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守望每一片绿叶——写作指导点滴思

 

【作者】 彭永香

【机构】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宁海街道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生作文质量的高低通常是人们衡量其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因为从一篇文章中可以反映出他们文字表达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许多语文教师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拙见。
  关键词:小学作文   有效策略   人生引导   体验生活
  写作指导时,总有力不从心之感,于是“四处”取经,又感“乱花渐欲迷人眼”。摸索实践中,有了点滴之思。
  一、无“拘”无“束”——促发写作兴趣
  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现代教育学博士陈建翔说:“当孩子忘我地投入做一件事的时候,他(她)就是天才。”大人也好,孩子也罢,舒心顺意才愿倾尽所能,才肯竭尽全力。前些日子,在网上购买了一台家用压面机。自己的面,自己的手,可以无拘无束,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想到哪里做到哪里,无人指责,无人拘管,于是乎便喜盈盈地展开了花样翻新的压面历程:粉红色的西红柿面、金灿灿的胡萝卜面、紫色泛香的黑香米木耳面……愈做愈想做,愈做愈爱做,每次改换种类,看到压面机展示的成果便有一种窃喜在心头:哈,下次再换一种颜色,换一种味道!真是甘之如饴啊!
  其实,写作和压面不无相通之处,都需有粮,都可想象创新,可是反观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时时畏之如虎,常常望“文”却步;牢骚满腹有,兴趣半点无!压面和写作的区别为何如此之大?原因究竟在哪里?是在规矩上吧。如果有个人在我身边管着,在我耳边念着:面要压到三尺长,要压宽的,要白色的。只需重复一次对待压面我也会兴味索然了。孩子写作的兴趣始终提不起来,和我们指导初期许多揠苗助长的强制性手段有丝丝缕缕的关系——字数的限定,题材的限定,思想的限定……过多的条框局限了孩子创新、想象的翅膀,失却创造带来的成功感,怎会对作文再产生浓厚的兴趣?
  今年教一年级,为了培养孩子写日记的兴趣,我采取了先宽后严的策略。只要完成日记,不管长还是短都可得到95分,语言基本流畅便可得到100分。文中有一个好词或一个好句便加5分。好的片段,好的日记每次都要在班内展示读,有时还发到家长群里,增添孩子的积极性。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孩子都会得到满分,半数的孩子还会得到或多或少的加分,每次布置日记任务后孩子们都会主动让我检查日记,本子发下去,许多学生忙不迭地看看自己加了多少分,彼此互相比较着。
  例如有个孩子的日记是这样写的:今天,我和朋友去踢足球,我踢了个飞火流星球,我一下子射门了,朋友跟我学,结果,把鞋子踢飞了,球纹丝不动,别人都笑话他。
  这篇小日记文非常短,里面的“我”稍显重复,但故事的趣味性很强,里面“飞火流星球”“纹丝不动”用得非常好,于是我给了他100+10分。孩子看到这个分数特开心,以后的日记越写越长。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许多孩子因为不受写作要求的束缚又可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奖励而喜欢上了写日记。
  二、聚“沙”成“堆”——厚积写作素材
  犹太民族之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聪明最才智的文化民族,源于它的每一个成员从小要背诵犹太经典和犹太法典。中国早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古代名人,无一不是由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毛泽东、胡适之、陈寅恪等近现代名人也都是因童年诵读经典奠定了文化的根基。语言的学习,类似于火山喷发,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和其他一些物质形成巨厚的熔融层,发生其他物化反应后便形成了喷发。言语也是这样,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就“奔涌而出”。正如郭沫若诗所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翁张”。
  语言的积累有两类,一类属记诵,一类属搜集。记诵经典名篇:《唐诗宋词》《中华千字文》《论语》《诗经》等等,记诵好词佳句,美文佳篇。韩兴娥、常丽华、陈琴等众多名师在此方面先行一步,已为我们做出成功的典范。去年秋天我也带领一年级学生开启了“多维”诵读之旅,其间吟《论语》,诵儿童诗,背成语,期待为孩子储备丰富的语言词汇,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积累厚重的语言材料,奠定一个良好的写作基础。
  另一类搜集,搜集与单元教学相关的素材,形成举三反一的合力,为孩子成功完成话题作文广开思路。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一处美景的习作,习作前我统合了《海上日出》《荷花》《红树林》《桂林山水》《珍珠泉》几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为学生累积了方法,拓宽了思维,学生结合几篇文章的写法,达到很好的效果,摘录一生片段:
  站在山顶,清风徐来,景色如画,我很快便被这美景吸引住了。望望像被水洗之后蓝宝石般颜色的天空,上面那“棉花糖”似乎一张嘴就可以吃到,伸一伸手似乎也能从空中鞠一把水洗手。远处连绵不断的群山像一条飞舞的巨龙,而那云雾则如同一条丝带紧紧缠住一座座大山。可一眨眼,这景象又与刚才截然不同,刚刚的丝带瞬间就变成了气势雄伟的天安门广场;还没感叹几句,又变成了姿态可掬的大熊猫;我正要摸它,可又变成了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这云雾太美了。”我不禁感叹道。这时,被云层遮挡的太阳出来了,那光辉照着四方,似乎山就是金子做的,金子照亮的树则更加苍翠了,金光和绿色交汇在一起,那颜色就像五彩斑斓的鲜花。
  三、巧取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过程。自然界的万物,他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若在教学中我们善用周边环境引导学生发现与认知定会产生许许多多不仅仅是对学生与意义对我们而言也更有意义的课。
  记得教学二年级时,秋天来临,我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寻找秋天。校园的秋天很美,甬路两旁,教室后面都种植着不同种类的植物,有挂着沉甸甸果实的石榴树,有缀满纯粹的黄叶的银杏树,有日渐枯萎的小草,有被虫蚀了叶子的梧桐树……孩子们置身小小的自然界中感受着发现的乐趣,有的捡拾着一片一片被风吹落的叶,有的扒开泥土观察虫子和小草,有的各方面寻找秋天的痕迹……那一节课每个孩子都兴致勃勃。第二天孩子们上交了一份另我出乎意料最真实而又最精彩的写话作业,那些作业的精彩之处至今都难以忘怀。
  一次课间,我发现教室门边的冬青与瓦檐下结了一个大大的蜘蛛网,蜘蛛网中间端坐着一个大大的蜘蛛,这个蜘蛛可真够大的,右拇指般大小,如将军般神气。我连忙召集学生前来观察:观察网,观察蜘蛛。正观察间,一个男孩子将他捕捉的隐藏在手中的一只大螳螂顺手一甩,甩到了蜘蛛网上。螳螂在网上拼命挣扎,蜘蛛开始一动不动,稳稳端坐,老谋深算如诸葛。随着螳螂挣扎的越来越激烈,渐渐网破了个小洞。蜘蛛似乎有些慌了,开始谨慎的移动。我抓住这次意外生发的事件,马上宣布:根据战况揣测一下结局吧!学生纷纷发言:有支持螳螂的,有支持蜘蛛的。双边争论起来,教室里热闹非凡。我马上趁着东风草船借箭:请同学们做编剧——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猜测的写下来,让这瞬间永留心底。
  《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走近树的时候,我发现,枝头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在写作指导过程中,我们不妨试着把每个孩子看做是一片叶子,叶片大也好,小也罢,圆也好,长也罢,我们只需耐心的输送阳光,相信每一片叶子都会逐渐成长为不同于其他叶片的美丽叶子!
  参考文献:
  [1]庄琴.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趣味性[J].《小学教学参考》,2015.10
  [2]潘爽爽.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作为成功之路》,2017.06
  • 【发布时间】2020/7/25 19:11:06
  • 【点击频次】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