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将语文课上出 “语文味”——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作者】 马桂芳

【机构】 昭化区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重点是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开阔眼界,积累语言。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非常强的文章,处理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识课,变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失去了“语文味”。所谓“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写”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纵观整个课堂,我认为谭老师的教学上出了这篇课文的“语文味”。
        首先说本堂课的“读味”。课标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能读出感情。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认字学词,积累语言。此外,还要培养读书习惯,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体现由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
        一读,读正确。首先教师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三个同学在森林里迷路了,手机没电了,小芳只听说她家就在这座森林的北方。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它吗?”帮助别人的快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饶有兴致地自由读课文。这个环节的读书主要是读正确,字音读准,不掉字,不添字。交流时,谭老师把首尾两小节联系起来读,找出不同,再把两节诗变成一节诗,师生合作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渗透了首尾照应的理念。
        二读,读通顺。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读的:“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天然的指南针?自由读课文,思考,用横线画下来。”这一次读,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并互相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直至把课文读通顺,流畅。
  三读,读懂。就是要读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对文章的理解。课堂上,老师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引导孩子们去理解、去品味。课堂上理解“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一句时,孩子说出了“太阳永远不会骗我们”,用这样充满童真的语言,说出了他的独到见解。
  四读,读出感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读出感情,学生在前面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情感体验,对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便能逐渐读出感情并熟读成诵。
        其次是“写味”。虽然是低年级,谭老师是很注重培养学生圈点批画的习惯和能力,而且这类训练也较有艺术性,如老师在示范给“慌张”、“辨别”批注时,有的同学坐着不动,老师就说:“老师在写,你们该做些什么呢?或是看老师写吗?”课堂上,谭老师还注意寻找读写结合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处处引导这些语言初步发展的孩子说出完整的句子。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出还有哪些“天然的指南针”,最后仿照课文的形式写诗歌,鼓励孩子当小诗人,激发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写出了精彩纷呈的小诗。
        三、本堂课体现了我们二年级组的研究专题。 我们一年级时的研究专题是“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上了二年级的研究专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意在让学生学会听和看。学生马上进入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课堂上,谭老师采用变序教学,让学生将首尾两节诗联系来读,提炼出一个挑战性的主题——细细观察,多多去想。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贯穿课堂始终:指导学生观察首尾两节诗的异同,观察“慌”字的写法,表扬孩子们对校园里大树的观察,课后布置去观察喜欢的小动物等。
        对于公开课,我很赞同冬梅老师的话:一堂课我们绝不能只看课堂上的热闹和结果,更要关注这节课的理念和老师对细节的处理,追求真实的课堂,实效的课堂。不仅有预设的成功,更有生成的精彩和呈现出来的真实问题,因为问题更能引起我们的反思。某些时候,课堂突如其来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会令老师措手不及,但也会给课堂增色不少。
        对于这堂课,我本人有以下看法与大家与谭老师商榷:
        1、朗读不要太注重技术性的指导,尤其是面对低年级学生,应多示范、感悟。
        2、不必给二年级学生灌输比喻拟人之类的概念,甚至试图分辨它们,要努力把课上得浅显,轻松。孩子们知道那个句子生动,把什么比作什么就足够了。
  3、被叫起来读书的学生把课文读得太熟太顺,略显做课的痕迹。
  • 【发布时间】2021/3/27 17:55:08
  • 【点击频次】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