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中学语文的探究式阅读教学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传统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探究提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来对待:“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中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已初具能力。根据学生已有能力,可让课堂步入一个信息传输流程中,即:整体感知,发现、质疑,探究讨论,留疑。
关键词:阅读教学 探究式
一、整体感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整体感知文本,揣摩品味语言,是探究式阅读的起始环节。整体感知,就是让学生借用工具书消化常识性的语言信息,疏通文句,掌握有关文化文学信息等,或者借助教师的背景性提示、文本前后的“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与练习”或与文本有关的相关资料,阅读主体边阅读边思考,对文本独特的个性作初步的感知,对体现文本个性较为明显的语段作一定的思考,以形成阅读主体对文本一定的独特的感受,并初步明确学习的基本方向。为“得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下一步揣摩品味,探究质疑,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发现、质疑
语文是一个自学性很强的科目,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它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就学生来说,读者会借助自己的主体经验来品味文本。由于个人的智力背景(知识水平,生活体验,文学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出现不同的状态。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就阅读文本而言,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艺术整体,都是作家的艺术创作。聪明的作者,他了解:"人在进行阅读时,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他在创作时,就故意"闪烁其辞布置艺术空间,或者在不易表达的情况时,干脆在创作中留出空缺。再者,一篇文章本身带有多重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心理学角度,人类学角度,文学角度,伦理学角度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质疑探究的时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用批判的眼光,从自己的视觉角度,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方式,大胆质疑,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体味自己独特的感受。中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进行质疑,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对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讨论
阅读教学进入鉴赏理解阶段,教师为学生创设的众多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之中,讨论探究是其中最主要的情境之一。这一情境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结论,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它是学生在独立阅读基础上进行的集体争辩,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口语交际能力,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在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好的讨论题目是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学生认知和生活实际,深入到教材中去,提出学生困惑而又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学生提问,一是教师设问。对这两个来源的问题,前者需要教师在学生中搜集后加以筛选,后者要求教师将问题提到点子上。组织讨论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进行,也可以分组讨论后,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可以是整堂课的,也可以是与其他教学情境穿插进行的。例如,在讲授《祝福》一文时,讲到祥林嫂在雪夜里死去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在祝福的夜中死去的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祥林嫂的死因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这样,学生既动脑又动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你会发现会有一个个小先生诞生。
四、留疑
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会因为教学活动的结束而停止,对文本的感悟与思索还会有一个惯性和缓冲。随着设定的问题被阐释或解决,新的发现和思考会姗姗来到,而这些新的发现和思考往往是学生激烈的思维活动后又一波思维的冲动,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带着问号作新的探究,新的思想、新的创造都会在此时滋生。这是一段容易被忽视的创造活动。教师要珍惜、利用这段思维升华的时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学习研究引向深入。
留疑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可以即兴表达,可以留作课后作业,也可以作为下一个的研究课题。但它的开放、独立的特点必须坚持,对文本新的发现和思索不必再作重新整合和设定,可以放开让学生自由思考和交流,也不必提供标准的参考的答案,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和自由,需要的是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继续指引探究的方向,提供探究的资料。
总之,在这个探究式阅读活动过程中,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参与过程中要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 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张根桃《现代文阅读方法浅说》《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探究式
一、整体感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整体感知文本,揣摩品味语言,是探究式阅读的起始环节。整体感知,就是让学生借用工具书消化常识性的语言信息,疏通文句,掌握有关文化文学信息等,或者借助教师的背景性提示、文本前后的“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与练习”或与文本有关的相关资料,阅读主体边阅读边思考,对文本独特的个性作初步的感知,对体现文本个性较为明显的语段作一定的思考,以形成阅读主体对文本一定的独特的感受,并初步明确学习的基本方向。为“得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下一步揣摩品味,探究质疑,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发现、质疑
语文是一个自学性很强的科目,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它具有较强的个性色彩。就学生来说,读者会借助自己的主体经验来品味文本。由于个人的智力背景(知识水平,生活体验,文学背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出现不同的状态。有道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就阅读文本而言,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艺术整体,都是作家的艺术创作。聪明的作者,他了解:"人在进行阅读时,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此,他在创作时,就故意"闪烁其辞布置艺术空间,或者在不易表达的情况时,干脆在创作中留出空缺。再者,一篇文章本身带有多重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心理学角度,人类学角度,文学角度,伦理学角度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质疑探究的时空,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用批判的眼光,从自己的视觉角度,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方式,大胆质疑,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体味自己独特的感受。中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进行质疑,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对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讨论
阅读教学进入鉴赏理解阶段,教师为学生创设的众多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之中,讨论探究是其中最主要的情境之一。这一情境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阅读,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结论,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对话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它是学生在独立阅读基础上进行的集体争辩,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口语交际能力,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在素质能力方面的要求。好的讨论题目是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学生认知和生活实际,深入到教材中去,提出学生困惑而又通过自身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学生提问,一是教师设问。对这两个来源的问题,前者需要教师在学生中搜集后加以筛选,后者要求教师将问题提到点子上。组织讨论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进行,也可以分组讨论后,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可以是整堂课的,也可以是与其他教学情境穿插进行的。例如,在讲授《祝福》一文时,讲到祥林嫂在雪夜里死去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她在祝福的夜中死去的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祥林嫂的死因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这样,学生既动脑又动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你会发现会有一个个小先生诞生。
四、留疑
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会因为教学活动的结束而停止,对文本的感悟与思索还会有一个惯性和缓冲。随着设定的问题被阐释或解决,新的发现和思考会姗姗来到,而这些新的发现和思考往往是学生激烈的思维活动后又一波思维的冲动,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带着问号作新的探究,新的思想、新的创造都会在此时滋生。这是一段容易被忽视的创造活动。教师要珍惜、利用这段思维升华的时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将学习研究引向深入。
留疑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可以即兴表达,可以留作课后作业,也可以作为下一个的研究课题。但它的开放、独立的特点必须坚持,对文本新的发现和思索不必再作重新整合和设定,可以放开让学生自由思考和交流,也不必提供标准的参考的答案,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和自由,需要的是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继续指引探究的方向,提供探究的资料。
总之,在这个探究式阅读活动过程中,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参与过程中要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从探究中有所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 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张根桃《现代文阅读方法浅说》《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 【发布时间】2020/7/1 16:12:31
- 【点击频次】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