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运用的几个误区

 

【作者】 李世清 修慧娟

【机构】 长汀二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感动中国”人物已成为高中生热门写作素材之一。如在高考作文中运用得当,可使作文具有丰富、深刻、有文采、有时代感等特点。但不少学生光有积累,而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开发和组织好这些论据。本文拟对作文中运用“感动中国”人物素材的常见误区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感动中国”人物  素材  误区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让文章具有时代的气息,这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方向之一。我们的绝大多数同学,在写作风格定型,在写作体裁限制的情况下,都选择了素材的新颖,即用作文选材的与时俱进,让作文具有时代感。在这点上,“感动中国”人物堪称时代精神的典范,它除了带给大家感动之外,也是绝佳的时新写作素材。但是,面对每年都会涌现出来的“感动中国”人物,有的学生就像是进入了琳琅满目的文化超市,虽然可以任取所需,但在采撷运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陷入了运用的误区。那么,这些误区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误区一:张冠李戴,歪曲事实
  不少学生对“感动中国”人物的基本情况没有认真搞懂,写作时往往张冠李戴或者歪曲事实。比如张丽莉老师曾解释过她的名字的含义是“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但在写作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张丽丽”、“张莉莉”、“张莉丽”……经常被搞混的名字还有:同是科技工作者的“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和“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同是默默捐资助学的白芳礼老人和刘盛兰老人……
  深入了解人物的事迹材料,这是能够运用的基础。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硬伤”往往会拉低改卷老师对文章的整体印象。
  误区二:拖沓冗长,缺乏剪裁
  有些学生对“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了解得很透彻,自认为掌握了“时新”的论据,于是在写作时洋洋洒洒,把论据写得拖沓冗长,不仅事件非常的具体,更是恨不得把整个人物详详细细的介绍给大家,结果,出现了体裁是议论文,而里面的论据却像记叙文的“四不像”文章。
  议论文的事件是为中心服务的,他需要简明概括,需要精炼,更需要对表现中心的事件亮点的提炼,只有善于筛选剪裁组合运用素材,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一细节。详略得当的表达,作文才更富有生命力。比如在写爱国题材时有同学这样写道:
  如果没有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黄旭华就不会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远离故土,远离亲人,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想想已故去的为核武器的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林俊德,为辽宁号航母殉职的罗阳,以及新中国建立初期“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他们同样都有一股信念:哪怕披荆斩棘,哪怕困难重重,也要永远致力于科学研究,舍身报国,一生报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坚固,我们的民族才能扬眉吐气。
  作者在选用这些人物素材时,叙述事例点到而已。并能够由个例引到同一类型的例子的共性,内容充实而且中心和素材的结合非常的紧密。当然,在写作时可以从古今中外相关论据中多角度运用,如果全篇只用“感动中国”人物材料的话,作文会显得单调和单薄。
  误区三:生搬硬套,不知变通
  “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言简意赅,颇具文采。很多考生就把它当成了写作“万金油”,不分场合的全篇或大量引用,这样有抄袭或凑字数之嫌。而且,过多的引用,也会造成自己的整体文风不一致。写作中,一般不要直接、大量的引用人物颁奖词。如果非要引用原句,则一定要进行有机的重组,合理的转化。不要留下斧凿之痕,不能给人牵强之感。
  如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颁奖词是这样的:
  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2006年高考广东卷有一篇叫《心有天使,诗意人生》的满分作文是这样化用徐本禹的颁奖词的:
  徐本禹,是什么驱动着你奔向贫瘠的大山?是爱的天性,是一种对社会报恩的责任感吧!你用软弱的肩膀支撑着倾倒的教室,用一颗善良的心帮助那些孩子。这本不是你个人的责任,而你却一心奔向大山,纵然你个人的力量不能让孩子们的眼中铺满阳光,但是你用爱点燃的火把,刺痛了人们的眼睛,同时也苏醒了人们的心扉。
  文章选取了徐本禹的事例,嵌入了徐本禹在获选“感动中国”人物上的颁奖词,抓住了“肩膀”、“责任”、“爱”、“火把”等关键词,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做到了情中富理。颁奖词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又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误区四:见解平庸,落入俗套
  看到刘伟、邰丽华马上就想到“身残志坚”,看到田世国、陈斌强马上就想到“行孝报恩”,这是大众化的选择。当某个热点素材被无数考生使用时,就会大大降低素材带给阅卷老师的新鲜感。但如果能创造性的使用素材,从人物事迹中挖掘出更新更深刻的感悟,体验和认识,依旧能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比如这样一个角度:
  二坪村,一个四川大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小村寨,一个只有靠木制的云梯才能与外界沟通的穷村落,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却在这里一呆就是18年。他们的到来,让荒废已久的村小学有了朗朗的读书声,让孩子们曾经迷茫的眼神里有了光彩,让这个小村寨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了大山。当李桂林夫妇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后,无数的荣誉纷至沓来,人们毫不吝惜自己美好的词汇去赞美他们。可我们也该意识到,如果没有残酷的乡村教育现实,就没有这些“最美乡村教师”的出现。让尚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上学、放学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攀爬云梯,而且这种状况几十年都没有得到改善,这难道不是某些监管部门的责任缺失?难道不是当今教育现状的某些弊病反衬出了这些乡村教师的伟大?
  综上所述,其实所出现的四个误区都不是太大的毛病,只要我们对材料吃深吃透,把思路打开一些,都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在使用材料时,既要联系生活实际,拓宽素材价值领域,也要多角度来挖掘其主旨,既可以“正面反用”,也可以“反面正用”。
  总之,每年“感动中国”人物素材是最新鲜、最富现实意义的鲜活素材。只有善于取舍,剪裁得当,才能战胜运用作文素材的呆板平庸;只有多动脑多创新,才能克服思维的惯性和惰性,让文章真正地获得灵魂。把“感动中国”用好,用活,用透了,你的文章就升格了。
  • 【发布时间】2021/4/26 11:45:41
  • 【点击频次】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