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搭建有效活动小平台 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作者】 丁飞霞

【机构】 飞云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这充分阐明了“活动性”是本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品德课堂重活动更要重实效,学生品德重感受更要重发展”。课堂中,教师要开展有效的活动教学,首先要营造有效活动氛围,促进全员发展;第二要创设有效活动课堂,促进全面发展;第三要注重活动延伸,促进学生习惯形成,真正能够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生活中育德”。 
  关键词:有效活动    学生     品德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活动是品德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路径。活动实施是否有效决定着课程教学是否成功。因此,如何有效开展活动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品德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我们认为:“品德课堂重活动更要重实效,学生品德重感受更要重发展”。
  一、营造有效活动氛围,促进全员发展
  我们的品德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品德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帮助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自我发现去激发其道德的内化。因此,我们要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活动,得到发展。
  (一) 课前调查,在活动中感悟
  为了让品德与社会课上得更高效,课前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资料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家庭小帐本》时,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很好,“理财”对于他们而言,似乎很遥远。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理解“节俭”和“精打细算”,笔者在课前就布置了家庭作业:向家长了解家里每月的收入与支出,并且算算自己的支出占家庭总的支出的比例。课堂上学生纷纷积极发言,通过自己的调查,都发现和了解了父母用在自己身上的钱占了家庭生活花费中很大的比重,由此也能够理解的父母的付出,认识到了节俭的必要。再如,人教版三年级《规则在哪里》一课中,让学生在课前对校门口的交通状况进行调查,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探究,使学生对一些平时熟视无睹的事情有了一个更清晰地认识。调查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参与体验的过程更容易使学生警醒,发现了自身及周围人群中存在的不足,并能创造性地想出解决的办法。从他们的汇报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已经认识到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从而指导他们如何遵守公共场所中的各种规则,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这些远比老师在课堂上千叮咛万嘱咐效果要好得多。……
  (二)创设情境,在活动中贴近儿童生活
  在品德课堂中,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可以使抽象的道德概念形象化,使传授的方式趣味化,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儿童的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道德智慧发展的肥沃土壤,更是儿童参与体验的源泉。所以教学中以生活情境设计活动为主。如在教学《亲亲热热一家人》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想看动画片吗?
  生:“想!”“哇,有看动画片啦。”(学生顿时兴奋起来,在座位上窃窃私语。)
  师:今天我们看的片子是——《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喜欢吗?
  生:喜欢!(学生兴奋地喊)
  师:你和家里人有这样高兴的故事吗?在四人小组中说说。
  (生争先恐后介绍自己一家的开心事、有趣事。)
  儿童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生动的故事情节,有趣的动画画面、音乐旋律,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无不感染着孩子,开开心心一家人,亲亲热热一家人,贴近生活的情境缩短了他们时空的距离,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同时打开了尘封的记忆。这样的生活场景在孩子脑海中不断闪现,心中涌起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流淌着一种家庭温馨的感受,从而形成一种爱家庭、爱长辈的正确价值观。
  二、创设有效活动课堂,促进全面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道德行为全面发展,我们设计的活动内容必须要有针对性,活动形式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些活动教学,纯粹是为了形式而活动,为了热热闹闹气氛而活动,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一)组织活动内容要强调目标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偏离目标的活动是低效的,因此活动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
  课堂中的每一个活动都必须为落实目标服务。如在讲“团结合作”时,笔者选用了2008年初南方人民抗击冻雪灾害的斗争,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援,在短时期内顺利的渡过了难关。在讲“中华民族精神”时,选用了刚刚发生的“汶川地震”,笔者告诉学生四川人民在灾难面前永不低头,不等不靠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行动,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集中体现。由于这些事发生不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学生知道的比较多,思维异常活跃,把学生带到了乐学的情境中。
  (二)活动体验要切合学生的生活
  品德教育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宝库,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就可以挖掘出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去教育学生,远比空洞的说教要有效得多。 
  在教学浙教版三年级上册《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家人给我的关爱,采用了“找一找”的活动方式,让孩子们从头到脚找一找家人给我的关爱。孩子们经过观察自身,有的说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漂亮的发夹,还给我梳了漂亮的辫子,这就是家人给自己的关爱;有的说:”我脖子上挂的玉佩是奶奶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上面刻着一条龙,因为我是属龙的,这也是家人给我的关爱“;有的说:”我的鞋子是圣诞节时我爸爸特意去商场给我买的,这正是家人给我的关爱“……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上述案例中通过找一找、说一说这样一个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从身上的配件、穿着等细小的地方去感受家人的点滴关爱。活动的形式虽然十分简单,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家人的关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三、注重活动延伸,促进习惯形成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意志薄弱,坚持力差,他们的品德品德常常出现反复现象。所以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学生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学校、家庭、社会中,共同形成德育合力,共同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以此来加强行为实践的力度和效度。 
  (一)与学校广开渠道
  我们要善于主动将德育学习与学校各项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班级是学校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环境,是学生社会化的起点。把品德学习与班级生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品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雏鹰争章等渠道来深化延伸主题,在各类活动中践行。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如果不在实践活动中付诸实施,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行不一。因此,只有和班级学校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校活动定期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督促,使学生真正得到进步。如在班级开展“我是小雏鹰”评比,“文明之星”等活动,采取课堂观察、个别调查等;如校园举办艺术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争取。教师要关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运用激励策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唤起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进取心。
  (二)与家庭、社会活动相结合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因此,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家庭是社会的组织,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结合品德教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如教学《我的一天》一课后,引导学生在家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周末布置学生回家与家长商量,给自己和家人安排好一天的时间,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段时间后,评比哪些同学能主动、经常做家务,把自己的岗位工作做好。这样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增强教育的实践性。
  品德课里处处有社会。如教学完《我生活的社区》一课后,让学生结合本社区环境的污染问题,调查污染原因,开展小宣传和小建议活动,写一封倡议书,回家向自己的父母和周边的人宣传保护环境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真正做到“我为社区,我爱社区,社区是大家”。只有这样,学生的道德行为才会有效转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学生是真实的,德育是现实的,品德课堂是扎实的,活动教学更应该讲究有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生活中育德,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设计  品德与生活(社会)》 ,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
  2.《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8月
  3.张绪培,《小学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回归生活》、《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
  • 【发布时间】2020/9/24 11:31:01
  • 【点击频次】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