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音乐鉴赏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提升策略

 

【作者】 刘晓丽

【机构】 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音乐审美教育已经成为目前的教育热点,音乐教育的核心就是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鉴别力,为美育实现提供重要手段,大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还能理解音乐内容,以便带动人自身各因素的平衡发展,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与人文素养。
  关键词:音乐鉴赏课堂;审美教育;提升策略
  音乐鉴赏课堂中的审美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教育观念落后,忽视了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教学过程违背了审美教育规则与规律,课堂教学定位失衡,阻碍了音乐鉴赏课堂审美教育的发展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措施以便有所帮助。
  一.从学生兴趣出发,提高音乐感知能力
  感知能力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理解和揣摩而积累的丰富的内在情感的能力。音乐的基本要素有音高、节奏、曲调、速度、力度等,欣赏音乐作品,首先要有一定的基本要素知识,其次,还要基本要素相互结合,按照音乐规律将他们整合成旋律、乐句等音乐结构,有时候甚至合成为完整的音乐作品,这样才是音乐感知。音乐鉴赏课堂中提高音乐感知的方法挺多。
  (1)从旋律节奏拓展音响感知。音响感知是表达对一音乐作品理解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听完一部音乐作品的时候,表达出对作品的理解,包括其情感变化和发展历程。这是鉴赏者凭借听觉去感性地领会音乐音响的一种直接感受。在音响感知的过程中,旋律是音乐表现的主体,音乐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旋律来进行的。而往往学生对待音乐的喜好也是首先通过旋律来评判的。除了旋律外,节奏在音响感知中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给学生讲到摇滚乐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可谓是达到最高潮,摇滚乐就是在强烈的鼓点伴奏下,给人一种亢奋的感官刺激。包括爵士的节奏感也是能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提升大学生的兴趣。
  (2)用动作的参与体验音乐。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的直接参与能够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更主动地去体验音乐。往往人们在听到音乐的时候,自己的头或者身体会自然的随着一音乐的旋律节奏而晃动,这是人本能的自然流露。所以,鉴赏音乐的最愉悦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肢体动作来表现。
  二.注重鉴赏活动中的审美情感体验
  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对外界现实的一种直接反应。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最富有情感艺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人们的喜怒哀乐均可从音乐表现出来,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修养。从实践教学中讲,情感体验是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是可以通过培养形成的,因此,在音乐鉴赏课中,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这些手段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修养水平是有作用的。
  音乐鉴赏是体验情感的过程,它不仅是鉴赏者与音乐的情感内涵交流的过程,也通过歌曲美的旋律,让学生鉴赏美,并能使自己的情感与词交融、与曲交融、与景交融、与教学活动产生一种共鸣的过程。情感体验是音乐鉴赏课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如果能运用适当方法、手段和音乐自身进行体验,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使音乐鉴赏课更富有生命力。
  三.音乐鉴赏中的想象与联想
  音乐中的情感是具有一定思想的,是来源于生活基础的一种情感,但是音乐木身的表现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从旋律和节奏来表现,这就导致音乐本身无法将其内在的情感和联系到现实的具体形象表达出来。所以,欣赏者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来完善音乐本身的所无法表达的方面。虽然音乐比较善于表现人们的主观思想和情感经历,但作曲家们希望并致力于运用自身音乐的情感来描绘外界客观世界。然而音乐是一种主观形象,是抽象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的联想和想象,才能把客观一世界的形象融于音乐形象中。音乐作品,不论是哪种音乐,包括描绘性的、情节性的或者是抒情性的,在欣赏的过程中都需要发挥想象和联想的作用。
  四.提升教师自身的审美心理标准
  当今音乐审美教育一直倍受社会关注,若想加强学生音乐审美的培养,就要提升教师自身的审美心理标准。
  (l)良好教育认知水平的提升。这是指教师的认知过程,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周围事物和客观环境,使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平衡,能在教育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
  (2)良好自我意识的提升。这是指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客观地认识自己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悦纳自我就是要平静而理智的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自我调控能力就是能主动调控自我,积极适应环境,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具有较高的教育效能感。
  (3)良好的职业角色认同。对待事业的态度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构成因素。教师应热爱教师事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和热爱,愉快地接纳这一职业,有足够的职业自居心理,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能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热爱学生,并了解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
  (4)顽强的教育意志。由于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尤其是新教师,面临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其工作难度不言而喻。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敢于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心理品质,而且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持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能够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5)良好教育人际关系的提升。人际关系是衡量一个人心理的重要标准。教师的教育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能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能够处理各种教育人际关系,能被学生、家长、同事等所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
  参考文献:
  【1】蒋国忠,审美艺术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邹敏华,音乐审美中的视听联觉与创造性思维【J】,中国音乐,2006,04
  • 【发布时间】2021/4/26 11:46:14
  • 【点击频次】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