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作者】 高小林

【机构】 乌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分析了上好一堂课的方法,即:乐学和学乐;设鲜活的情境,采取灵活的方法,设立活动的课堂;发展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系;注重实践,讲究实效;创新教与学的方法,从而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乐  活  思  实  创
只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绝不是一堂好的课,还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根据学生情况,体现教师本人的个性、特色,具有创新精神,特别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乐学和学乐
要学生乐学,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关心爱护学生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尽量挖掘学生回答问题中的合理成分和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
要使学生乐学,更重要的是教师能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做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学生自然乐学。同样一门课程,同样一群学生,不同的教师上课,学生乐学程度不同就是这个原因。
乐学是学乐的开始,但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乐,却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学习毕竟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求知的迫切愿望,才会去刻苦,才会感到“苦”中有“乐”。同时,教师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化枯燥为有趣,化繁难为简易,创造条件,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起来,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鲜活的情境,采取灵活的方法,建立活动的课堂。
课本知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和教材本身的特点,难以完全适合各种教学的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创设学生所熟悉的,鲜活的情境和展示知识发生过程,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无趣,影响教学效果。相反,则既能促使学生在愤悱之中学习,又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思维过程,有利于认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建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采取灵活方法,应面对个性各异的学生,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重视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活动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理应成为活动的教学,这就要把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和合作学习。
课堂活动包括游戏,模型制作,情景回顾,小组讨论等等。这些课堂活动,在学生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让学生主动进行。教师是活动组织者、参与者和主导者。其主导作用体现在促使学生发挥主动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在体验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获得知识的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设问”,要求要鼓励和培养学生“学问”,即提出问题。
三、发展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通过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这是课堂活动的真谛。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比如:在概念数学中,教师要展示概念形成过程,使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变得聪明起来。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推导、求解,思路方法是怎样想到的,并把自己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境回顾,体会文章真情实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有效的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这样,学生在这些经历中逐渐学会如何思考,从而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才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发展思维,反思也是一个需要十分重视的方面。通过反思能总结出带有一般性、普遍性的东西,促使认知上的升华。同样教师通过反思,才能真正领悟到教学的真谛。
四、注重实践,讲究实效
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不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探索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实效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要讲究实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落实双基与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恰当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时效比,重视过程评价,及时反馈校正,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
五、创新教与学的方法
创新教学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用“情感”为创新教学开道,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以思考的充分自由。要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广阔时空,创设创造性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新欲,使学生自信。
 有人认为创新教学就是弄点新花样,搞个形式,这是片面的。它同样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以学过的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提出新奇问题,提出与课本不同,与他人不同的观点、方法。所有这些对学生来说就具有创新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新课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9/11/28 15:02:54
  • 【点击频次】495