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新探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小学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阶段,而小学数学更是小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课堂教学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而所谓的课堂教学策略,则是指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教学手段。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教学改革地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师务必努力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促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童年是快乐的,数学学习生活也应该是快乐的。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一点对小学生尤为重要。数学学习的快乐来自很多方面,新颖的教学情境,有趣的数学活动,数学思维的挑战、探索等,都能给学生带来独特的快乐体验。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一门课程使学生饱受挫折的打击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生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
一、巧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一堂好课的关键在于导入,一个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在一节课的开头就吸引住学生,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采取讲童话故事、做游戏、猜谜语、创设情境等方式。曾经听一位教师教学“10的认识”这节课,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打算出去郊游(课件动态出示)。这时,一个数娃娃说:“我们排好队再出发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说队伍该怎么排呀?”(学生答,师点击课件随机生成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排列图)排好队正想出发,这时9又站出来提议先选个队长。数娃娃们都觉得9最大,一致选9当队长。9当上了队长,可神气了,走到队伍前头,骄傲地对大家说:“这里我最大,你们都得听我的。”接着指着0说:“特别是你,长得没头没脑的,跟我比,你实在太小了。”然后又走到1的跟前说:“你也大不到哪里去,细胳膊细腿的。”0和1听了都很难过。“小朋友,你们是不是觉得9太骄傲、太欺负人了?那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帮0和1治治9啊?”学生各抒己见。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1走到0的左边,牵着0的手对9说:“我们俩站在一起就比你大了。”“是啊,1和0站在一起就变成一个新数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通过一个小故事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整节课学生参与积极性特别高,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数学知识不再抽象
在教学中,教师新颖的导入、精巧的提问和幽默的言语固然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课件、模型、实物等,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知识。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刚收获的土豆,人人动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先切出一个平面,用小手摸一摸切的面,初步感受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然后再在旁边切一个面,这样两个面之间就有一条相交的线,这条线就叫做棱。而后又让学生在两个面的另一端再切一个面,形成三个面相交,这样就得到三条棱并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就叫顶点。学生初步认识了面、棱、顶点,笔者再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学具,小组讨论并动手摸一摸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多少数量,各自之间有什么特点和关系,最后通过黑板平面图形观察,口头归纳叙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积极的思考讨论,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理解概念、法则、认识数学规律这类内容,这些内容逻辑性强,也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就形成一定距离,学生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设法最大限度地缩小这个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让巩固知识不再单调枯燥
所谓开放性练习就是数学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而有多种解法,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习题的开放性包括习题条件的开放性、问题的开放性、思路的开放性及结论的开放性。教师设计练习时可以按照基础题、扩展题、综合题等不同类型设计有层次性的习题。不做统一要求,以让好学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在“统一”与“开放”的完美结合中激活思维,促进兴趣,培养创新。
五、巧设课堂小结,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应由师生共同完成,最后一定要有教师的概要讲述,要结合交流的素材,讲解精准,概括简洁,提升到位。特别是要讲清、讲透知识点,做到当堂学会,同时注重数学思想、策略方法、活动经验的总结、提升和渗透。如果说,引人入胜的情境导入能产生“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那么巧妙的课堂小结艺术则能达到“课虽终,趣不尽”的境界。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正是学生大脑最疲劳、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如果教师能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不仅能巩固知识、强化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愉快的氛围中把一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童年是快乐的,数学学习生活也应该是快乐的。让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这一点对小学生尤为重要。数学学习的快乐来自很多方面,新颖的教学情境,有趣的数学活动,数学思维的挑战、探索等,都能给学生带来独特的快乐体验。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一门课程使学生饱受挫折的打击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生学习的愿望”了。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
一、巧设情境,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一堂好课的关键在于导入,一个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在一节课的开头就吸引住学生,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采取讲童话故事、做游戏、猜谜语、创设情境等方式。曾经听一位教师教学“10的认识”这节课,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有一天,0~9这些数字娃娃打算出去郊游(课件动态出示)。这时,一个数娃娃说:“我们排好队再出发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说队伍该怎么排呀?”(学生答,师点击课件随机生成从小到大、从大到小排列图)排好队正想出发,这时9又站出来提议先选个队长。数娃娃们都觉得9最大,一致选9当队长。9当上了队长,可神气了,走到队伍前头,骄傲地对大家说:“这里我最大,你们都得听我的。”接着指着0说:“特别是你,长得没头没脑的,跟我比,你实在太小了。”然后又走到1的跟前说:“你也大不到哪里去,细胳膊细腿的。”0和1听了都很难过。“小朋友,你们是不是觉得9太骄傲、太欺负人了?那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帮0和1治治9啊?”学生各抒己见。1和0想出了一个办法,1走到0的左边,牵着0的手对9说:“我们俩站在一起就比你大了。”“是啊,1和0站在一起就变成一个新数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通过一个小故事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整节课学生参与积极性特别高,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数学知识不再抽象
在教学中,教师新颖的导入、精巧的提问和幽默的言语固然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必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课件、模型、实物等,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知识。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刚收获的土豆,人人动手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先切出一个平面,用小手摸一摸切的面,初步感受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然后再在旁边切一个面,这样两个面之间就有一条相交的线,这条线就叫做棱。而后又让学生在两个面的另一端再切一个面,形成三个面相交,这样就得到三条棱并相交于一个点,这个点就叫顶点。学生初步认识了面、棱、顶点,笔者再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学具,小组讨论并动手摸一摸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多少数量,各自之间有什么特点和关系,最后通过黑板平面图形观察,口头归纳叙述,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仔细观察,积极的思考讨论,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促进了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理解概念、法则、认识数学规律这类内容,这些内容逻辑性强,也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就形成一定距离,学生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要设法最大限度地缩小这个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四、设计开放性练习,让巩固知识不再单调枯燥
所谓开放性练习就是数学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而有多种解法,因而它的解题策略也是多种多样的。习题的开放性包括习题条件的开放性、问题的开放性、思路的开放性及结论的开放性。教师设计练习时可以按照基础题、扩展题、综合题等不同类型设计有层次性的习题。不做统一要求,以让好学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在“统一”与“开放”的完美结合中激活思维,促进兴趣,培养创新。
五、巧设课堂小结,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应由师生共同完成,最后一定要有教师的概要讲述,要结合交流的素材,讲解精准,概括简洁,提升到位。特别是要讲清、讲透知识点,做到当堂学会,同时注重数学思想、策略方法、活动经验的总结、提升和渗透。如果说,引人入胜的情境导入能产生“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那么巧妙的课堂小结艺术则能达到“课虽终,趣不尽”的境界。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正是学生大脑最疲劳、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时候,如果教师能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不仅能巩固知识、强化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在愉快的氛围中把一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 【发布时间】2021/4/26 11:39:38
- 【点击频次】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