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高校生活园区管理服务的国际化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为例

 

【作者】 张晓臻 钱文韬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服务中心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到2020年将有超过50万人次的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高校生活园区的管理和服务面临着重大挑战。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亚洲青年交流中心作为案例,阐析了其中外混同入住的趋同化管理探索实践、教学互补的育人模式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高校生活园区的管理服务的国际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校生活园区;国际化
  高校生活园区是高校践行全方位育人理念的重要平台,是检验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母校归属感的有力载体。一般来说,高校生活园区是大学生宿舍为中心的学生集中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包括园区的一切物质因素,也包括园区的一切精神因素,其功能已经转变为集住宿、生活、文化、教育等各种功能于一体。【1】
  随着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这片具有五千年灿烂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热土已经原来越受到其它国家学子的青睐。2014年,来华留学生人数达到了377054人【2】,自2011年以来年均增长达到了8.8%【3】,同时招收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单位达到了775所,较2011年增加了115所,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普通高校出现了“老外”学子的身影。中国政府近年来也十分重视提升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力度,2014年度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达到了36943人,自2011年来有超过年均12.9%的增长。教育部的《留学中国计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4】因此,在未来若干年内,高校生活园区作为高校留学生群体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物质和精神场所将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上海交通大学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一直承担着培养“知华友华”、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国际人才的重任,2015年共有2786名各类来华留学生(不包括医学院,其中学位生为2291人)在校从事学习、进修、科研等工作。学校在闵行和徐汇校区向来华留学生提供近1300张住宿床位,涵盖8栋留学生宿舍楼,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的留学生生活园区管理工作机制,已经初步培育了以趋同管理为目标的留学生生活园区国际化氛围。
  一、上海交通大学亚洲青年交流中心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亚洲青年交流中心(the Asian Youth Center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由香港著名企业家曹其镛先生捐资设立,坐落于徐汇校区西南角。中心从硬件上为入住学生提供优质、高效、温馨的住宿及相关服务;而在软件上,旨在构筑亚洲青年学子的交流平台,增进亚洲各国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塑造亚洲精英人才。中心于2012年正式启动硬件建设筹备工作,2014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截至2015年9月,共入住349人,其中有中国学生24人,来自50个国家的留学生325人。中心配有多媒体会议室、一站式服务中心、多功能厅、洗衣房等相关设施。
  二、中外结合,探索趋同化管理的创新模式
  目前,中国高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目标是“去异求同”,所面临的挑战是“异多同少”,现状特征是“同中有异”。【5】因此,以校园中中外学生群体进行的富有正面意义的交流常态化作为开端,最终达成在管理制度上的无差别是留学生管理部门需要探索的课题之一。亚青中心将中外学生混合入住宿舍楼栋作为一项试验性制度引入,使中外学生有了真正“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入住中心的中国学生来自于各个院系和专业,依据管理章程按照“自主申请、评委遴选”的方式分配入住名额。对于申请入住者的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加深亚洲青年之间的相互了解有足够的热情,二是具备一定领导和组织能力,三是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四是懂礼守节,品行端正,生活习惯良好,在校期间无不良记录。
  对于获得入住中心名额的中国学生采取定期考核制和“末尾淘汰制”,实现成员的正常流动。中心的考核组成员由往期优秀成员担任,负责入住成员的考核、活动质量监督和中心文化建设。考核机制主要分为自我评价、考核组活动评价和日常综合考评三个部分,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综合考虑入住成员的定量、定性两方面评价。2014年亚青中心共选拔27名中国学生入住,2015年第二期选拔中新增录取7名。
  三、教学互补,构建拓展视野的育人平台
  “教学相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师生关系的深刻哲学思考,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也同样适用。对于中国学生,他们希望在校园内就能亲身感受到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魅力,也期待能够与更多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同龄人进行思想的碰撞;对于外国学生,他们希望尽快地克服语言障碍,完成从“外来人”到“本土人”的转变过程,也期待更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因此,中外学生在大学校园内的交流理应是互动式“教”与“学”的深入沟通,具有天然的互补性。
  一般来说,中国学生在参与中外交流时能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一是希望语言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对于部分有出国深造计划的学生,面对面的言语交流是提升外语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二是获得与不同文化背景人士有效沟通交流的实践经验,为今后踏入职场做好相应准备。三是拓展自身的人脉关系网,在社会交往中得到一定的认可。四是参与各类跨文化交流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同时,外国学生所期待的收获有:一是尽快掌握基本汉语应用能力,开拓自己的生活空间,获得基本的本土社交能力。二是更接近本土文化和校园文化,通过与中国学生的交流顺利度过自己的“文化休克”期。
  亚青中心采取扁平化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基于个人兴趣,有志于参加团队建设和日常管理的成员被分为沙龙组、竞赛组、远足组和运动组,留学生服务中心作为校内留学生服务行政部门负责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一定的物质支持。中心管理委员会由留学生服务中心教师、中心兼职辅导员、部分入住成员共同组成,对中心的主要架构制度以及日常运行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为了满足中外学生的需求,亚洲青年交流中心通过策划和组织一系列专门项目,帮助留学生更好适应在华生活,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项目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文化体验型。例如:“大学之夜”文化沙龙通过对校史知识的探讨加深留学生新生对母校的了解。“中国符号文化创意大赛暨书法交流会”,向留学生深入介绍中国的文房四宝,使其进一步领略中国元素的魅力。“复活节之夜”活动,通过彩蛋喷绘、面具绘制等趣味环节为留学生在异国营造独特的节日氛围。第二类是生活体验型。例如:上海美食沙龙引起了留学生对上海本土饮食文化的浓厚兴趣。第三类是社交拓展型。例如:在上海市郊东方绿舟基地举办的定向越野活动以及结合综艺节目元素和交大特色的“奔跑吧!AYC”拓展培训活动等都有效提升了中外学子的集体凝聚力。
  四、软硬兼修,提升以人为本的服务品质
  硬件设施是为留学生提供优质生活服务的物质基础,制度、服务等软件是提升留学生服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优质的硬件设施,尤其是人性化的软件服务能够使留学生对所在学校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大幅度提升相关管理部门与其沟通的有效性。2015年7月的调研显示,入住亚青中心的留学生对于学校住宿和相关服务的满意率(4分以上,满分为五分)为85.7%,相对于入住其它徐汇校区留学生宿舍楼的学生要高出15.3%。亚青中心主要从服务、信息和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好留学生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首先是服务“一门化”。亚青中心在一楼设立一门式服务中心,留学生发展中心(负责学籍管理、招生、奖学金事务)、出入境管理与服务中心、留学生服务中心(负责住宿、保险、学生活动事务)、楼栋物业公司等涉及留学生管理与服务的部门都在一门式服务中心设有坐席,极大地方便了留学生办理各类业务。同时,亚青中心通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引入具有一级资质的物业管理公司,配备掌握双语的客服人员,确保学生的合理需求能全天候地得到响应。此外,亚青中心配备了各类附属设施和功能房(咖啡厅、会议室、交流活动室、多功能厅等),有力保障了各类留学生活动的开展。
  其次是信息“网络化”。由留学生服务中心牵头,对宿舍管理系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升级后,留学生可以通过宿舍管理系统进行自助式的预订、换房、网上缴费等操作。宿舍管理的信息化不仅方便了学生,更优化了管理模式,提升了管理效率。此外,亚青中心还通过微信公众号、交流群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向入住学生发布通知、各类学术和生活信息,同时也通过这些平台向学校相关部门转达留学生对于学校服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是管理“互动化”。安全稳定工作是学生工作的基础性事务,学生的参与和自治对做好安全稳定工作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亚青中心实行每月例行的联合安全检查制度,由留学生服务中心、亚青入住成员和物业管理部门派出相应代表对寝室进行安全检查,事后按照《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学生公寓住宿管理办法》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视情节予以警告、严重警告和取消住宿资格的处分。此外,由入住亚青的中国学生作为核心,将入住亚青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基于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出现紧急事态后能够在官方介入前实现快速反应,互帮互助。
  基于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上海交通大学亚洲青年交流中心将把握国际趋势,优化入住学生构成,提升混合入住体验;为中外学生构建生活与文化高度融合的交流平台;将着眼于组织内部自我管理、自我优化、自我提升自我维权,探索同辈教育模式,让每一个成员都享有公平均等的成长机会,全角度提升入住学生的素质能力;同时,通过共享资源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学校亚洲文化、艺术、科教中心,助力学校与亚洲各高校深入互通合作。
  注   释
  【1】韩文学. 大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教育部网站. 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503/184959.html,2015-09-01.
  【3】教育部网站. 2011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202/131117.html,2015-09-01.
  【4】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关于印发《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moe_850/201009/t20100921_108815.html,2015-09-01.
  【5】顾莺,陈康令. 高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比较研究——以全球8所高校为例[J]. 思想理论教育,2013,09:86-89.
  作者简介:张晓臻,男,硕士,助教,1987年10月生,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服务中心徐汇校区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钱文韬,男,硕士,助教,1988年5月生,上海交通大学留学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 【发布时间】2021/10/27 15:37:48
  • 【点击频次】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