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带着兴趣轻松学好数学

 

【作者】 孙果香 尹德礼

【机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自我发展的创新过程,本文根据这一要求,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身实践,来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发展其智力,提高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兴趣;求知欲;内在动机;自主性学习
  兴趣可以使人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使感知清晰,启发人的思维和想象,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使学生在快乐中求得学业的进步,取得成功。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所以如果学生能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地把学习数学作为自身的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以及学习这门功课的意义,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达到预定目的。“兴”起则“思”通,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可以说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靠给学生“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
  学习本身是长期的艰苦的脑力劳动,作为各种科学、技术、经济建设以及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它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等特点,极容易给学生以枯燥乏味之感,到高中随着知识的扩展加深,甚至惧怕数学。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自我发展的创新过程[2], 因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我发展的机会,学会自己进行学习,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发展其智力,提高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促进自我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师的“教”显得尤为重要。
  兴趣就是学生最好的兴奋剂,是他们探索问题的前提,是学生获得知识,开拓智能的原动力,是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所不可缺少的“磁石”,而兴趣的形成又受学生能力,年龄与性别,家庭和环境,以及课堂情景的影响[3], 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分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当设置好“开场白”,找到学生思想与知识之间的切入点,切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让他们收获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教师的言行举止也势必感染到学生。
  1. 从理解出发,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许多方面来源于实践,因此应让学生充分地了解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引发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开始是肤浅的,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逐步会产生对知识的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将知识的每一个层面由浅入深地讲解完整,使学生对知识有比较完整的了解,以便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解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略对学生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只有脚踏实地地打好基础,才能为以后的深入教学开好头,给学生以继续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对于力所能及的事,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做,不能包办代替,切不可满讲满抄。要把基本原理主要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这相当于教师把钥匙交给了学生,锁要学生自己去打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教师就要把问题提得恰当,要一步一步引向深入,如果问题提得太深,学生力不能及,他们就无法解决,如果提得过于简单,学生也不会产生兴趣。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研究教学过程最优问题时,提出教学过程的一个中心任务是老师向学生提出的学习任务与学生实现这些任务,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若提出的要求和任务是处于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这个矛盾就成为推动整个系统即教学过程向既定目标前进的动力,若提得太难或太容易,都不处于他们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就不能成为推动整个系统向既定目标前进的动力。这时,这个矛盾就不能促进系统的最优发展[4]。所以摸清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是非常重要的,故要了解学生,所提问题要适当,力所能及的含义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3.适时追问,深化对知识的研究
  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没有问题,而问题的提出不能没有精心的准备,准备适当的,适合学生特点的问题,对教师来说是一件艰巨的任务,教师必须对教材作深入的研究,了解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5]。问题的提出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如果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意境的展现,造成某种气氛和环境,然后启迪学生分析问题,激励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唤醒他们为解决问题而不断思索,从解决问题中得到乐趣和鼓舞,那就容易诱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景的交融,达到师生共赏的境地,同时,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对激发学生深入思索,具有良好启迪作用。
  4.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数学,离不开应用,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基本目的,就在于应用[6]。学生是否有自主学习的动力,还要让他们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讲些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东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这样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把学和用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5.让学生在解答中享受成功
  教学既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又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联系的有机整体,在一定条件下,数学内部可以互相转化,因而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某个数学问题的内容里是否含有更多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就需要人们去探索和研究,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给学生以探究性的提问,这样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要善于设疑,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无疑,至此方是长进” [7]。足见设疑是探索人生、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在逐步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一个又一个的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喜悦,从而建立起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学生和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作为21世纪的教师必须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科学知识及技术,以自己丰富的知识,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让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锻炼,给他们问题(或困难),让他们去解决,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通过激发兴趣,激活教学活动,以趣促学,收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参考文献:
  [1] 庄科.例谈激发学习兴趣的“四化”策略[J]. 数学教学研究, 2004,(1): 16
  [2] 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108-112
  [3] 郭黎岩.心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8. 306-310.
  [4] 林伟.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J].中学教学研究,1998,(8): 16-18.
  [5] 周英豪.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几点做法[J].中学教研(数学),2003,(8): 1-4
  [6] 蔡清平.浅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研究,2003,(6): 4-6.
  [7] 赵振威.怎样学好数学[M].科学出版社, 1986.8. 78.135.351.
  作者简介:孙果香(1978.10 ——),女,彝族,云南保山人,云南省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一级数学教师。
  • 【发布时间】2021/3/27 17:53:57
  • 【点击频次】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