增长的长效机制,提高教职工待遇,减少优秀教师外流,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制定优惠的政策待遇,以吸引、鼓励优秀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到农村高中任教,充实优质师资力量;制定农村高中优秀教师脱岗轮训政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将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知识带回学校,解放教师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高中支教制度,建立城乡教师循环互动机制,加强城乡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建立校长激励和责任追究制度,改革校长聘用机制。
  社会应给予学校以更为积极的关注。农村高中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持续关注,幸存下来的高中曾受到过巨大的伤害,只有在全社会的关心、爱护、理解、信任和支持下才能逐渐抚平那颗受伤的心理,逐步恢复元气,重新振作起来,才能在教育的天地里尽情播种和收获,从而为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整个社会只有从更为积极的角度关心和呵护农村高中,以理解、信任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失误,才能使农村高中放开手脚,敢于作为,勇于作为,从而大刀阔斧地进行内部管理改革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相反如果学校出现一点问题,就遭到社会各方的严加批评和横加指责,不能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宽松的舆论环境,那么就会严重制约学校管理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没有改革,没有创新,就没有学校的持续发展。学校改革和创新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包容的社会心理。
  实行以人为本的学校内部管理。学校管理得如何与校长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管理智慧以及品行、修养、心胸、信念和价值追求等直接相关,与校长的影响力、决策力和团队的执行力有关。优秀校长能够带领他的团队很可能把劣势学校转变为优势学校。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持续外流,如何留得住农村学生以及怎样吸引城区学生回流到农村高中,是摆在校长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对此校长应勇于担当,不辱使命,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关注师生发展为根本,站在师生立场,研究其需求、关注其成长,充分挖掘师生潜力;创建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为激发师生活力和创造力营造民主、和谐、宽容的文化氛围;改革教学模式,采用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兴趣爱好,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个性特长,不拘一格地培养学生,办出学校特色,形成优势,增强竞争力。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高中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犹如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幸免于难的少量农村高中应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和爱护下,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加快改革步伐,加大创新力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化蛹为蝶,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发布时间】2021/5/30 16:45:56
  • 【点击频次】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