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及模式探索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2006年至今,我国高职院校积极展开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观念,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尝试通过借鉴这种教学模式,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问题;养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1 我国“思政课”教学改革现状
一方面,我国的“思政课 ”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偏重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吸引力;课堂一味单向灌输,缺乏感染力;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考核方式改革力度不够,过程性考核不严谨;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上课抬头率不高,课堂参与性不强,对课程的认可度不高。
另一方面,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下发文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状况及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法上不断开拓创新,探索了“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实践性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教学、项目化教学、专题研讨、问题导学、服务教学等等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现状,但仍然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2我国“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第一,出发点。当前“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探索大多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主要出发点,而对于课堂作用在学生身上的实效重视不够。
第二,思想认识。当前“思政课”大都仍然没有从传统理念上转变过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停留在知识传授、素质教育上,而忽视了后期的养成过程。
第三,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是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兴趣,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素质,忽略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四,教学设计。理论原理依据的引入提升不够,对于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在学思想品德课的大学生们缺乏说服力。
3我国“思政课”教学对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借鉴依据
3.1 政策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3.2理论依据
(1) “杜威的教育理论”。理论认为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思政课”教学作为必须不断给予学生思考、行动进而寻找答案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参与、体验、养成的空间。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所在。 “思政课”教学要从学生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寻找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作为每堂课的突破口。
3.3 实践依据
(1)传统纯理论的说教、灌输式的“思政课”教育模式,现在已不适合竞争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高职院校大学生。
(2)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课“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形成了以赵志群和姜大源为代表人物的系统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也出现了很多的创新方法和模式。这些都成为“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的有益基础。
4工学结合模式初探
(1)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力为核心、素质为基础、养成为途径”的教育理念。
(2)教学内容上,主要研究是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问题的解决为媒介传授知识,养成素质和能力。
(3)教学方法上,以问题任务为驱动,充分利用分组教学、角色扮演、人体雕塑、讨论辩论、调研、完成作品、实践任务等方法,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机会去行动、思考、感悟、锻炼、养成。
(4)教学设计上,从大学生最关注的迫切问题为导入,引入社会需要大学生解决的问题,找出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以解决问题过程为媒介,引导大学生自己去思考、行动、感悟,教师从哲学等理论原理的角度总结提升,再督促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锻炼、养成。
提升 “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课堂实效性,是当前势在必行的重要课题。当前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革的有益经验可以成为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很好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季跃东.基于工学结合的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路径[J],2013,31(12):144-146.
[3]梁英平.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77-79.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课题编号:2011GG231)。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问题;养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1 我国“思政课”教学改革现状
一方面,我国的“思政课 ”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偏重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吸引力;课堂一味单向灌输,缺乏感染力;教师素质有待提高;考核方式改革力度不够,过程性考核不严谨;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上课抬头率不高,课堂参与性不强,对课程的认可度不高。
另一方面,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下发文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状况及地位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学方法上不断开拓创新,探索了“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实践性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任务教学、项目化教学、专题研讨、问题导学、服务教学等等模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现状,但仍然不能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2我国“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
第一,出发点。当前“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探索大多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为主要出发点,而对于课堂作用在学生身上的实效重视不够。
第二,思想认识。当前“思政课”大都仍然没有从传统理念上转变过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停留在知识传授、素质教育上,而忽视了后期的养成过程。
第三,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是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兴趣,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素质,忽略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四,教学设计。理论原理依据的引入提升不够,对于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在学思想品德课的大学生们缺乏说服力。
3我国“思政课”教学对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借鉴依据
3.1 政策依据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3.2理论依据
(1) “杜威的教育理论”。理论认为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思政课”教学作为必须不断给予学生思考、行动进而寻找答案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参与、体验、养成的空间。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所在。 “思政课”教学要从学生最迫切的需求出发,寻找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作为每堂课的突破口。
3.3 实践依据
(1)传统纯理论的说教、灌输式的“思政课”教育模式,现在已不适合竞争激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高职院校大学生。
(2)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课“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形成了以赵志群和姜大源为代表人物的系统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面也出现了很多的创新方法和模式。这些都成为“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的有益基础。
4工学结合模式初探
(1)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力为核心、素质为基础、养成为途径”的教育理念。
(2)教学内容上,主要研究是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问题的解决为媒介传授知识,养成素质和能力。
(3)教学方法上,以问题任务为驱动,充分利用分组教学、角色扮演、人体雕塑、讨论辩论、调研、完成作品、实践任务等方法,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机会去行动、思考、感悟、锻炼、养成。
(4)教学设计上,从大学生最关注的迫切问题为导入,引入社会需要大学生解决的问题,找出大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以解决问题过程为媒介,引导大学生自己去思考、行动、感悟,教师从哲学等理论原理的角度总结提升,再督促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锻炼、养成。
提升 “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课堂实效性,是当前势在必行的重要课题。当前高职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革的有益经验可以成为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很好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
[2]季跃东.基于工学结合的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路径[J],2013,31(12):144-146.
[3]梁英平.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77-79.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研究(课题编号:2011GG231)。
- 【发布时间】2020/11/27 10:57:39
- 【点击频次】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