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让教学与生活随行——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吴淑宝

【机构】 感德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改变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的窘迫境地,打通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将文本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将语文学习的小课堂与生活的大课堂结合起来,才能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生活即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接受教育,让教育教学与生活随行。那怎样结合学生实际,挖掘生活资源,利用生活素材,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一、生活文本——语文教学的根本  
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只有立足教材,以教材为起点,激活学生的生活文本,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气息,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的活力,“让学生读活书”。
在教学第十册《老人与海鸥》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动物与人的情感,我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说起:“你们喂养过动物吗?你怎么对待它们的?它们怎么对待你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我喂养过乌龟,我叫它,它还会应呢。”“我喂养过金鱼,我对它着了迷,很喜欢它,它也挺喜欢我哩!”……这时,我便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文联系起来:“十多年来坚持天天喂养海鸥的老人去世了,海鸥为什么朝老人的遗像扑过来?这说明了海鸥对老人怎么样?”学生纷纷回答;“海鸥怀念老人。”“海鸥舍不得老人。”……在随后的朗读中,学生都带着一种悲伤的感情,读得真切感人。在这里,学生情感体验是源于生活实际而实现的。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任务。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与课文中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迁移或对比中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例如第二册《我是什么》形象地描绘了水会变成汽、云、雨、雹、雪等状态。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帮助学生了解到这一点,则是远远不够的。我在学生学完第三段后提问:“水还会变成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由文本拉向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水会变成露珠。”“水会变成冰。” ……,这样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连通起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他们的思维。
生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关注周围的现实世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不让他们脱离社会,成为书呆子。”
二、生活经验——语文教学的源泉
陶先生认为教育是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生活的变化,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而现代认知理论也认为,新的知识是建构于原有认知结构上的。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更深入探究的动力,反之,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缺乏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必然肤浅。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卧薪尝胆》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奴仆”一词,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①你们见过奴仆吗?②画出“奴仆”两个字的象形字,帮助学生理解。③小结“奴仆”的生活境地。以上教学环节①是为了帮助学生寻找原有认知结构中关于“奴仆”的概念,它可以是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也可以是从影视、书本中得来的间接经验,但由于小学生受他们自身阅历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他们对“奴仆”的理解是肤浅的,仅仅停留在“奴仆”是帮人做事的这一层次上,甚至有学生说保姆就是“奴仆”,于是在这一环节的基础上,薛老师适时又过渡到下面两个环节,帮助学生通过从“奴仆”两字的演变来理解“奴仆”是缺少人身自由的一群人,学生学得轻松而又兴趣盎然,对“奴仆”一词的理解也就更加到位了。
我深深感受到生活经验是语文教学的源泉,学生的语文知识只有生活经验的支撑,才是积极的,才是“活知识”。
三、生活情境——语文教学的“舞台”
陶先生强调要在生活中学习……因而将言语实践活动置于模拟的生活情境之中,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现实需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起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
复述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一项较为枯燥的“说”的训练,尽管我们可以变换多种形式(如自己练说、同桌互说),但显然还是限于严肃的学习情境,训练的也只是学生的语言智能方面,比较单一。但如果我们稍稍变换形式,将单调的复述变成诸如“角色对话、情节表演”等形式,那么由于有了一个模拟的生活情境,学生就能进入相应的角色,“说”起来就会变得更容易些,也自然会加入一点动作、表情等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
第九册《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蕴含了“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复述课文时如果仅仅要求学生为复述而复述,则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得也可能较少。由于本文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父子的一段对话而展开的,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个“父子对话”的模拟表演,由我扮演“儿子”,由一名学生扮演“父亲”,在复述过程中扮演“儿子”的我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促使学生拿出一个又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思想得以启迪,言语得以锻炼……,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过后我明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为他们搭建表演的“舞台”,引导他们在这“舞台”上自觉主动地去听、说、读、写……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紧扣新课标精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语文学习的根扎在生活的土壤中,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语文课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 【发布时间】2019/12/30 12:56:29
  • 【点击频次】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