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画·贴·撕·扎:自然物在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自然材料独特的美感、天然的物理特性以及结构的多样性,使它成为幼儿园重要的美术活动材料之一。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幼儿园利用自然物开展美术活动中“对自然物的材料挖掘不够深入、用自然物开展的美术活动频率较低、对自然物的操作方法运用不当”等问题,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美术活动学习的规律,从“画、贴、撕、扎”这四个策略入手,发挥自然物的在美术活动中的价值,让幼儿体会操作自然材料进行互动带来的乐趣,体会创作成功的喜悦,培养专注、细致的良好学习品质;同时,利用自然物各异的形态和自然的美感,培养幼儿观察美、发现美、欣赏美艺术情感。
关键词:自然物;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 ;运用研究
一、问题提出
大自然以其勃勃生机存在于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的形态各异的树叶,五彩缤纷的种子,不知名的野花野草以及各种树叶、树枝、树根等,唾手可得这些形态万千各具特色的自然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我们的孩子。为幼儿园美术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揭的材料资源。“让一切皆美术”是美术活动在材料运用上着力倡导的理念。幼儿园的美术活动离不开丰富、多样的自然材料。因此,在美术活动的教学中,应具备善于发现材料、运用材料和变换材料的能力,学会“慧眼识材”。扫描当前大班幼儿美术创作活动中对自然物应用存在的现象:
(一)对自然物的材料挖掘不够深入
开展美术活动时,需要教师前期准备较多的材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会为了图方便只准备单一或过少的材料,或者采用纸类等方便收集的材料,限制了孩子们操作的范围。
如:在一次《特别的我》美术活动中,在前期于孩子的讨论中,孩子们需要用各类不同类型的纸、毛线、绒球、布类、种子类等进行装饰绘画。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发现,有少数的孩子直接选用柚子、苹果、桔子来直接在自然物上进行眼睛、头发的添加。创作出独特的《我》。在材料的发掘上,教师先入为主的认为,自然物用来辅助美术活动的。对自然物这一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挖掘的不够深入。
(二)用自然物开展的美术活动频率较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1 但幼儿园很少开展这样的活动,我们老师虽然努力在实现这一目标,但多数老师对于自然物的了解不够,而且运用自然物的技艺也不够娴熟,幼儿更少能将其运用在美术创作中。如:在美术活动《快乐屋》中,教师准备了白纸和水彩笔,请幼儿绘画各种漂亮的快乐屋。在作品的展示时,孩子们在介绍自己作品时,表述更喜欢用树枝、树叶来建构树屋,并进行装饰绘画。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创作形式的呈现上基本比较单一,幼儿的作品以平面形式呈现居多,没有真正满足幼儿真实需求和提升作品艺术美感之间的关系平衡问题。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幼儿主动把自然材料融入到幼儿园美术活动当中这一主观意识需要加强,提高自然物开展美术活动频率,使幼儿在使用自然物的过程总,逐步学会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欣赏美,并在活动中得到快乐。
(三)对自然物的操作方法运用不当
在开展美术活动中,幼儿美术作品的创作是其情感和想象力、创造力的表达、表现。?但是在现幼儿作品的呈现中,形式基本上比较单一,幼儿的作品以直接平面粘贴为主,自然材料没有真正起到美化、丰富幼儿作品的作用。?如:在美术活动《大树你好》这一活动中,教师在材料的运用中,选用了自然材料——树叶来让孩子们进行绘画的添加。在活动过程中,有幼儿说:老师,我想用笋壳来做大树。教师直接否决了:笋壳和大树又不像,还是用树叶装饰比较好。在后期与孩子的讨论中发现,原来那位孩子想用笋壳一个接一个的扎在一起,做成一根立体的树干,然后再用添加树叶。孩子的想法独特而富有创意,教师对自然材料运用的不熟悉,无法顺应幼儿思维发展具象性的特点,满足幼儿创作的需求。
二、自然物在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自然物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非常多,本文重点引导幼儿从画、贴、撕、扎四个方面来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在认真筛选、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不断寻找新方法、新材料的过程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材料探索的快乐,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保持持久的兴趣,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自然物的材料分类如下图:
图1:自然物材料的分类图
(一)画
画指的是根据自然材料的特质,进行“因材施教”的构思和创作。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根据自然材料的外在特征进行局部添画和直接绘画的方式,从而创作出新颖奇特的美术作品。一般用来画的材料有各类表面光滑的石头、大小不一的树叶、粗细各异的树枝、木片等。
在创作材料的使用中, 首先让幼儿通过看看、问问、摸摸、捏捏、折折,调动各种感官探索这些材料的特质,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其次,采用借形想象替代画的方式,引导幼儿根据自然物的形态,进行画面的局部添加替代,发展幼儿以物代物的想象能力。孩子替代能力的逐步增强,已经不满足与局部的替代。这时,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借形绘画,给实物添场景,用自然材料替代纸,打破原有思维,让美术活动更具趣味和创造性。
1.借形局部添画
借形局部添画是指在美术活动中,借助自然物的形态特征,发挥幼儿的想象来替代绘画的一部分内容。如:在收集了很多不同的树叶时,孩子们产生了用树叶创作的意愿,在美术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树叶让幼儿玩一玩,看一看、发现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和纹理。并提问:这片树叶像什么?可以用树叶来当作你们画面中的什么物品?问题的引入,引发幼儿的思考,通过这样给实物补留白方式,鼓励幼儿利用树叶进行替代实物的一部分后再进行创作。在最后作品的呈现中,幼儿运用树叶做夏天的大扇子,用树叶做马路上的小汽车,幼儿作品更加趣味性。在美术创作的时间方面,自然物的替代,也减少了孩子涂、画的时间,能让幼儿在较少的时间内完成自己作品的创作。
图2:夏天的大扇子 图3:路上的小汽车
借形局部添画策略在运用时,需要注意: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让幼儿观察自然物的外形特征,即引导幼儿根据自然物的形态进行联想、思考,产生绘画创作的灵感。并通过设疑、提问的方式引导、启发幼儿思考,从而根据自然物的原始形态进行二次的绘画创造。有了教师的设疑、提问,幼儿绘画的内容会更生动、有趣,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借形直接绘画
借形直接绘画是指借用自然物独特的纹理和材质特点,引导幼儿在其上面直接进行绘画活动。借型绘画有自然物直接涂鸦和在自然物上先图上白色水粉丙烯颜料打底后再涂鸦,两种。
如 :在户外散步时,孩子们来到一棵广玉兰树下,看到有很多掉落的广玉兰树叶。有孩子说这片叶子可以当扇子,有孩子说这片叶子可以做蚂蚁的小船。这时有位小姑娘说:这片叶子大大的,我们用这片树叶当画纸画画吧!小姑娘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其他孩子的认同。怎样能满足孩子的热情期望,把树叶当作画纸来作画呢?在与孩子们的讨论中,我们采用先把广玉兰树叶用水粉涂白,再进行水笔勾画的方式,来进行场景的绘画。
借形直接绘画策略在运用时,以材料代替纸张。自然界的各种树叶一般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凹或凸的表面,将这些表面利用起来代替传统的纸,一方面会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另一方面,材料特有的纹理会使画面产生高于纸张的美感,引发幼儿美的体验。在树叶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形态大而且叶面厚实的树叶,在后期的绘画上,不容易破掉。
(二)贴
贴指的是根据自然材料的天然物理特性以及结构特征进行黏贴组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根据自然材料所显现出的形态、特征、纹理进行点、线、面的不同形式的组合。一般用来贴的材料有黄豆、绿豆、黑豆等具有颜色的种子;藤蔓、稻草、灯芯草等纤细的植物,银杏叶、枫叶、梧桐叶等不同形状的植物叶片等。
在进行贴的美术活动中,一般首先会使用各种种子类进行粘贴的组合。在进行粘贴前,教师首先用演示粘贴的方法,让幼儿了解粘贴的步骤。粘贴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点的组合应用,二是线的交错想象,其次是面的添加创造。在线的根据粘贴方法的不同、其选用的材料也是不一样的。
1.点的组合应用
点的组合应用是指选用种子类和小型树叶、木片、果实等自然材料进行拼贴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物体的过程。在点的粘贴操作中,首先,我们采用体积小、而且轻的材料在纸上进行粘贴组合。其次,立体点的组合。幼儿对于大自然总是充满了好奇,小石子、山核桃、板栗等不容易粘帖的材料也都是幼儿兴致盎然想运用的材料,怎样能满足幼儿对材料的需求,满足他们的创作意愿。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探索出用轻粘土为基底,在这些材料上粘上轻粘土后,在进行贴。体积大或重的自然物业可以粘帖。如在美术活动《好饿的毛毛虫》中,原教材预设的是让孩子观看绘本后,进行绘本的再次续编绘画。在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蚕豆、花生和轻粘土的组合来替代原来的绘画形式。立体绘画的呈现,使画面充满了灵气和想象力。
点的组合应用策略在运用时,用蚕豆、板栗、榛子等个体比较大的种子为一个形象点,然后许多这样的点经过不同的组合,在孩子眼中就变成了 毛毛虫,变成了小火车,变成了大象吹泡泡。在组合自然物的过程也是孩子打开思维放飞心灵的过程,让孩子在组合中收获了成功和快乐。
2.线的交错想象
线的交错想象是指选用细树枝、麦秆、灯芯草等线条状的自然物进行叠加粘帖创作。能运用在交错想象中的自然物有很多,选用的材料一般是树枝、木棍、稻草等线条状的自然物密集交错,能成为捕捉很多蚊虫的蜘蛛网。笔直纤细的藤蔓,弯弯绕饶的呈现在画面,触发幼儿思维的碰撞,每一个藤蔓弯绕卷出来的图形,在和孩子的笔触中,都变成了一条条深动形象的小鱼。
如:在美术活动《许多小鱼游来了》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一起到幼儿园所处小区里寻找藤蔓。然后讨论运用藤蔓缠绕形成的不规则形状做鱼身体,幼儿再进行创造。
线的交错想象策略在运用中,教师与幼儿一起发现、收集材料,这是对材料的探究过程。幼儿运用线的交错想象有两种方法。首先,可以借用自然物原有的天然结构,如藤蔓,进行线的添加创造。其次,可以运用线状自然物的叠加,创作出新的形象,如树枝、木棍交错叠加,创作出城堡等立体画面。
3.面的添加创造
幼儿在贴的推进中,手指的灵活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越来越灵活。对材料的使用,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点和线的组合,幼儿更愿意尝试材料的组合粘帖。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在活动的开展中,采用面的添加创造。面的添加创造主要是指形状扁平也面积较大的自然物为主体,进行添加粘帖的绘画过程。
如在美术活动《我想知道的……》主题活动中,开展《秋天的落叶》这一美术活动。在活动开展初,幼儿仅仅只是绘画秋天落叶掉落的景象。在运用自然物“面”进行画面创作中,幼儿对自然物的认知经验和情感体验逐渐加深,幼儿主动选用班级环境布置中的不同形状、颜色的落叶通过粘贴来装饰自己的绘画画面。
图3:多彩色的秋天
面的添加创造策略在运用时,面的添加创造一般是比较扁平的、有组合性的材料,如竹片和竹叶。在进行粘贴中,教师也要考虑使用黏贴的工具是否可以粘贴住选用的材料。一般树叶类和小型种子类,可以选用固体胶和双面胶,白胶。在体积比较大、粘贴有难度的自然材料时,可以选用纳米双面胶、强力胶、热熔胶。
(三)撕
撕指的是运用自然材料特殊的纹理结构和艺术视感,用撕的形式再现出新的形态的表现方式。撕在幼儿美术中式比较常见的,也是表容易操作的美术形式。在幼儿运用撕这一表现方式在美术活动中运用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都会撕这一动作。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我们在美术活动中,首先鼓励幼儿要善于发现材料的特性。会根据自己创作的需求而挑选合适的自然材料。其次,在撕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有目的的撕,不盲目、不随意。使幼儿在撕的过程中,材料挑选自主、材料使用自如,作品呈现自豪。
1.挑选合适的材料撕
自然物中,可以撕的自然物有很多。但是材质是否安全、材质的柔韧度是否适合幼儿园孩子。这是我们在挑选合适材料中所必须要思考的。
如在美术活动中《多彩的鱼》绘画活动中,一位小男孩选择了用狼尾草来进行小鱼的创作。在活动开展分钟左右,孩子的画面还是没有作品的呈现,教师做过去询问后,了解到狼尾草比较有韧性,孩子拉扯不断,而且在用力的拉扯中,孩子手指有轻微的割伤痕迹。
挑选合适的材料撕策略在运用时,由于幼儿的手部肌肉力量较弱,小肌肉的协调能力不够灵活,孩子在撕的过程中,会出现撕不动的情况。所以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首先要考虑材料的特性,提供符合本班幼儿能力且安全的材料。
1.有针对性的撕
幼儿在撕的活动中,很多的幼儿会进行无意识的撕活动。在最后作品的欣赏中,请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时,幼儿往往不知道自己想创作的是什么。有针对性的撕在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教师在组织《调皮的小书包》这一活动中,有个比较活泼的孩子撕了一大堆的树叶使劲地搓动。教师看到被糟蹋的书包,走过去询问:你在撕什么呀?孩子说:你不是让我们玩调皮的小书包嘛?我的书包得一塌糊涂才能是调皮的书包。教师听后交代说:你撕的这些树叶里面一定藏着一个非常特别的动物,它正在用眼睛看着你呢!看看你能不能把它变出来?很快孩子就给了老师一个惊喜:一条腾飞的巨龙赫然出现在眼前。
有针对性的撕策略在运用时,在撕的作品中,幼儿的作品常常被成人以“乱七八糟”在评价。作为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善于在“乱七八糟”的作品中捕捉属于幼儿的精彩。
(四)扎
扎指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某些捆缠的物品把自然物进行捆扎,或运用自然材料进行编扎从而使材料形成立体形态的行为表现。一般用来扎的材料有大蒜头、玉米、花生等植物果实,一般用来编扎的材料有进行玉米叶、稻草、麦秆、棕榈叶植物茎叶。幼儿在运用自然物推进的过程中,孩子对自然物运用的能力逐步增强。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手部动作控制能力和感知力进一步加强,并出现“设计”的萌芽。所以,在材料的提供上要充分考虑满足幼儿的需求。除了平面的编扎,可以进行立体的捆扎,创作出更具立感的作品。
1. 平面的编扎
平面的编扎是指幼儿运用线状或条状的自然物进行编扎。在编扎的过程中,幼儿创造出出形态各异的美术作品。在编扎中,编扎绳的选择可以是稻草、藤蔓、蒲草等有韧性的植物。也可以是现成的粗细不一的麻绳。
如:在美术活动《盘子》活动中,教师请幼儿运用稻草这一自然物来进行扎稻草编盘子这一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说:老师,我扎得盘子不像,我扎不好。在对幼儿作品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对于线条的缠绕编扎没有像成人一样精细规整,幼儿在编扎中,有很多的线条中重复的编扎了,导致好多线条绕在一起了,使得盘子的平面不再平整,有很多突出的稻草绳,凸在盘子的上面。教师对幼儿进行了鼓励:这稻草盘子上面还有好多宝石在上面,真漂亮。孩子听后,心情愉悦的继续进行稻草人的编扎活动。
平面的编扎策略在运用时,大班幼儿尽管有一些扎农作物的经验,但是用起来仍然不够熟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的扎,扎线重复叠加也没有关系”。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自然物的缠扎活动,没有拘束和顾虑
2. 立体的捆扎
立体的捆扎是从认知经验、艺术元素、手指灵活能力等多个维度出发,进行捆扎的方式使多个自然物捆绑在一起,呈现立体的状态。把大蒜、辣椒、花生果实串扎一下,树枝条状的自然物捆一捆,把稻草、玉米叶等线状自然物扎一扎进行再次的创造。灯芯草、芦苇、稻草、玉米叶、麻绳等材料,在孩子手中就会被赋鲜活的生命。丰富的儿园的手工、雕塑活动就可以开展啦。
如:在美术活动《稻草人》活动中,教师请幼儿运用稻草这一自然物来进行扎稻草人这一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说:老师,我扎得稻草人不像,我扎不好。又有幼儿说:老师,我稻草人的手臂有长短了,怎么办?
立体的捆扎策略在运用时,幼儿所扎出的稻草人,尽管身体比例失调,五官挪威,却有神似胜过形似的特点,夸张地表达了幼儿对稻草人的感受,朴实、烂漫、可爱、动人。因此,在运用自然物扎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想不想来衡量,只要幼儿表现出稻草人的神态,就值得鼓励和肯定。
三、研究成效
通过实践研究,自然物作为美术教育资源,开展不同内容、形式的美术活动,让美术活动转变成为幼儿的主动创造活动,从而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去发现、去创造、去获得快乐而美好的体验以及艺术情感。
(一)各类自然物材料的挖掘更加深入
运用了自然物的美术作品中,自然物替代了纸张、画笔,同时还丰富了画面,呈现立体的效果。生活中有各种自然物,如:树叶、木片、竹竿等自然物,将这些材料利用起来,替代传统的纸。在自然物的收集和使用中,教师也发现有很多的材料只要敢于尝试,就会让材料发挥画笔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丰富的自然物,为孩子的创作提供更加广阔的条件刺激,可以激发孩子不断产生新的表现方式,使孩子的作品呈现多样性。如:在美术活动《农作物造型》中,幼儿使用农作物进行装饰,改变了单一的绘画形式,更多的采用自然物(柚子、柿子、橘子、番薯),运用扭扭棒、塑料彩珠、超轻粘土以及会动的“眼睛”来进行装饰,使作品的呈现更具多样性和立体性。自然物的丰富、多样性。教师可以深入的挖掘材料的特性,巧妙地赋予它们艺术的生命和价值,因“材”而异,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 。幼儿在运用自然物的过程中,提升了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从而也学会了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深入挖掘自然材料的过程也是唤醒幼儿经验、迁移幼儿经验的过程,使作品的呈现改变以往单一的绘画形式,呈现丰富、立体、多元的形态。
(二)用自然物开展美术活动的频率增加
每个孩子都喜欢参与自然物美术活动,可是在美术活动时间比较短,大部分幼儿都完成不了,因此我们利用各种时间来保证幼儿的操作时间:如在区域游戏时间、早上来园时间、中午饭后时间、离园时间等,让幼儿进行自然物融入美术活动,充分保证了幼儿作画时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小人》中,菜菜在美术活动结束时没有完成作品。吃好中饭,菜菜马上跑到老师身边询问:老师,我可不可以用山核桃做小人的头发?孩子的语气非常的急切,不难看出她对这次美术作品的再次创作是非常的期待的。自然物融入在美术活动中,孩子的对美术活动的参与兴趣更加的浓厚,改变了以往孩子没有完成作品,需要教师催促的状况。孩子们也更具慧眼的探索自然物在自己作品中的运用,自然物在美术活动的运用也更加的自如,使用频率频繁。
(三)对自然物的操作方法更加多元化
自然物运用在美术活动,可以改变只局限于简单地运用纸和笔作画,幼儿在作画形式和材料的选择上有了上有了更大自由,大大调动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创作的积极性。如:例如:在美术活动《牡丹》这一绘画活动中,有幼儿选用各色种子,对牡丹花进行装饰;有幼儿选用包心菜横切后印画牡丹花;有幼儿选用多片玉米叶扎在一起,再在玉米叶上涂上牡丹花漂亮的颜色。丰富的自然物,为孩子的创作提供更加广阔的条件刺激,激发孩子不断产生新的表现方式,使孩子的作品呈现多样性。在创作中自然材料的加入,犹如马良的神笔,让创作变得更加悠然自得。
引导孩子自然物进行创作,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解放孩子的双手,才能让孩子更加的热爱生活、喜爱美术活动。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美术创作的自然物比比皆是,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学会“慧眼识材”,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创造的双手,一切自然材料则皆能美术。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罗梅 赵福云.幼儿园美术活动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2
[3]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4]冯淑兰.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12
关键词:自然物;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 ;运用研究
一、问题提出
大自然以其勃勃生机存在于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的形态各异的树叶,五彩缤纷的种子,不知名的野花野草以及各种树叶、树枝、树根等,唾手可得这些形态万千各具特色的自然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我们的孩子。为幼儿园美术活动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揭的材料资源。“让一切皆美术”是美术活动在材料运用上着力倡导的理念。幼儿园的美术活动离不开丰富、多样的自然材料。因此,在美术活动的教学中,应具备善于发现材料、运用材料和变换材料的能力,学会“慧眼识材”。扫描当前大班幼儿美术创作活动中对自然物应用存在的现象:
(一)对自然物的材料挖掘不够深入
开展美术活动时,需要教师前期准备较多的材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会为了图方便只准备单一或过少的材料,或者采用纸类等方便收集的材料,限制了孩子们操作的范围。
如:在一次《特别的我》美术活动中,在前期于孩子的讨论中,孩子们需要用各类不同类型的纸、毛线、绒球、布类、种子类等进行装饰绘画。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发现,有少数的孩子直接选用柚子、苹果、桔子来直接在自然物上进行眼睛、头发的添加。创作出独特的《我》。在材料的发掘上,教师先入为主的认为,自然物用来辅助美术活动的。对自然物这一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挖掘的不够深入。
(二)用自然物开展的美术活动频率较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1 但幼儿园很少开展这样的活动,我们老师虽然努力在实现这一目标,但多数老师对于自然物的了解不够,而且运用自然物的技艺也不够娴熟,幼儿更少能将其运用在美术创作中。如:在美术活动《快乐屋》中,教师准备了白纸和水彩笔,请幼儿绘画各种漂亮的快乐屋。在作品的展示时,孩子们在介绍自己作品时,表述更喜欢用树枝、树叶来建构树屋,并进行装饰绘画。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创作形式的呈现上基本比较单一,幼儿的作品以平面形式呈现居多,没有真正满足幼儿真实需求和提升作品艺术美感之间的关系平衡问题。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幼儿主动把自然材料融入到幼儿园美术活动当中这一主观意识需要加强,提高自然物开展美术活动频率,使幼儿在使用自然物的过程总,逐步学会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欣赏美,并在活动中得到快乐。
(三)对自然物的操作方法运用不当
在开展美术活动中,幼儿美术作品的创作是其情感和想象力、创造力的表达、表现。?但是在现幼儿作品的呈现中,形式基本上比较单一,幼儿的作品以直接平面粘贴为主,自然材料没有真正起到美化、丰富幼儿作品的作用。?如:在美术活动《大树你好》这一活动中,教师在材料的运用中,选用了自然材料——树叶来让孩子们进行绘画的添加。在活动过程中,有幼儿说:老师,我想用笋壳来做大树。教师直接否决了:笋壳和大树又不像,还是用树叶装饰比较好。在后期与孩子的讨论中发现,原来那位孩子想用笋壳一个接一个的扎在一起,做成一根立体的树干,然后再用添加树叶。孩子的想法独特而富有创意,教师对自然材料运用的不熟悉,无法顺应幼儿思维发展具象性的特点,满足幼儿创作的需求。
二、自然物在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自然物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非常多,本文重点引导幼儿从画、贴、撕、扎四个方面来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在认真筛选、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物,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不断寻找新方法、新材料的过程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材料探索的快乐,使幼儿对美术活动保持持久的兴趣,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自然物的材料分类如下图:
图1:自然物材料的分类图
(一)画
画指的是根据自然材料的特质,进行“因材施教”的构思和创作。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根据自然材料的外在特征进行局部添画和直接绘画的方式,从而创作出新颖奇特的美术作品。一般用来画的材料有各类表面光滑的石头、大小不一的树叶、粗细各异的树枝、木片等。
在创作材料的使用中, 首先让幼儿通过看看、问问、摸摸、捏捏、折折,调动各种感官探索这些材料的特质,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其次,采用借形想象替代画的方式,引导幼儿根据自然物的形态,进行画面的局部添加替代,发展幼儿以物代物的想象能力。孩子替代能力的逐步增强,已经不满足与局部的替代。这时,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借形绘画,给实物添场景,用自然材料替代纸,打破原有思维,让美术活动更具趣味和创造性。
1.借形局部添画
借形局部添画是指在美术活动中,借助自然物的形态特征,发挥幼儿的想象来替代绘画的一部分内容。如:在收集了很多不同的树叶时,孩子们产生了用树叶创作的意愿,在美术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树叶让幼儿玩一玩,看一看、发现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和纹理。并提问:这片树叶像什么?可以用树叶来当作你们画面中的什么物品?问题的引入,引发幼儿的思考,通过这样给实物补留白方式,鼓励幼儿利用树叶进行替代实物的一部分后再进行创作。在最后作品的呈现中,幼儿运用树叶做夏天的大扇子,用树叶做马路上的小汽车,幼儿作品更加趣味性。在美术创作的时间方面,自然物的替代,也减少了孩子涂、画的时间,能让幼儿在较少的时间内完成自己作品的创作。
图2:夏天的大扇子 图3:路上的小汽车
借形局部添画策略在运用时,需要注意: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让幼儿观察自然物的外形特征,即引导幼儿根据自然物的形态进行联想、思考,产生绘画创作的灵感。并通过设疑、提问的方式引导、启发幼儿思考,从而根据自然物的原始形态进行二次的绘画创造。有了教师的设疑、提问,幼儿绘画的内容会更生动、有趣,有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借形直接绘画
借形直接绘画是指借用自然物独特的纹理和材质特点,引导幼儿在其上面直接进行绘画活动。借型绘画有自然物直接涂鸦和在自然物上先图上白色水粉丙烯颜料打底后再涂鸦,两种。
如 :在户外散步时,孩子们来到一棵广玉兰树下,看到有很多掉落的广玉兰树叶。有孩子说这片叶子可以当扇子,有孩子说这片叶子可以做蚂蚁的小船。这时有位小姑娘说:这片叶子大大的,我们用这片树叶当画纸画画吧!小姑娘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其他孩子的认同。怎样能满足孩子的热情期望,把树叶当作画纸来作画呢?在与孩子们的讨论中,我们采用先把广玉兰树叶用水粉涂白,再进行水笔勾画的方式,来进行场景的绘画。
借形直接绘画策略在运用时,以材料代替纸张。自然界的各种树叶一般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凹或凸的表面,将这些表面利用起来代替传统的纸,一方面会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另一方面,材料特有的纹理会使画面产生高于纸张的美感,引发幼儿美的体验。在树叶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形态大而且叶面厚实的树叶,在后期的绘画上,不容易破掉。
(二)贴
贴指的是根据自然材料的天然物理特性以及结构特征进行黏贴组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根据自然材料所显现出的形态、特征、纹理进行点、线、面的不同形式的组合。一般用来贴的材料有黄豆、绿豆、黑豆等具有颜色的种子;藤蔓、稻草、灯芯草等纤细的植物,银杏叶、枫叶、梧桐叶等不同形状的植物叶片等。
在进行贴的美术活动中,一般首先会使用各种种子类进行粘贴的组合。在进行粘贴前,教师首先用演示粘贴的方法,让幼儿了解粘贴的步骤。粘贴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点的组合应用,二是线的交错想象,其次是面的添加创造。在线的根据粘贴方法的不同、其选用的材料也是不一样的。
1.点的组合应用
点的组合应用是指选用种子类和小型树叶、木片、果实等自然材料进行拼贴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物体的过程。在点的粘贴操作中,首先,我们采用体积小、而且轻的材料在纸上进行粘贴组合。其次,立体点的组合。幼儿对于大自然总是充满了好奇,小石子、山核桃、板栗等不容易粘帖的材料也都是幼儿兴致盎然想运用的材料,怎样能满足幼儿对材料的需求,满足他们的创作意愿。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探索出用轻粘土为基底,在这些材料上粘上轻粘土后,在进行贴。体积大或重的自然物业可以粘帖。如在美术活动《好饿的毛毛虫》中,原教材预设的是让孩子观看绘本后,进行绘本的再次续编绘画。在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引导幼儿尝试用蚕豆、花生和轻粘土的组合来替代原来的绘画形式。立体绘画的呈现,使画面充满了灵气和想象力。
点的组合应用策略在运用时,用蚕豆、板栗、榛子等个体比较大的种子为一个形象点,然后许多这样的点经过不同的组合,在孩子眼中就变成了 毛毛虫,变成了小火车,变成了大象吹泡泡。在组合自然物的过程也是孩子打开思维放飞心灵的过程,让孩子在组合中收获了成功和快乐。
2.线的交错想象
线的交错想象是指选用细树枝、麦秆、灯芯草等线条状的自然物进行叠加粘帖创作。能运用在交错想象中的自然物有很多,选用的材料一般是树枝、木棍、稻草等线条状的自然物密集交错,能成为捕捉很多蚊虫的蜘蛛网。笔直纤细的藤蔓,弯弯绕饶的呈现在画面,触发幼儿思维的碰撞,每一个藤蔓弯绕卷出来的图形,在和孩子的笔触中,都变成了一条条深动形象的小鱼。
如:在美术活动《许多小鱼游来了》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一起到幼儿园所处小区里寻找藤蔓。然后讨论运用藤蔓缠绕形成的不规则形状做鱼身体,幼儿再进行创造。
线的交错想象策略在运用中,教师与幼儿一起发现、收集材料,这是对材料的探究过程。幼儿运用线的交错想象有两种方法。首先,可以借用自然物原有的天然结构,如藤蔓,进行线的添加创造。其次,可以运用线状自然物的叠加,创作出新的形象,如树枝、木棍交错叠加,创作出城堡等立体画面。
3.面的添加创造
幼儿在贴的推进中,手指的灵活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越来越灵活。对材料的使用,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点和线的组合,幼儿更愿意尝试材料的组合粘帖。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在活动的开展中,采用面的添加创造。面的添加创造主要是指形状扁平也面积较大的自然物为主体,进行添加粘帖的绘画过程。
如在美术活动《我想知道的……》主题活动中,开展《秋天的落叶》这一美术活动。在活动开展初,幼儿仅仅只是绘画秋天落叶掉落的景象。在运用自然物“面”进行画面创作中,幼儿对自然物的认知经验和情感体验逐渐加深,幼儿主动选用班级环境布置中的不同形状、颜色的落叶通过粘贴来装饰自己的绘画画面。
图3:多彩色的秋天
面的添加创造策略在运用时,面的添加创造一般是比较扁平的、有组合性的材料,如竹片和竹叶。在进行粘贴中,教师也要考虑使用黏贴的工具是否可以粘贴住选用的材料。一般树叶类和小型种子类,可以选用固体胶和双面胶,白胶。在体积比较大、粘贴有难度的自然材料时,可以选用纳米双面胶、强力胶、热熔胶。
(三)撕
撕指的是运用自然材料特殊的纹理结构和艺术视感,用撕的形式再现出新的形态的表现方式。撕在幼儿美术中式比较常见的,也是表容易操作的美术形式。在幼儿运用撕这一表现方式在美术活动中运用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都会撕这一动作。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我们在美术活动中,首先鼓励幼儿要善于发现材料的特性。会根据自己创作的需求而挑选合适的自然材料。其次,在撕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有目的的撕,不盲目、不随意。使幼儿在撕的过程中,材料挑选自主、材料使用自如,作品呈现自豪。
1.挑选合适的材料撕
自然物中,可以撕的自然物有很多。但是材质是否安全、材质的柔韧度是否适合幼儿园孩子。这是我们在挑选合适材料中所必须要思考的。
如在美术活动中《多彩的鱼》绘画活动中,一位小男孩选择了用狼尾草来进行小鱼的创作。在活动开展分钟左右,孩子的画面还是没有作品的呈现,教师做过去询问后,了解到狼尾草比较有韧性,孩子拉扯不断,而且在用力的拉扯中,孩子手指有轻微的割伤痕迹。
挑选合适的材料撕策略在运用时,由于幼儿的手部肌肉力量较弱,小肌肉的协调能力不够灵活,孩子在撕的过程中,会出现撕不动的情况。所以教师在材料的提供上,首先要考虑材料的特性,提供符合本班幼儿能力且安全的材料。
1.有针对性的撕
幼儿在撕的活动中,很多的幼儿会进行无意识的撕活动。在最后作品的欣赏中,请幼儿分享自己的作品时,幼儿往往不知道自己想创作的是什么。有针对性的撕在幼儿的美术活动中开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教师在组织《调皮的小书包》这一活动中,有个比较活泼的孩子撕了一大堆的树叶使劲地搓动。教师看到被糟蹋的书包,走过去询问:你在撕什么呀?孩子说:你不是让我们玩调皮的小书包嘛?我的书包得一塌糊涂才能是调皮的书包。教师听后交代说:你撕的这些树叶里面一定藏着一个非常特别的动物,它正在用眼睛看着你呢!看看你能不能把它变出来?很快孩子就给了老师一个惊喜:一条腾飞的巨龙赫然出现在眼前。
有针对性的撕策略在运用时,在撕的作品中,幼儿的作品常常被成人以“乱七八糟”在评价。作为教师,应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善于在“乱七八糟”的作品中捕捉属于幼儿的精彩。
(四)扎
扎指在美术活动中运用某些捆缠的物品把自然物进行捆扎,或运用自然材料进行编扎从而使材料形成立体形态的行为表现。一般用来扎的材料有大蒜头、玉米、花生等植物果实,一般用来编扎的材料有进行玉米叶、稻草、麦秆、棕榈叶植物茎叶。幼儿在运用自然物推进的过程中,孩子对自然物运用的能力逐步增强。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手部动作控制能力和感知力进一步加强,并出现“设计”的萌芽。所以,在材料的提供上要充分考虑满足幼儿的需求。除了平面的编扎,可以进行立体的捆扎,创作出更具立感的作品。
1. 平面的编扎
平面的编扎是指幼儿运用线状或条状的自然物进行编扎。在编扎的过程中,幼儿创造出出形态各异的美术作品。在编扎中,编扎绳的选择可以是稻草、藤蔓、蒲草等有韧性的植物。也可以是现成的粗细不一的麻绳。
如:在美术活动《盘子》活动中,教师请幼儿运用稻草这一自然物来进行扎稻草编盘子这一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说:老师,我扎得盘子不像,我扎不好。在对幼儿作品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对于线条的缠绕编扎没有像成人一样精细规整,幼儿在编扎中,有很多的线条中重复的编扎了,导致好多线条绕在一起了,使得盘子的平面不再平整,有很多突出的稻草绳,凸在盘子的上面。教师对幼儿进行了鼓励:这稻草盘子上面还有好多宝石在上面,真漂亮。孩子听后,心情愉悦的继续进行稻草人的编扎活动。
平面的编扎策略在运用时,大班幼儿尽管有一些扎农作物的经验,但是用起来仍然不够熟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的扎,扎线重复叠加也没有关系”。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自然物的缠扎活动,没有拘束和顾虑
2. 立体的捆扎
立体的捆扎是从认知经验、艺术元素、手指灵活能力等多个维度出发,进行捆扎的方式使多个自然物捆绑在一起,呈现立体的状态。把大蒜、辣椒、花生果实串扎一下,树枝条状的自然物捆一捆,把稻草、玉米叶等线状自然物扎一扎进行再次的创造。灯芯草、芦苇、稻草、玉米叶、麻绳等材料,在孩子手中就会被赋鲜活的生命。丰富的儿园的手工、雕塑活动就可以开展啦。
如:在美术活动《稻草人》活动中,教师请幼儿运用稻草这一自然物来进行扎稻草人这一活动。在活动中,幼儿说:老师,我扎得稻草人不像,我扎不好。又有幼儿说:老师,我稻草人的手臂有长短了,怎么办?
立体的捆扎策略在运用时,幼儿所扎出的稻草人,尽管身体比例失调,五官挪威,却有神似胜过形似的特点,夸张地表达了幼儿对稻草人的感受,朴实、烂漫、可爱、动人。因此,在运用自然物扎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想不想来衡量,只要幼儿表现出稻草人的神态,就值得鼓励和肯定。
三、研究成效
通过实践研究,自然物作为美术教育资源,开展不同内容、形式的美术活动,让美术活动转变成为幼儿的主动创造活动,从而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去发现、去创造、去获得快乐而美好的体验以及艺术情感。
(一)各类自然物材料的挖掘更加深入
运用了自然物的美术作品中,自然物替代了纸张、画笔,同时还丰富了画面,呈现立体的效果。生活中有各种自然物,如:树叶、木片、竹竿等自然物,将这些材料利用起来,替代传统的纸。在自然物的收集和使用中,教师也发现有很多的材料只要敢于尝试,就会让材料发挥画笔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丰富的自然物,为孩子的创作提供更加广阔的条件刺激,可以激发孩子不断产生新的表现方式,使孩子的作品呈现多样性。如:在美术活动《农作物造型》中,幼儿使用农作物进行装饰,改变了单一的绘画形式,更多的采用自然物(柚子、柿子、橘子、番薯),运用扭扭棒、塑料彩珠、超轻粘土以及会动的“眼睛”来进行装饰,使作品的呈现更具多样性和立体性。自然物的丰富、多样性。教师可以深入的挖掘材料的特性,巧妙地赋予它们艺术的生命和价值,因“材”而异,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 。幼儿在运用自然物的过程中,提升了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从而也学会了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深入挖掘自然材料的过程也是唤醒幼儿经验、迁移幼儿经验的过程,使作品的呈现改变以往单一的绘画形式,呈现丰富、立体、多元的形态。
(二)用自然物开展美术活动的频率增加
每个孩子都喜欢参与自然物美术活动,可是在美术活动时间比较短,大部分幼儿都完成不了,因此我们利用各种时间来保证幼儿的操作时间:如在区域游戏时间、早上来园时间、中午饭后时间、离园时间等,让幼儿进行自然物融入美术活动,充分保证了幼儿作画时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小人》中,菜菜在美术活动结束时没有完成作品。吃好中饭,菜菜马上跑到老师身边询问:老师,我可不可以用山核桃做小人的头发?孩子的语气非常的急切,不难看出她对这次美术作品的再次创作是非常的期待的。自然物融入在美术活动中,孩子的对美术活动的参与兴趣更加的浓厚,改变了以往孩子没有完成作品,需要教师催促的状况。孩子们也更具慧眼的探索自然物在自己作品中的运用,自然物在美术活动的运用也更加的自如,使用频率频繁。
(三)对自然物的操作方法更加多元化
自然物运用在美术活动,可以改变只局限于简单地运用纸和笔作画,幼儿在作画形式和材料的选择上有了上有了更大自由,大大调动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创作的积极性。如:例如:在美术活动《牡丹》这一绘画活动中,有幼儿选用各色种子,对牡丹花进行装饰;有幼儿选用包心菜横切后印画牡丹花;有幼儿选用多片玉米叶扎在一起,再在玉米叶上涂上牡丹花漂亮的颜色。丰富的自然物,为孩子的创作提供更加广阔的条件刺激,激发孩子不断产生新的表现方式,使孩子的作品呈现多样性。在创作中自然材料的加入,犹如马良的神笔,让创作变得更加悠然自得。
引导孩子自然物进行创作,是永无止境的。只有解放孩子的双手,才能让孩子更加的热爱生活、喜爱美术活动。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美术创作的自然物比比皆是,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学会“慧眼识材”,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创造的双手,一切自然材料则皆能美术。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2]罗梅 赵福云.幼儿园美术活动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2
[3]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4]冯淑兰.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12
- 【发布时间】2021/4/26 11:51:26
- 【点击频次】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