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郭金宝

【机构】 乐都区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笔者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就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也有一定的探索,现将自身的几点体会略加总结,以求教于行家。 
一、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启发思维、突破难点 
历史是回顾过去的科学,回顾过去的目的是要解决当前以及未来的问题,正所谓“借古鉴今”、“明因知变”。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要懂史。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知识学生都能懂(即理解),那些难以让学生理解又不易讲清的知识点,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教学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对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大帮助。 
问题情境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景中,使问题含而不露。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打开层层思维的锁链,获取理想的结果,似有一种“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 
笔者在处理世界近代史《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起》这节内容的难点“如何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两重性的特点”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面前有四种人,第一种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残余;第二种是法国的大资产阶级;第三种是法国普通人民;第四种是被占领地区的广大人民。学生进入情境,教师接着问:这四种人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进行讨论,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指出:他们不同的态度正说明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重性……这样就把一个模糊的问题明朗化了,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这个教学难点也被突破了。 
二、设计表演情境,有助于挖掘潜力、培养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求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突出能力的培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表演情境,对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有一定作用。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由于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班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历史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内心的体验。与此同时,学生的说话、观察、模仿、思维、想象、分析、理解等能力在不断开发,并且提高。 
三、利用语言情境,有助于渲染气氛,陶冶情感 
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的讲课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当教师讲述仁人志士献身祖国的英勇事迹,并且充满敬意时,学生也会情动而相随;当教师讲述某些奸凶的与敌勾结、出卖民族利益,并且充满仇恨和蔑视时,学生也会对其产生憎恨。正所谓以情动情,师生感情达到共鸣的境地,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情感的感染性。
        四、复现历史情境,有助于激发兴趣,形成动机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之者。”说明孔子已了解兴趣与动机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引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学习历史的动机,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是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任务。为此,历史教师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其做法当然不尽相同,我以为情境复现教学法乃不失为一种既实用又见效快的好方法。 
教师可采用实物、图片、录像、投影等多种手段,使历史情境复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心理学上讲,刺激物的强度、新颖性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转化为有意注意。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从而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情境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 【发布时间】2019/12/30 12:47:46
  • 【点击频次】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