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怎样做好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关键词】 ;
【正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对增强学生稳定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从多方进行。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理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一是树立名人榜样,通过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就是利用学生崇拜名人的心理,给他们讲一些名人自信的故事,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上小学时的故事,等等,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进而对任何事情都树立顽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二是开展能力锻炼,通过挑战自我培养自信。通过锻炼学生培养自信心的方式很多,比如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当一次“管理者”;交给学生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老师不插手,等等。通过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自己做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三是培养集体观念,通过感受自我培养自信。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特别是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荣誉时,让学生知道荣誉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他是集体中的光荣的一员,强化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在学校中的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环境因素。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引导他们正确交往,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发展他们的安全感和友谊感,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合作精神。
我曾教过一个女学生,脾气暴躁、主观。觉得班里同学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如与其他同学意见不合,就大声责骂,全班同学都对她敬而远之。她在班里没有一个朋友,非常孤独,觉得日子难过,经常逃课到外面跟朋友玩。了解情况后我多次找她谈话,希望她多想想,继续这样下去的后果。循循引导她,不要抓住别人的缺点,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与人相处要主动、真诚,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想发脾气时尽量忍3分钟。同时,要求同宿舍的同学主动与她沟通,多邀请她一起参加活动,如散步、逛街、打饭、打球等。我也鼓励她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参加主题班会、校运会、劳动,增加她与同学们友好交往的机会,一步步引导她与同学们正确交往,现在她有了很大进步,不再缺课迟到,对班集体事务也非常热心。其次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协调,因为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会看作是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尤其是教师肯定的评价会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自我价值感。同时,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他们发展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和乐观性格。
三、发展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
情绪、情感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消极情绪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不良心理品质的成分,所以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要关心和满足学生在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合理需要,并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地理解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避免因个人不恰当的欲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精力旺盛,如果不善于引导,过剩的精力就容易释放到有害的方面去。要加强学生意志的锻炼,增强对挫折的抵抗力,重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从具体行为习惯和一点一滴抓起,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力,培养良好的性格。某些学生存在一些不良性格如抑郁、多疑、善嫉、孤傲、粗暴、胆怯等,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热情机智地引导他们,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同时,不良心理也就会得到预防和克服。
四、教师必须拥有阳光的心理素质
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建设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要实现以上两个目标无疑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处于尝试阶段,在师范院校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等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还有待于教师在工作中去进一步学习、探索、归纳、总结出一套对现实工作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知识、方法和技巧。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补充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方法和技巧,才能做好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这一项工作。
总之,从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随着新课程改革广泛、深入的发展,教师的基本素质已成为决定素质教育能否落实的关键。面对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正面临着新的严峻的考验:今后的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选择、学会生存;不断学习提高,能承受挫折;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和更新自我。作为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去解决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使其获得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理
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一是树立名人榜样,通过认识自我培养自信。就是利用学生崇拜名人的心理,给他们讲一些名人自信的故事,比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上小学时的故事,等等,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力,进而对任何事情都树立顽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
二是开展能力锻炼,通过挑战自我培养自信。通过锻炼学生培养自信心的方式很多,比如让学生自己组织班队活动;实行轮流班委制,让每个学生当一次“管理者”;交给学生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而且老师不插手,等等。通过给每个学生提供舞台,让学生自己做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在锻炼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三是培养集体观念,通过感受自我培养自信。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作为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特别是当班上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获得荣誉时,让学生知道荣誉凝聚着全班每个学生的心血和汗水,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他是集体中的光荣的一员,强化集体荣誉感,增强他们在学校中的自信心。
二、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环境因素。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引导他们正确交往,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发展他们的安全感和友谊感,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合作精神。
我曾教过一个女学生,脾气暴躁、主观。觉得班里同学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如与其他同学意见不合,就大声责骂,全班同学都对她敬而远之。她在班里没有一个朋友,非常孤独,觉得日子难过,经常逃课到外面跟朋友玩。了解情况后我多次找她谈话,希望她多想想,继续这样下去的后果。循循引导她,不要抓住别人的缺点,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与人相处要主动、真诚,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想发脾气时尽量忍3分钟。同时,要求同宿舍的同学主动与她沟通,多邀请她一起参加活动,如散步、逛街、打饭、打球等。我也鼓励她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参加主题班会、校运会、劳动,增加她与同学们友好交往的机会,一步步引导她与同学们正确交往,现在她有了很大进步,不再缺课迟到,对班集体事务也非常热心。其次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协调,因为师生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会看作是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尤其是教师肯定的评价会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并在这种满足中发展自我价值感。同时,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有利于他们发展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和乐观性格。
三、发展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
情绪、情感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消极情绪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不良心理品质的成分,所以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要关心和满足学生在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合理需要,并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地理解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避免因个人不恰当的欲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精力旺盛,如果不善于引导,过剩的精力就容易释放到有害的方面去。要加强学生意志的锻炼,增强对挫折的抵抗力,重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从具体行为习惯和一点一滴抓起,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力,培养良好的性格。某些学生存在一些不良性格如抑郁、多疑、善嫉、孤傲、粗暴、胆怯等,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热情机智地引导他们,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同时,不良心理也就会得到预防和克服。
四、教师必须拥有阳光的心理素质
开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二是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培养合格的跨世纪的建设人,这是心理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理想目标。要实现以上两个目标无疑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处于尝试阶段,在师范院校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等知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还有待于教师在工作中去进一步学习、探索、归纳、总结出一套对现实工作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知识、方法和技巧。所以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补充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方法和技巧,才能做好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这一项工作。
总之,从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随着新课程改革广泛、深入的发展,教师的基本素质已成为决定素质教育能否落实的关键。面对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正面临着新的严峻的考验:今后的教师和学生,必须面对选择、学会生存;不断学习提高,能承受挫折;学会在竞争中不断充实和更新自我。作为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去解决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使其获得个性健康、全面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21/12/28 21:07:42
- 【点击频次】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