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教学过程中新型课件的发展趋势探索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 本文简要说明了现阶段的多媒体课件存在的各种弊端,继而根据现阶段的弊端,提出了新一代课件在制作主体上专业化、课件内容集展示、说教、测评、作业为一体、使用上双主体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教学 多媒体 新型课件
在人类获取的信息中来自视觉的占有83%,来自听觉的占有11%,来自嗅觉的占有1.5%,来自触觉的占有1.5%,来自味觉的占有1%。因此对于单一的听老师讲课来说, 多媒体技术在多种感官的共同运行下所获取得信息量就显得有趣的多,也更加丰富。
在认知研究理论中,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有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无关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源于学习材料本身的特性( 如复杂度) ,是相对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而言的。无关认知负荷来源于材料的设计与呈现方式或教学活动本身,是认知负荷理论的核心。当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无法直接与图式获取和图式自动化联系时,就会产生无关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是指学习者将工作记忆能量投入更深层的图式建构和存储,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监控和对学习策略关注时产生的认知负荷[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软件、课件、图片等,可以减轻学生的无关认知负荷、与相关认知负荷,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为了推进多媒体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1986 年我国成立了“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中心”。90 年代,我国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并在课外实践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0 年后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研究与交流进入了蓬勃发展。2000 年11 月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全面启动中学“校校通”工程,在5-10 年时间内使全国90%的中学能够上网。据教育部有关调查统计,到2002 年底全国中小学约有计算机584 万台,平均每35人一台,全国建立校园网和局域网的学校到2002年底已经达到了2.6 万多所。
但在现阶段的多媒体教育中,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在内容、制作、使用三个环节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1、课件内容没能摆脱“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的窠臼,真正能利用多媒体上课的教师并不多。调查表明,只有32%的教师会自己制作课件,关于课件的质量仅有28%的同学认为质量较好。
2、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低。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是多媒体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调查发现我国教师对电脑的使用水平普遍较低,差距较大:72.48%的教师承认还处在电脑启蒙阶段,信息技术资格考试通过率只有6.45%,86.84%的教师承认自己对电脑硬件基本没有了解,能熟练应用的分别只占14.1%、4.43%和7.84%。编制高水平的课件,需要熟悉计算机软件专业、美学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专业的知识,由此课件教师已经没有承担课件的制作的能力[2]。
3、课件使用中,学生存在两个注意力集中点。在实际的多媒体课件使用过程中,教师一边使用课件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一边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既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展示的课件本身上,又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本人身上,无端端的增加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认知负荷。
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出现的弊端,势必要求新一代的多媒体课件能够解决传统课件的弊端,则需要具备以下几个优势。
1、课件制作主体专业化
传统的课件制作是有教师单一群体完成,在课件的制作方面有很大的瓶颈。新一代的课件,需要由专业化的制作团队进行,团队包括: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美学专业[3]、学生等4个方面的专业人员。
团队内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员,能够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处理课件中的各种展示方式。美学专业相关人员则针对各种展现形式,提出专业的色彩搭配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需要将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贡献出来,从而使课件在使用过程,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会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将学生引入课件的制作过程,能够使课件所采用的各种展现形式、方法适应学生群体。
2、课件内容集展示、说教、测评、作业为一体
使用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在课件展示内容时,以语音的方式,同时播放专业讲师的说教内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课件本身,解决传统课件两个注意力集中点的弊端。
新一代课件中增加对知识的测试环节,在课堂教学的同事,既可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可以再次进行补充性讲解,已达到充分掌握的目标。
新一代课件中的作业功能,能够使学生在自己的电脑或智能终端上,完成作业,并立即进行作业的评分。评分结果通过网络传送给教师,便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3、课件使用双主体
传统的课件仅仅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工具,但随着智能终端的在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使用,采用App的方式发布教学课件,可以使学生也能够在自己的手机或者电脑上随时使用,并完成各种作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学习的进度,从而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
教学技术现代化正在改变着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与需要,而课件作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主要体现形式,也必然会不断的升级优化,最终成为现代化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杨晖.认知负荷理论在中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 2012:29
[2] 田芳,冯海英.中学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及改进[J].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2011(2):248-249
[3] 许庆芳.文字与色彩在中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的应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4):139-140
关键词:教学 多媒体 新型课件
在人类获取的信息中来自视觉的占有83%,来自听觉的占有11%,来自嗅觉的占有1.5%,来自触觉的占有1.5%,来自味觉的占有1%。因此对于单一的听老师讲课来说, 多媒体技术在多种感官的共同运行下所获取得信息量就显得有趣的多,也更加丰富。
在认知研究理论中,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有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 内在认知负荷、无关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源于学习材料本身的特性( 如复杂度) ,是相对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而言的。无关认知负荷来源于材料的设计与呈现方式或教学活动本身,是认知负荷理论的核心。当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无法直接与图式获取和图式自动化联系时,就会产生无关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是指学习者将工作记忆能量投入更深层的图式建构和存储,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监控和对学习策略关注时产生的认知负荷[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软件、课件、图片等,可以减轻学生的无关认知负荷、与相关认知负荷,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为了推进多媒体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1986 年我国成立了“全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中心”。90 年代,我国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并在课外实践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0 年后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研究与交流进入了蓬勃发展。2000 年11 月教育部下发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全面启动中学“校校通”工程,在5-10 年时间内使全国90%的中学能够上网。据教育部有关调查统计,到2002 年底全国中小学约有计算机584 万台,平均每35人一台,全国建立校园网和局域网的学校到2002年底已经达到了2.6 万多所。
但在现阶段的多媒体教育中,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在内容、制作、使用三个环节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1、课件内容没能摆脱“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的窠臼,真正能利用多媒体上课的教师并不多。调查表明,只有32%的教师会自己制作课件,关于课件的质量仅有28%的同学认为质量较好。
2、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低。提高教师的课件制作能力,是多媒体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调查发现我国教师对电脑的使用水平普遍较低,差距较大:72.48%的教师承认还处在电脑启蒙阶段,信息技术资格考试通过率只有6.45%,86.84%的教师承认自己对电脑硬件基本没有了解,能熟练应用的分别只占14.1%、4.43%和7.84%。编制高水平的课件,需要熟悉计算机软件专业、美学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专业的知识,由此课件教师已经没有承担课件的制作的能力[2]。
3、课件使用中,学生存在两个注意力集中点。在实际的多媒体课件使用过程中,教师一边使用课件进行教学内容的展示,一边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既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展示的课件本身上,又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本人身上,无端端的增加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认知负荷。
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出现的弊端,势必要求新一代的多媒体课件能够解决传统课件的弊端,则需要具备以下几个优势。
1、课件制作主体专业化
传统的课件制作是有教师单一群体完成,在课件的制作方面有很大的瓶颈。新一代的课件,需要由专业化的制作团队进行,团队包括: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美学专业[3]、学生等4个方面的专业人员。
团队内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员,能够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处理课件中的各种展示方式。美学专业相关人员则针对各种展现形式,提出专业的色彩搭配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需要将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贡献出来,从而使课件在使用过程,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会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将学生引入课件的制作过程,能够使课件所采用的各种展现形式、方法适应学生群体。
2、课件内容集展示、说教、测评、作业为一体
使用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在课件展示内容时,以语音的方式,同时播放专业讲师的说教内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课件本身,解决传统课件两个注意力集中点的弊端。
新一代课件中增加对知识的测试环节,在课堂教学的同事,既可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可以再次进行补充性讲解,已达到充分掌握的目标。
新一代课件中的作业功能,能够使学生在自己的电脑或智能终端上,完成作业,并立即进行作业的评分。评分结果通过网络传送给教师,便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3、课件使用双主体
传统的课件仅仅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工具,但随着智能终端的在学生群体中的广泛使用,采用App的方式发布教学课件,可以使学生也能够在自己的手机或者电脑上随时使用,并完成各种作业。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学习的进度,从而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
教学技术现代化正在改变着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与需要,而课件作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主要体现形式,也必然会不断的升级优化,最终成为现代化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杨晖.认知负荷理论在中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 2012:29
[2] 田芳,冯海英.中学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及改进[J].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2011(2):248-249
[3] 许庆芳.文字与色彩在中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中的应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4):139-140
- 【发布时间】2021/4/26 11:43:22
- 【点击频次】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