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作者】 杜 艳

【机构】 神木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教师通过让学生质疑、分析讨论问题、汇报交流等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产生碰撞,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互补互促中提高。对此,本人谈一点浅见拙识。
       一、改变被动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过去,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是聆听者,是教师的配合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和实践者。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学生永远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能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总是低效率运转。只有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知识才能融化到学生的灵魂里,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被动学习现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整个课堂应是听不到指责声和感受不到压抑感。哪怕是不正确的结论,教师都应满腔热情地予以指导和鼓励,切记生硬否定甚至讽刺,以免泯灭学生的热情。
         2、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要牢固树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这一理念教学,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课堂上,老师的主导应“导到为止”切不可繁琐分析、疲劳训练。每堂课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
        3、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身角色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尊重学生的学路,以学路带教路,于关键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比较、体验;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延迟评价,启发学生作充分的、广泛的思考,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进行创造学习提供条件,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最大的扩展。
        4、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教师长期硬性规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大大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造成了学生习惯性地机械操作,形成了学习效率的极度低下。因此,教师应放手再放手,还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上课伊始,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通过自学提示、注释等,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任务;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难点、关键处质疑,梳理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起定向作用。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中,学生对哪个问题感兴趣或认为最值得研究就研究哪个问题,汇报哪个问题。
        5、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如读书、自学、练说、圈画、查资料等。允许在同一个“学步”中,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程序,你可先读一读,再说一说,也可以先圈画批注,再读读议议。允许学生自我选择反馈的形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学发展的过程,能说的就说,能读的就读,会写的就写,能画的就画,会演的就演,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成为学生锻炼能力,体验人生的地方。
        二、改变个体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杨振宁博士指出,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合作学习形式上要做到:1、自由选择,多种形式。以四人为单位自由组合,让学生自由选择搭档,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范围的调整,创设一种和谐、快乐的合作氛围。分工要明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讨论、发言的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都得到充分的发展。2、团结协作,自学存疑。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难问题讨论。简单的马上解决,稍有难度的保留,以参加全班的讨论。3、合作学习,同甘共苦。小组讨论的结果属于集体,每人都有所有权,在评价时,我们肯定一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某个尖子生。这样,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往往有独到的见解。4、师生交往互动。教师从台上走下来,在学生讨论时深入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5、注意组织全班交流,扩大交流信息效应。
         合作学习内容上可针对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质疑、讨论;可就调查研究性的问题分工实施,再交流综合:还可以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学习谈收获体会……总之,方法应该灵活多样,内容可涉及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终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改变接受学习,培养探究实践能力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能仅仅提供教材或资料让学生去理解、记忆,而应呈现一个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次求得多种答案。
        1、要让学生自主研究,不给学生提供产生依赖条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的研究,切记蜻蜒点水,浮于表面;要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探究方法,或观察联想,要读书感悟,或思辩探究,或操作演示,或实验推理。
        2、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疑学习、求异学习,因为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是创造思维的第一步,而求异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3、允许学生对文章的多元解读,不惟书,不惟师,敢于向教材、老师挑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提高创新能力,教材不是完美无缺的,教学参考也不是标准答案,而教师个人见解更不可能是无懈可击的。应大力引导学生敢于否定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敢于否定老师的“正确讲解”,敢于推翻公认的标准答案。教师应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4、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空话,有自己的观察,有自己的想象,还要有自己的语言。
        运用这一学习方式更要理解“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的关系。它们是互为一体、互相促进的。自主、合作是探究的基础和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和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的方式和目的。教学中只有合理运用这一学习方式,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布时间】2021/3/27 17:54:31
  • 【点击频次】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