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谈政治课教学渗透式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思想政治课虽然不同于品德课和时事教育课,但它同样肩负着教育学生的职责和重任,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政治课教材中蕴涵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式教育,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政治课 渗透式教育 策略与方法
强化政治课育人功能,进行渗透式教育,是由政治课性质和主要任务决定的,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问题,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制约了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益。为此教师应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导下,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寻求最佳切入点,结合知识传授,借助于身教,进行渗透式教育。
一、在知识分析中进行渗透式教育
政治课性质、主要任务和更高层次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在知识分析中应进行渗透式教育。教育教学经验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渗透式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与教学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果教师能够妥善处理好两者关系,那么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程和学生学习,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目前教学评价机制的局限性以及传统观念的相对稳定性,致使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和学校仍然以考试成绩评价教师,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深入人心。加之有些政治教师目光短视,看不到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有些教师还没有吃透《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实质,未能理解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前瞻性。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部分教师更多地考虑自身实现利益,急功近利地片面地抓学生学习,甚至以牺牲学生的部分利益为代价换取成绩的提高,因而他们在教学中依然固守应试教育模式,不仅严重影响到政治课育人功能的发挥,而且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思想政治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教育课,它是以知识为载体,以知识传授和学习为路径,以育人为核心和根本目标,以渗透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对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精心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或者富有启发性的实证材料,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分析思考和揣摩领悟,或者由教师提炼升华,上升到教育的高度,让学生得到启发,获得感悟,受到教育。渗透式教育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由外而内浸润学生心田,日积月累,再由内而外化为自觉行动,养成良好习惯,最终形成道德品质。如《生活与哲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个知识点,如果教师缺乏育人意识,定然按照传统做法,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后训练,强化巩固。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和教育的机会。为此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适当增补和优化教学内容,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开展辩论,引导他们得出与教材一致或者不一致的结论。教师再行强化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面对不一致的结论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使学生心悦诚服,彻底消除错误观念,获得正确认识,并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二、在合作探究中进行渗透式教育
心理学家斯莱文分析了52项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发现有33项表明合作学习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们进行的一项实验结果表明,合作探究能够使成绩较好的人更好,能够使成绩较差的人振奋起来,得到帮助,潜力得到挖掘,成绩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合作探究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仅如此,还有利于各种观点在相互碰撞和相互激荡中,引发连锁反应,产生思维火花,形成创新思维,同时学生彼此受到启发,获得教育。
合作探究应成为素质教育背景下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的渗透方式。但在具体运用上存在一定问题,有些教师在没有深入研究教材,没有对问题进行精心预设的前提下,随意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这样做既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又不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变成了形式主义的课堂点缀,失去其应有价值和意义。研究表明,含有互动、互助、协同、整合、求新、辨析、评判、表现等因素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探究学习。还有研究表明,当学习目标非常重要时,学习任务复杂或抽象时、问题有待解决时,要想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时,希望学生能够牢记所学知识时,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成为最主要的教学任务时,都应该使用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这就意味着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于学生合作探究,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教育需要,精心设计具有合作探究价值和一定教育意义的课题,或者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综合探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进行渗透式教育。
合作探究同样是政治课的重要教学方式和教育的渗透方式。《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为此教材每个单元安排一个具有现实性、启发性和教育性的综合探究。并指出:“它是本单元学习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能力。它有益于发展你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动用知识储备和分析处理材料信息的过程,是能动的思维和积极的思考过程,同时也是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启发的过程。但部分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综合探究存在的合理性和蕴含其中的教育价值,因而疏于利用,不仅失去了合作探究的机会,而且失去了很好的渗透式教育机会,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单元后的综合探究。为此,教师在课前应确定并分解主题,提出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综合性和教育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围绕问题收集相关材料,同时教师应充分准备,精心挑选相关的音像视频资料充实教材,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正确对待金钱”的综合探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金钱,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学生一旦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就能够使他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今后不至于沦为金钱的奴隶。
三、在无言的身教中进行渗透式教育
教师职业性质、特点、职责和使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声的渗透式教育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在无言的身教中进行渗透式教育,即教师应在各个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和楷模,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教育影响力。正如夸美纽斯所说的:“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教育学生。”巴班斯基指出:“教师以身作则,他的个性品质使发挥教学的教育作用的强有力手段,因为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几乎每日都看到教师的个性品质。学生不仅听到,而且通过自己教师的行为举止看到了正确的东西,就会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政治信念。……教师行为中的道德作风,外表仪态、衣着,谈吐,以至对缺点的反应,都能对学生起到特别严格的‘控制’作用。” 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各个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渗透式教育。
有些教师虽然重视言教,但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身教,误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多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可以解决学生思想和道德问题,就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事实上,重视言教,却忽视身教,并不比一味地传授知识要更好,因为学生与教师打交道的机会较多,接触较为频繁,教师活动空间相对有限,基本上是在学生视野范围内,另外他们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了解教师在校内外更多的情况,这就意味着教师全天候和全方位地处于学生有意或无意的监督之中。有鉴于此,如果教师对学生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课上一套,课后一套,那么教师就失去了应有的威信和影响力,课堂上的言教非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遭到学生的鄙视和无声的抵触,因此教师要想让言教充分发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身教。
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政治课教师更应该、更需要严于律己。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在教学工作上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勇于超越,追求卓越,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和专家型的教师;在学习上勤于阅读,博览群书,扩展知识面,丰富其内涵,做一个“书生气”的教师;在人际交往中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做一个乐于向善的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平等相处,做一个具有民主精神的教师;在时空上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一个注重诚信的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做一个德行深厚的教师。若如此,教师则能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即使在课堂教学中不进行有声的言教,仅凭身教,足以令学生敬佩折服,会对他们产生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教育影响。正如包德列夫所说的:“教育者的人格、他的道德风貌对学生意识和性格的形成,对他的共产主义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能发生决定性影响。”政治教师只有执着追求,不懈努力,学生才能沐浴在教师职业的光辉中健康成长。
渗透式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寻求更多的方式,以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的育人功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并促进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挖掘和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政治课 渗透式教育 策略与方法
强化政治课育人功能,进行渗透式教育,是由政治课性质和主要任务决定的,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问题,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制约了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益。为此教师应在《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导下,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内容,寻求最佳切入点,结合知识传授,借助于身教,进行渗透式教育。
一、在知识分析中进行渗透式教育
政治课性质、主要任务和更高层次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在知识分析中应进行渗透式教育。教育教学经验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渗透式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与教学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果教师能够妥善处理好两者关系,那么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程和学生学习,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目前教学评价机制的局限性以及传统观念的相对稳定性,致使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家长和学校仍然以考试成绩评价教师,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观念深入人心。加之有些政治教师目光短视,看不到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积极作用,有些教师还没有吃透《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实质,未能理解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前瞻性。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部分教师更多地考虑自身实现利益,急功近利地片面地抓学生学习,甚至以牺牲学生的部分利益为代价换取成绩的提高,因而他们在教学中依然固守应试教育模式,不仅严重影响到政治课育人功能的发挥,而且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思想政治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教育课,它是以知识为载体,以知识传授和学习为路径,以育人为核心和根本目标,以渗透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对教学内容生活化处理,精心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或者富有启发性的实证材料,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分析思考和揣摩领悟,或者由教师提炼升华,上升到教育的高度,让学生得到启发,获得感悟,受到教育。渗透式教育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由外而内浸润学生心田,日积月累,再由内而外化为自觉行动,养成良好习惯,最终形成道德品质。如《生活与哲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个知识点,如果教师缺乏育人意识,定然按照传统做法,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后训练,强化巩固。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和教育的机会。为此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适当增补和优化教学内容,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或开展辩论,引导他们得出与教材一致或者不一致的结论。教师再行强化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面对不一致的结论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使学生心悦诚服,彻底消除错误观念,获得正确认识,并从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二、在合作探究中进行渗透式教育
心理学家斯莱文分析了52项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发现有33项表明合作学习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们进行的一项实验结果表明,合作探究能够使成绩较好的人更好,能够使成绩较差的人振奋起来,得到帮助,潜力得到挖掘,成绩有所提高,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合作探究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仅如此,还有利于各种观点在相互碰撞和相互激荡中,引发连锁反应,产生思维火花,形成创新思维,同时学生彼此受到启发,获得教育。
合作探究应成为素质教育背景下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的渗透方式。但在具体运用上存在一定问题,有些教师在没有深入研究教材,没有对问题进行精心预设的前提下,随意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这样做既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又不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变成了形式主义的课堂点缀,失去其应有价值和意义。研究表明,含有互动、互助、协同、整合、求新、辨析、评判、表现等因素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探究学习。还有研究表明,当学习目标非常重要时,学习任务复杂或抽象时、问题有待解决时,要想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时,希望学生能够牢记所学知识时,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成为最主要的教学任务时,都应该使用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这就意味着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于学生合作探究,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教育需要,精心设计具有合作探究价值和一定教育意义的课题,或者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综合探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进行渗透式教育。
合作探究同样是政治课的重要教学方式和教育的渗透方式。《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为此教材每个单元安排一个具有现实性、启发性和教育性的综合探究。并指出:“它是本单元学习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能力。它有益于发展你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动用知识储备和分析处理材料信息的过程,是能动的思维和积极的思考过程,同时也是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启发的过程。但部分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综合探究存在的合理性和蕴含其中的教育价值,因而疏于利用,不仅失去了合作探究的机会,而且失去了很好的渗透式教育机会,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单元后的综合探究。为此,教师在课前应确定并分解主题,提出具有启发性、开放性、综合性和教育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围绕问题收集相关材料,同时教师应充分准备,精心挑选相关的音像视频资料充实教材,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正确对待金钱”的综合探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金钱,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学生一旦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就能够使他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今后不至于沦为金钱的奴隶。
三、在无言的身教中进行渗透式教育
教师职业性质、特点、职责和使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声的渗透式教育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在无言的身教中进行渗透式教育,即教师应在各个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和楷模,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教育影响力。正如夸美纽斯所说的:“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教育学生。”巴班斯基指出:“教师以身作则,他的个性品质使发挥教学的教育作用的强有力手段,因为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几乎每日都看到教师的个性品质。学生不仅听到,而且通过自己教师的行为举止看到了正确的东西,就会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深刻的政治信念。……教师行为中的道德作风,外表仪态、衣着,谈吐,以至对缺点的反应,都能对学生起到特别严格的‘控制’作用。” 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各个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渗透式教育。
有些教师虽然重视言教,但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身教,误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多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可以解决学生思想和道德问题,就能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事实上,重视言教,却忽视身教,并不比一味地传授知识要更好,因为学生与教师打交道的机会较多,接触较为频繁,教师活动空间相对有限,基本上是在学生视野范围内,另外他们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了解教师在校内外更多的情况,这就意味着教师全天候和全方位地处于学生有意或无意的监督之中。有鉴于此,如果教师对学生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课上一套,课后一套,那么教师就失去了应有的威信和影响力,课堂上的言教非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遭到学生的鄙视和无声的抵触,因此教师要想让言教充分发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身教。
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政治课教师更应该、更需要严于律己。为此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在教学工作上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勇于超越,追求卓越,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和专家型的教师;在学习上勤于阅读,博览群书,扩展知识面,丰富其内涵,做一个“书生气”的教师;在人际交往中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和谐相处,做一个乐于向善的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平等相处,做一个具有民主精神的教师;在时空上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一个注重诚信的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做一个德行深厚的教师。若如此,教师则能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即使在课堂教学中不进行有声的言教,仅凭身教,足以令学生敬佩折服,会对他们产生润物细无声式的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教育影响。正如包德列夫所说的:“教育者的人格、他的道德风貌对学生意识和性格的形成,对他的共产主义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能发生决定性影响。”政治教师只有执着追求,不懈努力,学生才能沐浴在教师职业的光辉中健康成长。
渗透式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寻求更多的方式,以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的育人功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并促进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挖掘和成绩的提高。
- 【发布时间】2021/4/26 11:47:26
- 【点击频次】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