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从答疑提问看教师的敬业精神

 

【作者】 汤晓文 邓瑞珍

【机构】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省永新县城南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敬业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更是当今职场颇受欢迎的品质。然而,作为教师,是否敬业,很难用一些指标去量化,也难用试卷去测评。但从答疑提问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可以看出端倪。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师,从任何方面都可以看出他的敬业精神。
  关键词:答疑 提问 教学 敬业
  答疑解惑是老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本人有过十多年的学生时代,也有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所亲历过的答疑实践和所遇见过的解惑情形可谓成千上万回。纵观数不胜数的答疑解惑,大致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问什么,老师解答什么;还有一种是学生问什么,老师并不是一一对应式地回答,而是反问学生其他的相关问题,往往反问了几下,不等老师给出刚才学生问题的答案,学生就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兴高采烈地满意而归了。
  以上两种答疑的方式和态度,哪一种更利于学生的学业,更符合教学的规律,不言自明。不过,要像第二种情形那样去做,可不是一般的老师能达到的。一来,要有一个利于教师安心工作的社会氛围和教育环境。记得本人读初中的时候,正是恢复高考不久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几乎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围绕一个指向性非常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考上(中专或大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时老师答疑解惑为第二种情形的非常普遍,即老师普遍非常敬业,工作是他们生活的重中之重,教书育人是他们工作的唯一目标。兢兢业业,诲人不倦是老师们的真实写照。随着时代的变迁,世风的变换,曾几何时,一切为了学生,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的老师们心理和行为开始起了变化,心态变得浮躁,总是静不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花在教材和学生上的时间被自己或儿女的私事所挤占,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被各种娱乐休闲或经营家庭和人际应酬所吞噬,我觉得这种变化,主要是时势所然。
  二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要做到循循善诱地答疑解惑,教师必须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时代变迁也好,世风变化也罢,毕竟是外因,而作为内因的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才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有敬业精神,老师才会花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才会精心备课,才会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才能仔细全面地了解学生,才知道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了哪一步,到了什么程度,重点难点分清了没有。这样的老师,即本文所指敬业的老师,因为对所教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一听学生的提问,一看学生的作业就知学生的壳卡在哪里,而没有做上述工作的老师,只能被动地不加分析地一问即答,效果有限。
  敬业的老师,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知晓他们的学习实情,就像名医看病,不仅要看表现出来的症候,还要了解病理和病因,然后对症下药,自然药到病除。否则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虽然看起来也在就医,但效果就差强人意了
  教书这个行当,不敬业,不花精力,只是平平过,完成任务而已是出不了成绩的。
  再说说提问。
  我们当老师已有二三十年,自己上过的课和听过的课难以胜数。发现很多老师在讲课提问时,总是把眼睛盯着那么几个成绩好的或者听课认真,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而把大部分学生置于视线之外。这样,虽然能得到一唱一和的效果,但大部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边缘化了,他们就会想:老师反正没看重我,没注意我,那我听不听课,开不开小差老师根本不在乎,这样就会形成反“皮格玛利翁效应”。这样的教学是照顾了少数而丢了多数。一个敬业的老师应该是带领多数学生去攀登知识的山峰,甚至“一个都不能少”。
  还有些老师上课特别是在公开教学时,为了获得表面上的气氛活跃和师生互动,总是从头至尾问一些闭着眼睛都能回答的问题,即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脱口而出。如:是不是呀?对不对呀?好不好?因为提的问题毫不质量,空无内容,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庸懒而又僵化。
  什么叫精心授课?什么叫课堂气氛活跃?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立即满堂举手,这样的活跃有什么意思?常说,教书的实质是引导,提问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桃子不用努力就唾手可得,或不管如何奋力跳跃皆一无所获都是两个极端。如何掌握一个合适的度,就要花精力去研究,去设计。这又涉及到敬业的问题。敬业的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教给学生方法,提高学生能力,人的一生在学校的时间终究是短暂的,必须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帮助学生寻找通往知识宝库的路子,而不是完成任务了事,这就是敬业。
  • 【发布时间】2019/12/30 12:45:50
  • 【点击频次】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