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物理新课程下的教与学
【关键词】 ;
【正文】在学生物理学习中往往有两个误区:第一不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第二轻易的放过问题,对自己的问题熟视无睹,自我原谅以求心理平衡。如果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的学习就无法取得好的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会学习。
有些同学认为理科不需要记忆,只要自己聪明理解搞懂就行了。其实理科记忆的东西更多,要记概念、解题的方法、做过的题型等等。只强调理解而不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形成能力就不算是真正地掌握,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了。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列,包括考试内容的改革以适应需要,新课程的中考题的特点是“新、广、浅”。1、内容广---什么知识都可能涉及,从远古到未来,从宇宙到身边等。2、题目新---我们没有见过的由专家出题。3、知识浅---题目最后考的是我们初中内容,不可能让你去在考场研究一个课题。传统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压题都无法适应了,要取得好成绩就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培养基本技能,很练内功,有了基础知识烂熟于心,从基础知识点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琢磨出出题人的意图,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什么题都不怕了。可见新课程更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上升到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现在的中考与以前的考试有了本质的区别,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考查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运用已知的物理规律和科学方法的初步能力。可以说要求更高了,如果没有烂熟于心的基础知识能做到吗?
我们一切学习活动都要围绕理解熟记基础知识点展开,上课探究基础知识,我们的课本留给我们很大的探究空间,比较简单,要通过一节课探究出所有内容(通过实验探究、讨论、老师讲解等得以论证),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理解了要记录下来。书上没有的要做好笔记,以备复习,形成长时记忆。(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不然就会留下硬伤,有些是无法弥补的。我们平时作业练习,考试是帮助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点,锻炼应用基础知识点的能力。要改掉一边讨论一边做题,一边看书一边做题的毛病,一口气独立把题做完,然后再去讨论、翻书。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应该是以检查知识点培养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为目的,这样通过上课探究和理解基础知识帮助记忆,作业和考试检查知识点的记忆情况查漏补缺,并形成初步的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总之我们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应该是围绕基础知识展开,理解它、记忆它、运用它,从而培养出从基础知识点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否则你的学习活动就会没有多少收获,甚至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躲避危险,回避问题是人的一种本能,谁都认为自己很好,都希望自己没有问题。这种本能在学生的学习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果我们不重视它解决它,它将成为我们学习的大敌。将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使我们的学习成绩无法提高,只有战胜了它,战胜了自我,才能使我们的学习有长足的进步。
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不放过任何问题,要经常总结和归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不同的学生他们的问题可能不同,学生经过二年的初中物理学习之后,学生成绩、学生兴趣、学生能力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属于学习态度好,成绩优秀的学生;第二层次的学生属于学习态度较好,但学习方法或学习能力偏差的中等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要高度注意没有做出来的和出错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最好的题目是它们)。平时的作业,考试题,以及中考中的单元练习、考试,综合练习、考试,模拟考试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覆盖了,在独立完成下对的你已经掌握了,把错的找出来搞懂了,你说你还害怕什么。你的成绩能不高吗?在中考复习时我们把所有的试卷收集起来装订成册,最后的两个星期在老师领着大家分析错题,由老师帮你找漏洞是很好的一招,再优秀的学生也有认识的盲点;第三层次的学生属于学习能力太差或基础太差的学生。这些同学问题很多,只有从最基础的问题入手,让他们在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基本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不断进步尽快加入第一、第二层次的正常学生行列。
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复习阶段,安排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要有所区别。课堂提问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练习过程中按梯度出题,在数量和难度上也体现层次。尽量让优生“吃得饱”, 中等生“有提高”, 让差生“有收获”。而且鼓励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努力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只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就无愧于自己的青春。课后辅导集中自己任教几个班级的同层次的学生,给各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帮助他们找到各自的问题及时解决。当他们得到提高时,适当鼓励,争取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教学相长”的一个群体性、合作性的工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也非常重要。请学生作“小老师” 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讲,有时使用学生自己的语言与同学们交流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当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培养课代表,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鼓励尖子学生之间相互竞争,共同学习,组织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一帮一”的活动也非常有意义。通过沟通和合作,建立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网,是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保障系统。
“二十一世纪,教育要给受教育者的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会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方向思考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适应未来创造性人才的需要。通过“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轻易地放过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将使他们终身获益。
有些同学认为理科不需要记忆,只要自己聪明理解搞懂就行了。其实理科记忆的东西更多,要记概念、解题的方法、做过的题型等等。只强调理解而不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形成能力就不算是真正地掌握,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了。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系列,包括考试内容的改革以适应需要,新课程的中考题的特点是“新、广、浅”。1、内容广---什么知识都可能涉及,从远古到未来,从宇宙到身边等。2、题目新---我们没有见过的由专家出题。3、知识浅---题目最后考的是我们初中内容,不可能让你去在考场研究一个课题。传统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压题都无法适应了,要取得好成绩就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培养基本技能,很练内功,有了基础知识烂熟于心,从基础知识点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甚至可以琢磨出出题人的意图,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什么题都不怕了。可见新课程更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上升到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现在的中考与以前的考试有了本质的区别,既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考查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运用已知的物理规律和科学方法的初步能力。可以说要求更高了,如果没有烂熟于心的基础知识能做到吗?
我们一切学习活动都要围绕理解熟记基础知识点展开,上课探究基础知识,我们的课本留给我们很大的探究空间,比较简单,要通过一节课探究出所有内容(通过实验探究、讨论、老师讲解等得以论证),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理解了要记录下来。书上没有的要做好笔记,以备复习,形成长时记忆。(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不然就会留下硬伤,有些是无法弥补的。我们平时作业练习,考试是帮助进一步理解基础知识点,锻炼应用基础知识点的能力。要改掉一边讨论一边做题,一边看书一边做题的毛病,一口气独立把题做完,然后再去讨论、翻书。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应该是以检查知识点培养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为目的,这样通过上课探究和理解基础知识帮助记忆,作业和考试检查知识点的记忆情况查漏补缺,并形成初步的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总之我们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应该是围绕基础知识展开,理解它、记忆它、运用它,从而培养出从基础知识点出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否则你的学习活动就会没有多少收获,甚至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躲避危险,回避问题是人的一种本能,谁都认为自己很好,都希望自己没有问题。这种本能在学生的学习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果我们不重视它解决它,它将成为我们学习的大敌。将严重影响我们的学习,使我们的学习成绩无法提高,只有战胜了它,战胜了自我,才能使我们的学习有长足的进步。
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不放过任何问题,要经常总结和归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不同的学生他们的问题可能不同,学生经过二年的初中物理学习之后,学生成绩、学生兴趣、学生能力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学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学生属于学习态度好,成绩优秀的学生;第二层次的学生属于学习态度较好,但学习方法或学习能力偏差的中等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要高度注意没有做出来的和出错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最好的题目是它们)。平时的作业,考试题,以及中考中的单元练习、考试,综合练习、考试,模拟考试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覆盖了,在独立完成下对的你已经掌握了,把错的找出来搞懂了,你说你还害怕什么。你的成绩能不高吗?在中考复习时我们把所有的试卷收集起来装订成册,最后的两个星期在老师领着大家分析错题,由老师帮你找漏洞是很好的一招,再优秀的学生也有认识的盲点;第三层次的学生属于学习能力太差或基础太差的学生。这些同学问题很多,只有从最基础的问题入手,让他们在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基本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不断进步尽快加入第一、第二层次的正常学生行列。
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复习阶段,安排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要有所区别。课堂提问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练习过程中按梯度出题,在数量和难度上也体现层次。尽量让优生“吃得饱”, 中等生“有提高”, 让差生“有收获”。而且鼓励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努力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只要“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就无愧于自己的青春。课后辅导集中自己任教几个班级的同层次的学生,给各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帮助他们找到各自的问题及时解决。当他们得到提高时,适当鼓励,争取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教学工作是教与学“教学相长”的一个群体性、合作性的工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也非常重要。请学生作“小老师” 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讲,有时使用学生自己的语言与同学们交流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当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培养课代表,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鼓励尖子学生之间相互竞争,共同学习,组织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一帮一”的活动也非常有意义。通过沟通和合作,建立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网,是使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保障系统。
“二十一世纪,教育要给受教育者的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会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方向思考问题,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适应未来创造性人才的需要。通过“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不轻易地放过问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将使他们终身获益。
- 【发布时间】2019/12/30 12:58:36
- 【点击频次】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