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儿童教育与儿童绘画心理的研究
【关键词】 ;
【正文】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怎么样更好的将儿童的潜能激发出来,引导他们增加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生价值观的一个正确理念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绘画亦是如此。
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动大多喜欢漂亮柔软的东西,而且他们心理藏不住东西,有什么就会说什么。恰如其分的引导会使他们更好的发展,美术教育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感受美并能把感受到的某种审美的情感运用外在的作品形式表现出来,是人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现。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增加,许多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获取着各种超乎人们想象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但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着巨大的冲击。而美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把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结合到具体的美术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懂得并学会与别人团结协作,体验成功合作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在美术教育作品表现中,如果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就能表现出具有一定审美需求积极向上的作品。反之,如果学生具有了扭曲的,不健康的审美心理,则会表现出他们认为“美”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有暴力性,破坏性倾向的作品。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教育实习,从而真正的贴近教学第一线亲身感受儿童的思维行动,教育实习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方面,通过实习,我们能将书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的实际中,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方面的优点缺点,积累了实践的经验,争取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发挥利用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个角色。
儿童对美术很容易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层面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容易波动。美术教学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叫做“动机呼唤”。动机呼唤就是把儿童原有的兴趣导向内化,将表面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思想跟当初也有了不少转变,首先小学生正处于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思维特别活跃的年龄段。在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他们的知识面更广,思维更活跃。他们敢动手、爱提问,喜欢通过更新颖、更有趣的美术活动形式,自由、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手形的联想》通过多种方式的手形表演与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简单的、变化的手形带来的丰富联想与无穷乐趣,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地尝试将自己借助手形联想到的形象表达出来。学生通过用唱歌、跳舞、讲故事多种形式,充分释放自己个性,把这些手影中一些好玩介绍给了大家,使学生兴趣特别高涨。通过展示不仅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也让他们的心胸变的更加的广阔,培养了他们良好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作为教师,我们应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树立起正确的心理素质教育观,把健康心理素质教育贯穿于我们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喜欢美术,学好美术。美术新课程提出:美术教学要渗透美术文化层面的内涵,这是把美术教学放在一个上位的层面来看待其学科价值的体现。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改变过去美术教学中仅以技能、技法占主导层面的状况,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和感悟美术文化。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在美术教学中,要“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美术社会作用的认识。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它更加关注人,因此美术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师生个体生命的合作与和谐,在充满人文精神的氛围之中交流互动,在情感交融和思想碰撞中加深审美体验。使学生在人文气息浓郁的教学氛围里提高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过多的呵护,有些孩子变的为我独尊,较自私,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而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性人才,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美术课堂教育中,渗透人文气息就是要培养学生不仅能做一个创作者,而且能够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别人,加强学生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释放自己的个性魅力。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从切实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出发,进行了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有些孩子他只能对一个手形进行联想添加,有些孩子能把几个手形组合起来进行联想添加,还有些孩子还能根据手形联想画添加适合的背景。于是,我因材施教,进行多元化教学,提出分层创作要求,使每个孩子都能良好地学习、发展。生活是一切美的发源地,而一个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和感情的人,则一定是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自信的人。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作为老师我们要多带孩子们去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让孩子用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验,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自信的对生活中的这种美进行提炼与表现,从而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敢于表现的自信。通过本课教学设计的实施,我也获得了许多的收获与感悟,深切地体会到教学设计非常直接地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状态。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更能促进学生良好状态的形成,并在每一次学习中得到更有效的发展。学生在有了一定从生活中提取美并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上,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还应该注意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在常规中寻变异,在多种材料信息中运用组合,分解等方式考虑问题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处理问题,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同时,教学设计在课堂实施中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课堂状态,灵活地改变教学设计与实施,也就是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儿童心理学》,皮亚杰等著,商务印书馆,2011
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动大多喜欢漂亮柔软的东西,而且他们心理藏不住东西,有什么就会说什么。恰如其分的引导会使他们更好的发展,美术教育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感受美并能把感受到的某种审美的情感运用外在的作品形式表现出来,是人内心情感的抒发与表现。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增加,许多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获取着各种超乎人们想象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但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着巨大的冲击。而美术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把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结合到具体的美术活动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懂得并学会与别人团结协作,体验成功合作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在美术教育作品表现中,如果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就能表现出具有一定审美需求积极向上的作品。反之,如果学生具有了扭曲的,不健康的审美心理,则会表现出他们认为“美”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有暴力性,破坏性倾向的作品。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教育实习,从而真正的贴近教学第一线亲身感受儿童的思维行动,教育实习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方面,通过实习,我们能将书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的实际中,发现了自己在教学工作方面的优点缺点,积累了实践的经验,争取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发挥利用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个角色。
儿童对美术很容易表现出自发的热情和兴趣,但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层面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容易波动。美术教学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叫做“动机呼唤”。动机呼唤就是把儿童原有的兴趣导向内化,将表面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思想跟当初也有了不少转变,首先小学生正处于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思维特别活跃的年龄段。在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他们的知识面更广,思维更活跃。他们敢动手、爱提问,喜欢通过更新颖、更有趣的美术活动形式,自由、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手形的联想》通过多种方式的手形表演与联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简单的、变化的手形带来的丰富联想与无穷乐趣,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胆地尝试将自己借助手形联想到的形象表达出来。学生通过用唱歌、跳舞、讲故事多种形式,充分释放自己个性,把这些手影中一些好玩介绍给了大家,使学生兴趣特别高涨。通过展示不仅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也让他们的心胸变的更加的广阔,培养了他们良好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还可以从很多方面入手,作为教师,我们应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树立起正确的心理素质教育观,把健康心理素质教育贯穿于我们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喜欢美术,学好美术。美术新课程提出:美术教学要渗透美术文化层面的内涵,这是把美术教学放在一个上位的层面来看待其学科价值的体现。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改变过去美术教学中仅以技能、技法占主导层面的状况,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理解和感悟美术文化。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在美术教学中,要“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美术社会作用的认识。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它更加关注人,因此美术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师生个体生命的合作与和谐,在充满人文精神的氛围之中交流互动,在情感交融和思想碰撞中加深审美体验。使学生在人文气息浓郁的教学氛围里提高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过多的呵护,有些孩子变的为我独尊,较自私,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而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性人才,他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美术课堂教育中,渗透人文气息就是要培养学生不仅能做一个创作者,而且能够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别人,加强学生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释放自己的个性魅力。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从切实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出发,进行了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有些孩子他只能对一个手形进行联想添加,有些孩子能把几个手形组合起来进行联想添加,还有些孩子还能根据手形联想画添加适合的背景。于是,我因材施教,进行多元化教学,提出分层创作要求,使每个孩子都能良好地学习、发展。生活是一切美的发源地,而一个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和感情的人,则一定是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自信的人。在我们的美术教育中,作为老师我们要多带孩子们去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让孩子用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验,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自信的对生活中的这种美进行提炼与表现,从而培养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敢于表现的自信。通过本课教学设计的实施,我也获得了许多的收获与感悟,深切地体会到教学设计非常直接地影响到课堂上学生的状态。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更能促进学生良好状态的形成,并在每一次学习中得到更有效的发展。学生在有了一定从生活中提取美并进行审美活动的基础上,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还应该注意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在常规中寻变异,在多种材料信息中运用组合,分解等方式考虑问题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处理问题,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同时,教学设计在课堂实施中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课堂状态,灵活地改变教学设计与实施,也就是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儿童心理学》,皮亚杰等著,商务印书馆,2011
- 【发布时间】2021/10/27 15:39:55
- 【点击频次】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