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笔者在探究实验教学中的经验和探索。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评价
大家都知道,“探究性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探究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还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新课标教材非常重视实验,力求通过实验探究引入概念,得出规律,通过实验检验猜想,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尝试教育环境下,如何更有效的进行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结合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浅谈以下几点。
一、角色上的转变,方法上的创新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分两种:一是“教师做,学生看”的演示实验模式;二是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学生分组实验模式。演示实验是教师动手做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演示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分组实验模式也是由教师讲授实验原理,准备好实验器材,给出实验方案,学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严重地挫伤了学生探究自然和学习科学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感情,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学生慢慢厌烦重复性的、估燥性的操作,聪明的学生还会问既然整个实验过程都确定下来,连实验结果都是老师给定的,有需要进行实验吗的疑问。即使是无可奈何地进行实验,那种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更不用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了。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物理探究实验课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所以不管是随堂小实验,分组探究性实验等,学生才是探究实验的主体,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探究的过程,使其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传统的接受性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探究“瓶吞鸡蛋”实验中,若鸡蛋的太大,与瓶口可能不合适,会导致实验的失败,但有的小组进行了讨论,大胆改进实验,进行创新,用装有水的小气球来代替鸡蛋,现象明显、直观。在科学探究中我们要不断的用新课程理念来引导教学思路,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合理利用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实验,不怕出现问题,不怕学生犯错误甚至是误操作,请我们学会耐心等待,等待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真正把握实验要点,多方探讨科学探究实施的方法,乐在其中。
二、课前的充分准备
(一)对教材的准备。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目标上,从注重知识本位转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
(二)对器材的准备。实验前,我们总是先用学生实验仪器做一遍,以了解选用仪器的性能、规格和估计可能发生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也不高。因此,部分物理实验仪器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我们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代替;没有弹簧秤,我们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没有溢水杯,我们用玻璃杯套上二根橡皮筋代替,等等。由于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了自制教具的活动;不仅为边学边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环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项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实验能力
(三)对学生的准备。课前教师虽然预做过实验,在科学探究实施中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课堂难于调控,在实验室完成探究要远比在班级中上课秩序上要随意性强一些,甚至有的教师说是乱了,或者由于学生们只注重于对实验器材的关注与周围环境的新鲜感而来的玩耍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与本实验并不相关的地方去,摆弄器材,在课堂中随意说笑,顾左右而言他,嘻嘻哈哈,教师为维护秩序担搁了过多时间,因而实验效果并不理想。有的甚至会由于学生事前对相关实验操作没有过多关注或不熟悉规则而引起仪器的坏损而带来另外的经济赔偿问题。结果导致最后实验任务完成不了完成不好而让教师失去耐心。
三、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
新课程改革应该有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这是能否推动新课改的一个关键。评价的关键是看能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即课堂教学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否给予了教师足够的创造空间,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因此,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建立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创新性和反思性,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的过程,关注可行性和社会性,重视学科特点和教学特色。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评价侧重于发展。通过评价发现学生差异和发展的可能性,改进教学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这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关键的环节,因为这个环节不是制作了一个好作品或取得了一个好成绩分数所能评价的,评价过程应与学习过程相一致,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突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主体互动和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不同的评价反映了不同的侧面,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是不可比拟的。所以不应按某中权重对各种评价结果进行合并,不宜给出一个“综合”的分数或等级,不以同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良好的评价过程能够明确呈现评价对象的优势和不足,具有刺激人的主体意识,激发人的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功能。被评价者通过评价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找到或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激起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改进教和学,驱动他们的内部活力,调动起教和学的积极性。这是评价是否起到良好的作用的关键。
无论如何,物理学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实验性与操作性,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偏离,如果真正把实验教学进行下去,在探究中进步与成长,这将是教育的最大收获,也是教师最大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版
(2)《初中物理课堂开放教学研究》.孙道忠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评价
大家都知道,“探究性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探究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还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新课标教材非常重视实验,力求通过实验探究引入概念,得出规律,通过实验检验猜想,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尝试教育环境下,如何更有效的进行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结合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浅谈以下几点。
一、角色上的转变,方法上的创新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分两种:一是“教师做,学生看”的演示实验模式;二是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学生分组实验模式。演示实验是教师动手做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演示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分组实验模式也是由教师讲授实验原理,准备好实验器材,给出实验方案,学生往往只是“照方抓药”,严重地挫伤了学生探究自然和学习科学技术的学习兴趣和感情,随着学生的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学生慢慢厌烦重复性的、估燥性的操作,聪明的学生还会问既然整个实验过程都确定下来,连实验结果都是老师给定的,有需要进行实验吗的疑问。即使是无可奈何地进行实验,那种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更不用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了。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物理探究实验课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所以不管是随堂小实验,分组探究性实验等,学生才是探究实验的主体,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实验探究的过程,使其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传统的接受性机械训练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创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探究“瓶吞鸡蛋”实验中,若鸡蛋的太大,与瓶口可能不合适,会导致实验的失败,但有的小组进行了讨论,大胆改进实验,进行创新,用装有水的小气球来代替鸡蛋,现象明显、直观。在科学探究中我们要不断的用新课程理念来引导教学思路,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合理利用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实验,不怕出现问题,不怕学生犯错误甚至是误操作,请我们学会耐心等待,等待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真正把握实验要点,多方探讨科学探究实施的方法,乐在其中。
二、课前的充分准备
(一)对教材的准备。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目标上,从注重知识本位转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
(二)对器材的准备。实验前,我们总是先用学生实验仪器做一遍,以了解选用仪器的性能、规格和估计可能发生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也不高。因此,部分物理实验仪器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我们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代替;没有弹簧秤,我们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没有溢水杯,我们用玻璃杯套上二根橡皮筋代替,等等。由于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了自制教具的活动;不仅为边学边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环境,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此项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实验能力
(三)对学生的准备。课前教师虽然预做过实验,在科学探究实施中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课堂难于调控,在实验室完成探究要远比在班级中上课秩序上要随意性强一些,甚至有的教师说是乱了,或者由于学生们只注重于对实验器材的关注与周围环境的新鲜感而来的玩耍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与本实验并不相关的地方去,摆弄器材,在课堂中随意说笑,顾左右而言他,嘻嘻哈哈,教师为维护秩序担搁了过多时间,因而实验效果并不理想。有的甚至会由于学生事前对相关实验操作没有过多关注或不熟悉规则而引起仪器的坏损而带来另外的经济赔偿问题。结果导致最后实验任务完成不了完成不好而让教师失去耐心。
三、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
新课程改革应该有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这是能否推动新课改的一个关键。评价的关键是看能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即课堂教学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否给予了教师足够的创造空间,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因此,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建立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现创新性和反思性,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倡评教与评学相结合,侧重评学,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的过程,关注可行性和社会性,重视学科特点和教学特色。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评价侧重于发展。通过评价发现学生差异和发展的可能性,改进教学策略,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发展。这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关键的环节,因为这个环节不是制作了一个好作品或取得了一个好成绩分数所能评价的,评价过程应与学习过程相一致,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突现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主体互动和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不同的评价反映了不同的侧面,在很多情况下他们是不可比拟的。所以不应按某中权重对各种评价结果进行合并,不宜给出一个“综合”的分数或等级,不以同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良好的评价过程能够明确呈现评价对象的优势和不足,具有刺激人的主体意识,激发人的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功能。被评价者通过评价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找到或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激起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改进教和学,驱动他们的内部活力,调动起教和学的积极性。这是评价是否起到良好的作用的关键。
无论如何,物理学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实验性与操作性,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偏离,如果真正把实验教学进行下去,在探究中进步与成长,这将是教育的最大收获,也是教师最大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版
(2)《初中物理课堂开放教学研究》.孙道忠
- 【发布时间】2021/5/30 16:45:22
- 【点击频次】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