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生物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微课程教学的比较性研究

 

【作者】 赵 鲁

【机构】 神木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与传统教学相比,微课程具有很大优势,生物教师在制作微课程时应结合生物学科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和制作,从多角度分析核心知识,力求给学生提供符合需求的微课程。
  关键词:生物教学;传统教学;微课程教学;比较
  生物传统教学是指教师依据教材,运用传统方法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教授课程。传统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比较注重知识点的传授,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知识点讲解,重难点知识讲解、练习巩固等过程。学生通过教师讲授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使很多学生逐渐养成被动学习,不爱提问也不想提问的学习习惯。这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不仅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是一种被迫学习,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知识掌握往往不牢固。
  微课程是指课程时间约教学视频呈现,5-10分钟,学习目标单一,以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为目的,通过学习内容浓缩的一类学习资源。微课程的突出特点在于“微”,即它时间短、内容少,灵活多变,与传统课程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课程时间短,相对于传统课堂一节课40-45分钟的长度,微课程耗时很短,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它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精选和提炼,所教授的内容是一节课中的某一主干知识,突出重点,而略去了一些繁琐的课堂教学环节,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学习无时间地点限制,微课程是教师录制下来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上课时在教室内观看学习,也可以下课后在家中利用网络和电脑观看学习,甚至可以在路上利用移动设备学习,这样的学习完全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微课程可反复观看,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一遍知识后,班级中总有部分学生因为接受能力较弱不能完全听懂或由于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漏掉了一些知识点。但传统课堂教学不能倒带,听不懂的学生只能下课再请教老师或同学,这样增加了老师的教学负担。知识越来越多,还有些学生在课后往往羞于请教老师和同学,口积月累,不懂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微课程是教师录制下来的课程,后反复观看,对没有听懂的部分多看几遍。“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生可在课反复观看微课程有助于学生,特别是接受能力不强或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生物传统教学模式流程:分析学情与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法——设计制作课件——创设情境引入课程——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重难点讲解——习题巩固。以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过程》一课为例,传统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一般如下:
  课题: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学习重点: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变化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
  分析:本节课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根据问题阅读课本等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手段为教师讲授或学生看书习得,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被动的接受知识。
  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微课程,能省去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环节,将课程时间缩短,可按照学生需要将传统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分割,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生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一课时中,运用微课程教学设计过程如下:
  课题: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通过图形分析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学习难点:光合作用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变化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
  授课对象/内容:高一年级/新授课。
  课程时间:9分33秒。
  具体过程:学生先阅读课本,依据学习目标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然后观看微课程视频,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知识:仔细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图,梳理光合作用的知识体系;教师从反应条件、反应场所、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方面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再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图,教师提出问题:当环境条件改变(如光照强度降低时或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时,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如何变化,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及影响因素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短时间停顿后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分析:本节课教师简化了对光合作用过程的讲解,将过程的学习放到课前请学生预习自学,将学生能自学习得的知识略去。微课程中通过列表比较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了检查,又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教师设问和图形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究。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微课程的“微”,课程讲解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难点,体现了微课程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的作用。
  比较两种课程设计不难发现,应用微课程的生物教学,将一些学生能自学习得的知识放到了课程学习之前,教师通过导学单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而将课程的重点放在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重难点上,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自主探索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习能力。
  具体来说,传统课程与微课程在学习目标、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课程选择性、课程时间、参与程度、教学方法与能力培养上分别对应的是掌握知识点与掌握学习方法,知识的传授者与知识的解惑者,知识的接受者与知识的探索者,选择性小与选择性大,固定不变40-45分钟与灵活可变每次10分钟,被动接受与主动探究,讲授十练习与自主学习,较少与较多。
  结语
  微课程的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生物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微课程时要结合本学科特点出发。如微课程的设计和讲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特点,教师不要随意跳过一些教学步骤,任何省略都有可能给学生造成困扰而干扰课程教学,从而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制作微课程时在每一个课程讲述完成后要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概括本课程的要点,重难点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等。
  • 【发布时间】2021/10/27 15:37:31
  • 【点击频次】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